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溝

足厥陰肝經經穴 絡穴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小腿部腧穴 十五絡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í gōu

2 英文參考

Lígōu LR5[中國鍼灸學詞典]

lígōu[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蠡溝
漢語拼音Ligou
羅馬拼音Likou
美國英譯名Insect Gutter
各國代號中國LR5
日本5
法國莫蘭特氏F5
富耶氏F6
德國LE5
英國liv5
美國Li5

蠡溝經穴名(Lígōu LR5)[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別名交儀[2]。屬足厥陰肝經[2]蠡溝足厥陰肝經絡穴[2][3]。蠡即貝殼,溝即水溝腓腸肌外形酷似貝殼,穴在其內側溝中,故名蠡溝[3]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小便不利遺尿帶下,下肢痿痹,外陰瘙癢睾丸腫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陰癢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現代又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睾丸炎,性機能亢進,睾丸卒痛遺精,足脛痠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等。

4 蠡溝穴的別名

交儀(《千金翼方》)。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

6 穴名

蠡即貝殼,溝即水溝腓腸肌外形酷似貝殼,穴在其內側溝中,故名蠡溝[3]

蠡,盛水之瓢,小意,又指齒木小蟲,又貝殼名。溝,有水道之義,狹小之溪,凹渠之陰象也。本穴適當脛骨腨腸肌之間,有如狹小之溪溝,又因該穴主治陰門瘙癢,有如蟲行,故名之。楊上善曰:“蠡,瓢勺也。胻骨之內,上下虛處,有似瓢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又本穴在脛骨腨腸肌之間,爲足厥陰經之絡,與足少陽之絡光明相應。喻光明猶明珠,腨腸肌覆伏如蠡(蚌殼),故名爲蠡溝光明蠡溝二穴,誼猶母子,用於治療,取宜和協。[4]

8 所屬部位

小腿[5]

9 蠡溝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蠡溝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5]

蠡溝穴位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5]

蠡溝穴位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近內側緣處[5]

蠡溝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蠡溝穴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5]

蠡溝穴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蠡溝穴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蠡溝穴的位置

蠡溝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10 蠡溝穴的取法

蠡溝穴位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正坐或仰臥取穴[5]

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5寸的脛骨內側面上作一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面的後中1/3交點處取穴

正坐或仰臥位,於髕尖與內踝尖連線的上2/3與下1/3交點,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取穴,橫平築賓[6]

快速取穴坐位內踝尖垂直向上量7橫指,脛骨內側凹陷處即是蠡溝[7]

11 蠡溝穴位解剖

蠡溝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皮膚由隱神經分佈。皮下組織疏鬆,內行有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大隱靜脈與隱神經伴行,並起自足背靜脈網內側部,經內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內側面上行。下肢的淺淋巴管起自足趾,於足背、足底匯成淋巴管網。大部分淺淋巴管沿大隱靜脈及屬支匯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僅小部分淺淋巴管,沿小隱靜脈匯入膕淋巴結。當針刺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筋膜後,可直抵無肌肉保護的脛骨骨膜。或經脛骨內側,直抵骨後小腿三頭肌中的比目魚肌。該肌由脛神經支配。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脛骨骨面[7]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大隱靜脈和隱神經分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分佈[8]

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後方有大隱靜脈通過[8]

12 蠡溝穴的功效與作用

蠡溝穴有疏肝理氣、調理經脈作用[8]

蠡溝穴具有舒肝理氣調經止帶的功效。

蠡溝穴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利溼調經止帶、消腫止癢之功效和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9]

蠡溝穴系肝經絡穴,有益肝調經清熱消腫之功[9]

13 蠡溝穴主治病

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小便不利遺尿帶下,下肢痿痹,外陰瘙癢睾丸腫痛,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陰癢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現代又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睾丸炎,性機能亢進,睾丸卒痛遺精,足脛痠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等。

蠡溝穴主治肝腎、少腹前陰等疾患: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崩漏疝氣遺溺癃閉陰痛陰癢強陽不倒梅核氣、善噫、少腹痛腰痛足寒脛酸等[9]

蠡溝穴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下肢痿痹[9]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陰挺帶下外陰瘙癢睾丸腫痛,小便不利遺尿疝氣腰痛不可俯仰,足脛疼痛[9]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睾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現代又多用蠡溝穴治療子宮內膜炎、腸疝痛、睾丸炎、性機能亢進等[9]

蠡溝穴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睾丸卒痛遺精,足脛痠痛[9]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性功能亢進,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尿閉,疝氣

其他疾病:梅核氣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腰背部及膝關節急慢性損傷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9][9]

平刺0.5~0.8寸[9][9],局部有脹重感[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蠡溝穴的配伍

蠡溝陰陵泉三陰交,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脛部痠痛。

蠡溝陰陵泉三陰交太溪,治脛部痠痛[9]

蠡溝百會關元,懸灸或隔附子餅灸,有溫陽舉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

蠡溝百會關元氣海,治子宮脫垂[9]

蠡溝太沖氣海,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睾丸腫痛。

蠡溝大敦太沖氣海,治疝氣睾丸腫痛[9]

特效按摩:多揉蠡溝穴可治陰囊溼疹陰道瘙癢等溼熱[9]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鍼灸甲乙經》:陰跳,腰痛,實則挺長寒熱,攣陰暴痛,遺溺,偏大虛則暴癢氣逆,腫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熱,如有息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蠡溝主之。女子疝,小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蠡溝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氣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卒疝少腹腫,時少腹暴痛,小便不利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腹中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狀,背拘急不可俯仰。

類經圖翼》:主治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石,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

17 蠡溝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落枕

患者端坐凳上,保持凳與雙膝同高。取蠡溝,用28~30號1.5寸毫針沿脛後緣局部按壓敏感處,直刺0.5~1寸;針患病的對側,如雙側病重,針雙側;施用捻轉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中間行鍼1次。當針刺得氣後,保持坐位,即活動頸部、肩部或肩胛部,做前屈、後仰、側屈,旋轉活動頭頸部;往前、後、外側及旋轉活動肩及肩胛部;一般宜往痛得較甚的方向活動,運動速度要先慢後稍快,先小幅度再大幅度。患者有越活動越放鬆的感覺留針期間保持活動25 min以上。每日1次,一般治療1~3次。共治療48例,其中1次治癒16例,2次治癒17例,總治癒45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爲100%。[9]

17.2 治療肝鬱氣滯之厥冷證

取雙側蠡溝,以1.5寸毫針,沿經絡走向平刺0.5~0.8寸,得氣留針30 min,中間行鍼2~3次,平補平瀉。治療1次後手足開始轉暖,依上法針刺2次後手足厥冷消失。[9]

17.3 治療陰癢

蠡溝中極血海曲骨三陰交下髎,常規消毒後,取2寸毫針快速進針得氣留針30 min,每隔5 min捻鍼一次,每次捻鍼一定要使針感大腿內側放射,施捻轉平補平瀉法。10次爲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3 d後再進行下一療程。共治療57例,痊癒37例,好轉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爲93.0%。[9]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1-342.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0.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1-34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