2 英文參考
Fùliū KI7[中國鍼灸學詞典]
fùli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復溜 | ||
---|---|---|---|
漢語拼音 | Fuliu | ||
羅馬拼音 | Fuliu | ||
美國英譯名 | Repeating Stagnant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7 | |
日本 | 7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8 | |
富耶氏 | R7 | ||
德國 | N7 | ||
英國 | K7 | ||
美國 | Ki7 |
復溜爲經穴名(Fùliū KI7)[1]。出《鍼灸甲乙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名復留。別名昌陽、伏白、外命[2]。屬足少陰腎經。復溜是足少陰腎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金[3]。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爲“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幹痔血,赤白帶下,寒溼腳氣,腳踹後廉及足跗上痛,腹脹,腸鳴,泄瀉,腳氣,腿腫,足痿,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身熱無汗,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小兒麻痹後遺症,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等。
6 穴名解
復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內躁上,爲“經”穴,經氣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復溜。
復,通複,通伏,又通澓。重返爲復,往來也。溜,有水急流之義。溜,順逝也。溜,同流,是流通,同留,是留止。水以直流順適爲正。然江有回瀾,海有潮汐,豈水之真性哉。但廻波溯流,不離渠道,進退消長,本乎自然。《子午流注說難》曰:“其太溪正經直上之脈,復從內踝稍後,二寸而溜於此,故以爲名。”本經之脈,循內踝之後,由照海上太溪。別跟中,由大鐘而水泉,以合於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後,循經上腨內,複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復溜”。《鍼灸大成》謂:“病人脈微細幾於不見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脈回乃可出針,亦復溜之意也。按脈微細,乃腎氣衰弱之極也。物極則反,本穴猶地雷之復也,故名之以復”,而曰復溜。
10 復溜穴的取法
復溜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正坐或仰臥取穴。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坐位垂足,由足內踝向後推至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即是太溪穴),直上量3橫指,跟腱前緣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復溜穴[7]。
11 復溜穴穴位解剖
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深層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着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佈。隱神經是股神經中最長的一支。該神經自股三角內下降,經其尖進入股管。在該管的下端,與膝最上動脈共同穿股收肌腱板,離開該管;繼在膝內側縫匠肌和股薄肌之間,穿深筋膜,伴大隱表脈下降至小腿內側,至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爲二支:一支繼續沿脛骨內側緣下降至內踝;另一支經內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內側緣。隱神經可與腓淺神經的足背內皮神經結合。上述的趾長屈肌和脛骨後肌等由脛神經的肌支支配。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復溜穴的功效與作用
復溜穴爲足少陰腎經之經穴,配五行屬金,腎配五行屬水,根據五行相生原則,金能生水,復溜爲本經之母穴,虛則補其母,故本穴可治療脾、腎兩髒的疾病[9]。
復溜穴配五行屬金,金應於肺,肺主表,外合皮毛,開腠理,故取本穴既可發汗,又可止汗,以治療汗證,對汗證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配以合谷則療效更好。
腎經經脈循行於下肢內側,復溜穴位於小腿的中下段,近於內踝,故取之又可治療下肢經脈病。
復溜穴爲治療汗證的常用穴。本穴又爲保健常用穴,經常艾灸可預防水腫、足跟痛。
復溜穴腎經之郄穴,有培補腎氣之功,能通調水道,維護與恢覆水液之正常流行。腎爲水髒,位在下焦,通調水道,是其本職。澓流爲洄流之水,水液必須在全身反覆洄流,才能灌溉臟腑,澤潤百骸。《金針梅花詩鈔》復溜條:“止者能流流者止。”如水腫、癃閉、無汗之類,用之可使之流:遺精、多汗、盜汗之類,用之又可使其不流矣。謂脈行至此,已深伏流行,亦未爲不可也。
13 復溜穴主治病證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幹痔血,赤白帶下,寒溼腳氣,腳踹後廉及足跗上痛,腹脹,腸鳴,泄瀉,腳氣,腿腫,足痿,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身熱無汗,現代又多用復溜穴治療腎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脊髓炎,下肢癱瘓,尿路感染,小兒麻痹後遺症,腹膜炎,痔瘡,腰肌勞損等。
復溜穴主治腎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腹部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膿血、盜汗、自汗、傷寒無汗、目昏、嗌幹痔血、赤白帶下、寒溼腳氣、腳踹後廉及足跗上痛等。
復溜穴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
復溜穴主治腹脹,腸鳴,泄瀉,水腫;盜汗,熱病無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復溜穴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溜主之。腰痛引脊內廉,復溜主之。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足脛寒,復溜、申脈、厲兌。水腫氣脹滿,復溜、神闕。
18 復白穴研究進展
18.1 抑制腎臟的水利尿作用
針刺健康人的復溜穴,出現抑制腎臟的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較正常減少。
18.2 加強闌尾蠕動
針刺復溜穴,在X線下觀察到對闌尾蠕動有加強作用,能促使闌尾腔內鋇劑的排空。
現代研究證明,在胃腸鋇餐X線檢查下,顯示針刺闌尾、復溜、氣海穴組可使正常人和闌尾炎患者的闌尾呈現分節蠕動或蜷曲擺動,並促進闌尾內的鋇劑排空。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0.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9-270.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2-93.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