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

腧穴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艾灸療法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常見病推拿療法 中醫診斷學 中醫骨傷科 中醫常見病 經外奇穴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uò zhěn

2 英文參考

stiff neck[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ozhen (Ex22)[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X-UE8[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落枕:1.病名;2.經外奇穴名。

4 病名·落枕

落枕(stiff neck[1])爲病名[2][3]。是指以頸部疼痛頸項僵硬,轉側不便爲主要表現的頸部軟組織急性扭傷炎症[3]。見《外科證治全書》卷三。落枕又稱失枕[4]、頸部傷筋[4]失頸項強[4]、錯枕[5]

輕者可自行痊癒,重者能遷延數週[6]

4.1 落枕病因病機

落枕多由睡眠時頭部姿勢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或頸部受寒,輕度扭傷等,以致局部經脈氣血阻滯而成[6]

落枕可因勞累過度、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於過度伸展或緊張狀態,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也可因風寒溼邪侵襲,或因外力襲擊,或因肩扛重物等導致[6]

落枕是因睡眠姿勢不當或睡時受風寒侵襲造成頸部經絡阻滯、氣血失暢、筋脈拘緊而強痛的一種肌肉痙攣疾病[7]

4.2 落枕症狀

睡眠後出現頸項強直痠痛活動受限[7]。多爲一側頸項強直、局部肌肉痙攣,壓痛明顯[7]。頭常歪向患側,轉動不便[7]。重者疼痛延及患側肩背及上臂[7]。一般3~5日即可自行緩解[7]。有些易反覆發作[7]。現代醫學中的頸肩肌筋膜炎、頸扭傷及項肌風溼痛等病引起的斜頸,多屬本病範疇[7]

落枕多見於中老年人,往往是頸椎病的反映,有反覆發作的特點,輕者4~5日自愈,重者可延至數週不愈。

4.3 落枕的治療

治療以按摩、針刺爲主,並可配合熱敷、溫熨[7]

4.3.1 方藥治療

外邪所致者可內服蠲痹湯外傷所致者,宜復元活血湯;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黃丸[7]

4.3.2 針刺治療

阿是穴落枕穴後溪懸鐘等穴爲主[7]。先刺阿是穴,不留針;針手足部穴時,可令患者輕輕轉動頸部,收效較快[7]。如針後加艾灸、拔罐,或輔以推拿、熱敷等法,均可提高療效[7]

4.3.2.1 體針治療
4.3.2.1.1 治則

調氣活血,舒筋通絡

4.3.2.1.2 處方

落枕穴 壓痛點 後溪 懸鐘

4.3.2.1.3 方義

後溪懸鐘循經取穴,可疏調太陽少陽經氣解痙止痛;落枕穴經驗穴。

4.3.2.1.4 隨證配穴

惡寒頭痛風池合谷肩痛曲垣肩髃背痛肩外俞天宗

4.3.2.1.5 操作

毫針刺,瀉法。先刺落枕穴懸鐘,輕輕捻轉,囑患者活動頸項,一般疼痛當即緩解,再針近部諸穴,並可配合溫針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4.3.2.2 耳針療法
4.3.2.2.1 選穴

頸椎 肝 脾 神門

4.3.2.2.2 方法

毫針刺,中強度刺激,捻鍼時囑患者徐徐轉動頸項,每次留針30~60min,每日1次。

4.3.3 艾灸治療

4.3.3.1 方一

[7]

取穴落枕天柱大椎阿是穴

配穴背痛者加養老穴;頭痛惡寒者加風池穴。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1壯,每日1次,連灸3日。

4.3.3.2 方二

[7]

取穴天柱肩外俞懸鐘後溪穴。

配穴背痛者加養老穴;頭痛惡寒者加風池穴。

灸法:採用艾條懸灸,每穴灸10~15分鐘;或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

4.3.3.3 方三

[7]

取穴:健側外關列缺懸鐘風池大椎穴。

灸法:採用艾炷無瘢痕灸法,外關大椎穴每次灸4~6壯,列缺懸鐘穴每次灸4~8壯,風池穴每次灸2~4壯,每日1次。

4.3.3.4 分型治療

落枕一般分爲風寒阻絡和氣滯血瘀兩型[7]。根據臨牀症狀治療方法如下:

4.3.3.4.1 風寒阻絡
4.3.3.4.1.1 症狀

偶晨起出現頸項肩背疼痛僵硬不適,可伴有向同側上肢放射,俯仰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後仰爲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疼痛,局部壓痛,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7]

4.3.3.4.1.2 方一

[7]

選穴:落枕穴阿是穴後溪懸鐘大杼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5分鐘以上,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病癒即止。

4.3.3.4.1.3 方二

[7]

選穴:阿是穴風池肩中俞後溪

灸法艾條迴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諸證消失即止。

4.3.3.4.2 氣滯血瘀
4.3.3.4.2.1 症狀

症狀反覆發作,頸項肩背疼痛僵硬不適部位固定,轉動不利,肌肉痙攣酸脹,多在勞累、睡眠姿勢不當後發作,舌暗,可見瘀點,苔白,脈弦澀。[7]

4.3.3.4.2.2 選穴

阿是穴肩中俞膈俞血海氣海[7]

4.3.3.4.2.3 灸法

艾炷隔姜灸,將生薑切成2毫米厚的生薑片,然後生薑片上扎出10個以上分佈均勻的小孔,上置如黃豆大小艾炷,點燃艾炷,待其將要燃盡皮膚灼熱感時移除,每穴5~7壯,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或隔日1次,症狀消失後鞏固1~2次。[7]

4.3.3.4.3 落枕伴有惡寒頭痛症狀對症治療

落枕常伴有惡寒頭痛症狀,臨牀上加用以下方法[7]

選穴:合谷外關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爲度,每日1次.

4.3.3.4.4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注意疼痛部位保暖,避風寒,調整好睡眠姿勢以防加劇疼痛[7]

4.3.3.4.5 醫案

袁某,男,36歲,1979年8月9日初診。主訴頸項偏右側疼痛2日。病史:昨晨起牀時,發現頭不能向左右旋轉,第七頸椎至第三胸椎偏向右側的肌肉痠痛,伴有全身不適。服用止痛片疼痛不減,而來鍼灸治療。檢查大椎身柱肩外俞壓痛明顯。頭不能向左側轉動,右肩胛骨內緣輕度浮腫頸椎胸椎端正,未見塌陷、外突或向左右傾斜,苔白,脈弦數。辨證落枕治則舒筋活絡通經脈,止痛。選穴:阿是穴大椎身柱肩外俞)、左肩井肩中俞懸鐘灸法:取俯臥位,先用艾條灸大椎穴20分鐘,再取右側臥位,灸左側懸鐘肩井穴各20分鐘,頭頸左右旋轉自如同前。

4.3.4 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適用於偶晨起出現頸項肩背疼痛僵硬不適,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後仰爲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者[7]

4.3.4.1 選穴

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7]

4.3.4.2 操作方法

[7]

(1)患者坐位,醫者立於其後,用輕柔的左右結構㨰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施術約3~5分鐘。

(2)用拿法提拿頸椎旁開1.5寸處的軟組織,以患側爲重點部位,並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鬆。

(3)囑患者自然放鬆頸項肌肉,術者左手持續托起下頜,右手扶持後枕部,使頸略前屈,下頜內收。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提拉,並緩慢左右旋轉患者頭部10~15次,以活動頸椎小關節。搖動旋轉之後,在頸部微前屈的狀態下,迅速向患側加大旋轉力度,手法要穩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轉的角度必須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內,切忌暴力蠻勁,以防發生意外。

(4)術者按揉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每穴30秒鐘,手法由輕到重。然後輕拿頸椎棘突兩側肌肉。最後可在患部加用擦法治療。

4.3.4.3 醫案

患者,男,25歲。主訴背痛,頭不能左右看,不能仰俯,活動即痛,頸項強直2天。遂以上法治療,治療完畢即感頸項部輕鬆,各方向活動不受限,疼痛明顯減輕。後鞏固治療兩次,痊癒[7]

4.3.4.4 注意事項

推拿治療落枕的過程中,手法宜輕柔,切忌施用強刺激手法,防止發生意外[7]

4.4 落枕患者日常保健

(1)經常發生落枕患者,應保持合適的姿勢,睡臥時墊枕高低要適當,並注意頸項部的保暖[7][7]

(2)經常發生落枕的人應到醫院做頸部檢查[7]

(3)可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患處,緩解疼痛[7]

(4)可配合局部按摩,改善局部循環[7]

5 經外奇穴名·落枕

落枕經外奇穴[7]。別名項強[7]落枕落枕穴

落枕穴經外奇穴[7]。出《新醫療法手冊》。即外勞宮(EX-UE8)。後人又稱爲項強穴[8]。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凹陷中[8]

5.1 拼音

lào zhěn xué

luò zhěn xué[9]

5.2 代號

EX-UE8

5.3 別名

外勞宮(《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項強(《經外奇穴彙編》)。

5.4 出處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

新醫療法手冊》名爲落枕穴

5.5 落枕穴的定位

落枕穴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9]

落枕穴位於手背中央,與掌心勞官穴相對處[10]

落枕穴位於手背,當第二、三掌骨間隙的前1/3與中1/3交點處,或平指掌關節後0.5寸取穴[10]。一說位於天容天柱穴連線之中點[10]

落枕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後0.5寸(指寸)凹陷中[10][11]

落枕穴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11]

經外奇穴——落枕穴(外勞宮)的位置

落枕穴

外勞宮(落枕、項強)的位置

落枕穴

落枕穴(外勞宮穴)的位置

落枕穴

5.6 取法

患者伏掌取穴

俯掌,於手背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凹陷處取穴[11]

5.7 穴位解剖

落枕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第二掌骨間背側肌和第二骨間掌側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2骨間背側肌[11]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橈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分佈;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掌背動脈分佈[11]

有第二掌骨間肌,正當掌背神經,動、靜脈指掌側總神經,動、靜脈和掌深弓,尺神經掌伸支的分支[11]

5.8 功效與作用

落枕穴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作用

5.9 治病

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偏頭痛小兒急慢驚風,指不能伸(手指屈伸不利),指掌麻痹頸椎病手背紅腫,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腹痛泄瀉胃痛腹瀉便溏等。

主治落枕偏頭痛,肩臂痛胃痛[11]

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11]

落枕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11]

頸項病:落枕頸椎病[11]。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11]

手病:手背紅腫,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11]

兒科病: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腹痛泄瀉[11]

其他病:偏頭痛[11]

5.10 配伍

落枕天柱大椎,治頭頸強痛[11]

落枕外關風池合谷太陽,治偏頭痛[11]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11]

直刺斜刺0.5~0.8寸[11]

一般直刺0.3~0.5寸[11]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11]

直刺0.5~1寸[11]

5.11.2 灸法

可灸[11][11]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11]

5.12 文獻摘要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祕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腹泄瀉

鍼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二至三分。灸三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亦治手背紅腫發痛。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81.
  5. ^ [5]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6. ^ [6]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7. ^ [7]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2.
  9.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5.
  11.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治療落枕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落枕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