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61—2006 血吸蟲病診斷標準

寄生蟲病 血吸蟲病 寄生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S 261—2006 xuè xī chóng bìng zhěn duàn biāo zhǔn

2 英文參考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chistosomiasi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59

備案號:17599—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 261—2006《血吸蟲病診斷標準》(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chistosomias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於2006年04月07日發佈,自2006年12月01日起實施,GB 15977—1995《血吸蟲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同時廢止。

4 發佈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通告

衛通〔2006〕7號

現發佈《包蟲病診斷標準》等5項標準爲強制性行業標準,《尿中碘的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測定方法》爲推薦性行業標準,其編號和名稱如下:

強制性行業標準:

WS 257—2006包蟲病診斷標準

WS 258—2006黑熱病診斷標準

WS 259—2006瘧疾診斷標準

WS 260—2006絲蟲病診斷標準

WS 261—2006血吸蟲病診斷標準。

推薦性行業標準:

WS/T 107—2006尿中碘的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測定方法(代替WS/T 107—1999)

以上標準於2006年12月1日起實施。自實施之日起,WS/T 107—1999廢止。

特此通告。

2006年4月7日

5 前言

本標準是在GB 15977—1995《血吸蟲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的基礎上制定的,GB 15977—1995廢止。

本標準的附錄A、D爲資料性附錄,附錄B、C爲規範性附錄。本標準由全國地方病寄生蟲病標準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南京醫科大學、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浙江醫學科學寄生蟲病研究所、安徽省血吸蟲病防治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鄭江、吳觀陵、朱蔭昌、聞禮永、汪天平、陳名剛、湯林華、許靜。

血吸蟲病診斷標準

6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血吸蟲病的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標準和鑑別診斷。

本標準適用於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對血吸蟲病的診斷。

7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2.1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是由血吸蟲寄生人體內所引起的寄生蟲病。在我國特指日本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體內所引起的疾病。

2.2 急性血吸蟲病 acute schistosomiasis

由於人在短期內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而出現發熱肝臟腫大及周圍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狀潛伏期大多爲30d~60d,平均約41.5d。

2.3 慢性血吸蟲病 chronic schistosomiasis

是指人體經常接觸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蟲尾蚴使臨牀表現較輕,或無症狀、體徵。急性血吸蟲病治癒者,也可演變爲慢性血吸蟲病

2.4 晚期血吸蟲病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是指出現肝纖維化門脈高壓綜合徵,嚴重生長發育障礙或結腸顯著肉芽腫性增殖的血吸蟲病患者。病人由於反覆或大量感染血吸蟲尾蚴,未經及時、徹底的治療,一般經過2年~10年的病理髮展過程,可演變成晚期血吸蟲病

8 3 診斷依據

8.1 3.1 流行病學史(參見附錄A)

3.1.1 發病前2周至3個月有疫水接觸史。

3.1.2 居住在流行區或曾到過流行區有多次疫水接觸史。

8.2 3.2 臨牀表現(參見附錄A)

3.2.1 發熱肝臟腫大及周圍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爲主要特徵,伴有肝區壓痛、脾臟腫大、咳嗽腹脹腹瀉等。

3.2.2 無症狀,或間有腹痛腹瀉或膿血便。多數伴有以左葉爲主的肝臟腫大,少數伴脾臟腫大。

3.2.3 臨牀有門脈高壓症狀、體徵,或有結腸肉芽腫或侏儒表現。

8.3 3.3 實驗室檢測

3.3.1 下列試驗至少一種反應陽性(見附錄B)。

3.3.1.1 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

3.3.1.2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3.3.1.3 膠體染料試紙條法試驗。

3.3.1.4 環卵沉澱試驗。

3.3.1.5 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

3.3.2 糞檢找到血吸蟲蟲卵或毛蚴(見附錄C)。

3.3.3 直腸活檢發現血吸蟲蟲卵(見附錄C)。

8.4 3.4 吡喹酮試驗性治療有效

9 4 診斷原則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等予以診斷。

10 5 診斷標準

10.1 5.1 急性血吸蟲病

5.1.1 疑似病例:應同時符合3.1.1和3.2.1。

5.1.2 臨牀診斷病例:應同時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 確診病例:應同時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10.2 5.2 慢性血吸蟲病

5.2.1 臨牀診斷病例:應同時符合3.1.2、3.2.2和3.3.1。

5.2.2 確診病例:應同時符合3.1.2、3.2.2和3.3.2或3.3.3。

10.3 5.3 晚期血吸蟲病

5.3.1 臨牀診斷病例:應同時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確診血吸蟲病者可血清學診斷陰性)。

5.3.2 確診病例:應同時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11 6 鑑別診斷(參見附錄D)

11.1 6.1 急性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瘧疾傷寒副傷寒肝膿腫敗血症、粟粒型肺結核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的一些臨牀表現與急性血

吸蟲病相似,應注意鑑別。

11.2 6.2 慢性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腸結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狀有時與慢性血吸蟲病相似,應注意鑑別。

11.3 6.3 晚期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注意結節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瘧疾結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與晚期血吸蟲病相似臨牀症狀疾病的鑑別。

12 附錄A(資料性附錄)流行病學及臨牀表現

12.1 A.1 流行病學

血吸蟲病在我國流行於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分佈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四川、雲南、廣東、廣西、上海、福建、浙江等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流行區最東爲上海市南匯區,東經121°51';最南爲廣西的玉林市,北緯22°20';最西爲雲南省雲龍縣,東經99°04';最北爲江蘇省寶應縣,北緯33°15'。血吸蟲病傳播具有地方性和季節性特點,血吸蟲病是人獸共患病,人和40多種哺乳動物均可感染吸蟲病,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動物接觸了疫水後感染血吸蟲

影響血吸蟲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自然因素如地理環境、氣溫、雨量、水質、土壤、植被等。社會因素是指影響血吸蟲病流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

12.2 A.2 臨牀表現

12.2.1 A.2.1 急性血吸蟲病

發生於初次感染者,在接觸疫水後1d~2d內,在接觸部位的皮膚出現點狀紅色丘疹,部分病人感到癢。突出症狀發熱,特點是病人體溫午後開始逐漸升高,傍晚時達到高峯,至午夜大汗熱退,熱退後病症狀明顯減輕。病人絕大多數有肝臟腫大,並伴有壓痛。感染較重者或反覆感染者可出現脾臟腫大,若不及時治療,會迅速出現消瘦貧血營養水腫腹水,可導致死亡。

12.2.2 A.2.2 慢性血吸蟲病

輕者可無明顯症狀,或偶有輕度肝臟脾臟腫大,多數肝功能正常。但可因重複感染而出現叫顯的症狀與體徵。常見的症狀有問歇性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腹瀉、粘液血便常於勞累後加重。有的可表現明顯的肝臟腫大,以左葉顯著,且部分人有脾臟腫大。嗜酸粒細胞多數增高。

12.2.3 A.2.3 晚期血吸蟲病

患者常有不規則的腹痛腹瀉大便不規則、納差、食後上腹部飽脹感等症狀。時有低熱、消瘦乏力,導致勞動力減退。常伴有性功能減退。肝臟腫大,質硬,無壓痛。脾臟大明顯,可達臍下。腹壁靜脈曲張。進一步發展可併發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黃疸,甚至出現肝昏迷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併發病毒性肝炎而明顯加重病情。晚期血吸蟲病分爲4種類型:①巨脾型:指脾臟腫大超過臍平線或橫徑超過腹中線者。②腹水型:患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合併感染、過度勞累或使用損害肝臟藥物後誘發,腹水可時消時現,病程從數年到10年以上。③結腸增厚型:亦稱結腸肉芽腫型或結腸增殖型。常表現有腹痛腹瀉便祕腹瀉便祕交替。左下腹可觸及腫塊或索條狀物,有輕度壓痛。④侏儒型:系兒童時反覆多次感染血吸蟲,又未及時治療所致,患者發育遲緩,身體矮小。實驗室檢查多見貧血、肝功能異常,嚴重病例(如腹水)可出現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13 附錄B(規範性附錄)血清檢查

13.1 B.1 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indirect baemagglutination test,IHA)

13.1.1 B.1.1 抗原

爲用葡聚糖凝膠G100初步純化的SEA致敏的綿羊紅細胞。所用綿羊紅細胞先經2.5%戊二醛醛化及1:5000鞣酸溶液鞣化後再行致敏。致敏後的紅細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 PBS配5%懸液,分裝安瓿低壓凍幹封存。每批致敏紅細胞效價測定,滴度達1:1280~1:2560爲合格。抗原也可採用SEA和AUA的混合抗原;血球也可採用人“O”型紅細胞

13.1.2 B.1.2 操作方法

B.1.2.1 啓開安瓿,每支以1ml蒸餾水稀釋混勻備用。

B.1.2.2 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鹽水於微量血凝反應板第一排第二孔內,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

B.1.2.3 第一孔內儲存待檢血清,並從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內,充分混勻後,吸出兩滴於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在第四孔混勻後棄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釋度爲1:5,1: 10。

B.1.2.4 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紅細胞懸液,於第三孔和第四孔內各加1滴,立即旋轉震搖2min,室溫下靜置1h左右,觀察結果。

B.1.2.5 每次試驗均應有陽性血清陽性對照,生理鹽水陰性對照。

13.1.3 B.1.3 結果判斷

B.1.3.1 陰性反應紅細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見一邊緣光滑,緻密的小圓點。

B.1.3.2 陽性反應

++++ 紅細胞形成薄層凝集,邊緣呈現不規則的皺褶。

+++ 紅細胞形成薄層凝集,充滿整個孔底。

++ 紅細胞形成薄層凝集面積較“+++”者小。

紅細胞大部分沉集於孔底,形成一圓點,周圍有少量凝集紅細胞,肉眼見周邊模糊(或中間出現較爲明顯的空白點)。

13.1.4 B.1.4 反應標準:

血清1: 10稀釋出現凝集反應可判爲陽性

13.2 B.2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13.2.1 B.2.1 抗原抗體

常用SEA包被載體檢測抗體,亦可用單克隆抗體包被載體檢測抗原

13.2.2 B.2.2 操作方法

B.2.2.1 於微量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稀塑料板的凹孔中加入100μl以pH9.6碳酸鹽緩衝液稀釋的SEA或單克隆抗體,置4℃過夜。

B.2.2.2 次日傾去抗原,用含有0.05%吐溫-20的磷酸緩衝鹽水(PBS-T pH7.4,0.01mol/L)洗滌3次,每次5min.

B.2.2.3 於凹孔中加入以PBS-T作1:100或1:200稀釋的受檢者血清及參考血清(每批設1個陰性對照和1個陽性對照)100μl,37℃,1h。

B.2.2.4 傾去血清,以PBS-T洗滌3次,每次5min。

B.2.2.5 加入以PBS-T作1:1000~1:4000稀釋的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結合物100μl,37℃,1h。

B.2.2.6 傾去酶標記結合物,以PBS-T洗滌3次,每次5min。

B.2.2.7 加入100μl已加H2O2的鄰苯二胺(OPD)或四甲基聯苯胺(TMB)底物溶液,37℃,30min。B.2.2.8 在各凹孔中加入2 mol/L硫酸(H2SO4) 50μl以終止反應

B.2.2.9 在酶標專用比色計上讀取492nm(OPD爲底物)或450nrn(TMB爲底物)光密度(OD)值,以P/N≥2.1倍判爲陽性

13.3 B.3 膠體染料試紙條試驗(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

13.3.1 B.3.1 抗原

膠體染料標記的血吸蟲SEA。

13.3.2 B.3.2 操作方法

B.3.2.1 輕輕混勻抗原貯存管中膠體染料標記的抗原液。

B.3.2.2 加50μl標記液至PVC小杯巾,再加人10μl待檢血清,緩緩混勻1min。

B.3.2.3 取試紙條插入小杯中,約10min左右,待對照帶區出現紫藍色反應帶時,即可判斷結果。B.3.3 結果判斷

檢測帶區和對照帶區均出現紫藍色反應帶爲陽性;以對照帶出現紫藍色反應帶,而檢測帶區無反應陰性

13.4 B.4 環卵沉澱試驗(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COPT)

13.4.1 B.4.1 蟲卵:

熱處理超聲乾燥蟲卵粉。以重感染兔血清(接種尾蚴1500~2000條,42d的兔血清)測試環沉率>30%爲合格。

13.4.2 B.4.2 操作方法

先用熔化的石蠟在潔淨的載玻片兩端分別劃兩條相距20mm的蠟線,在蠟線之間加受檢者血清2滴(0.05ml~0.10ml),然後用針頭挑取幹卵約100個~150個,加入血清中,混勺,覆以24mm×24mm蓋玻片,四周用石蠟密封後,置於37℃溫箱中,經48h~72h後用低倍(80×~100×)顯微鏡觀察反應結果,疑似者應在高倍(400×)顯微鏡下加以識別。

爲簡化操作亦可選用預製的有雙圓孔的雙面膠紙條,只需在圓孔中加入幹卵和50μl血清,覆以蓋玻片,置37℃孵箱中48h,觀察結果。或選用預製幹卵PVC膜片,只需加入血清,置溼盒中37℃保溫經24h取出,傾去血清,加少量鹽水顯微鏡下觀察反應

13.4.3 B.4.3 反應標準:

典型的陽性反應蟲卵周圍有泡狀、指狀或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澱物,邊緣較整齊,有明顯的折光。其中泡狀沉澱物須大於10μm(約相當於兩個紅細胞大小),才能定爲陽性陽性反應標本片,應觀察100個成熟蟲卵,計算其沉澱率;陰性者必須看完全片。

陰性反應:蟲卵周圍光滑,尤沉澱物;或有小於10μm的泡狀沉澱物。陽性反應的強度和環沉率:

“+”蟲卵周圍出現泡狀、指狀沉澱物的面積小於蟲卵面積的1/4;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澱物小於蟲卵的長徑。

“++”蟲卵周圍出現泡狀、指狀沉澱物的面積大於蟲卵面積的1/4;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澱物相當於或超過蟲卵的長徑。

“+++”蟲卵周圍出現泡狀、指狀沉澱物的面積大於蟲卵面積的1/2;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澱物相當於或超過蟲卵長徑的2倍。

計算 環沉率(%)=陽性蟲卵數/全片觀察成熟蟲卵數×100%環沉率≥3%時,判爲陽性

13.5 B.5 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

13.5.1 B.5.1 抗原

1%血吸蟲SEA

13.5.2 B.5.2 操作方法

B.5.2.1 在小盒中央孔膜上加B液(pH8.2的0.02M Tris-Hcl緩衝液)2滴(100μl),待滲入。

B.5.2.2 加待檢血清25μl,待滲入。

B.5.2.3 加B液2滴(100μl),待滲入。

B.5.2.4 加入A液(金標記SPA或抗人IgG結合物)2滴,待滲入。B.5.2.5 加B液2滴(100μl),待滲入。

13.5.3 B.5.3 結果判斷

在膜上顯示紅色斑點爲陽性,僅留白色背景爲陰性色澤接近標準陽性者爲+,色澤陽性血清一致者爲++,色澤深於標準陽性者爲+++。

14 附錄C(規範性附錄)病原學檢查

14.1 C.1 糞便檢查

14.1.1 C.1.1 尼龍絹袋集卵孵化

操作步驟:取受檢者糞便約30g,先置於40目~60目/25.4mm的銅絲篩中,銅絲篩置於下口夾有鐵夾的尼龍絹(260目/25.4mm)袋口上,淋水調漿,使糞液直接濾入尼龍絹袋中,然後移去銅絲篩,繼續淋水沖洗袋內糞渣,並用竹筷在袋外輕輕刮動助濾,直到濾出液變清。取下夾於袋底下口的鐵夾,將袋內沉渣淋入三角燒瓶。若需加做沉澱鏡檢,可在燒瓶中吸取沉渣3滴~4滴放在載玻片上,抹成塗片,塗面應占載玻片面積的2/3。塗片的厚度以能透過塗片尚能看清印刷字體爲標準,將塗片置於低倍顯微鏡檢查。全片鏡檢時間不宜少於2min,每份糞便至少檢查兩張塗片,鏡檢時應仔細識別血吸蟲卵和其他蠕蟲卵。然後將盛有糞便沉渣的三角燒瓶加水至離瓶口1cm處,放入孵化室(箱)或在室溫下孵化。一定時間後取出燒瓶,觀察毛蚴。一般需觀察2次~3次,觀察時間隨溫度高低而不同。溫度高時孵出較早;溫度低時毛蚴孵出遲。氣溫超過30℃時,第1次觀察可在0.5h~1h後進行,陰性者可存4h後觀察第2次,8h後觀察第3次,3次均爲陰性者,判作陰性結果;氣溫在26℃~30℃時,可在孵化後4h開始觀察,陰性者8h及12h再觀察1次;氣溫在20℃~25℃時,則可在8h後觀察笫1次,12h後觀察第2次;如利用自然氣溫孵化,一晝夜之間的氣溫懸殊,可在操作後的次晨再觀察1次。一般室溫在25℃以上時,可利用自然氣溫孵化,無須加溫。

觀察毛蚴時,應將燒瓶向着光源,並襯以黑紙板。要注意毛蚴與水中原生動物的區別。如有懷疑,可用毛細吸管吸出,在顯微鏡下鑑別。

14.1.2 C.1.2 改良加藤厚塗片法

操作步驟:置尼龍絹片(80目~100目/25.4mm)於受檢糞樣上,用軟性塑料刮片在尼龍絹片上輕刮,糞便細渣即由絹片微孔中露至絹片表面。將定量板(3cm×4cm×2.5mm,板巾圓孔的孔徑爲3.5mm,刮平後,孔巾可容糞量41.7mg)放在載玻片中部,以刮片從尼龍絹片上刮取細糞渣填入定量板的中央孔中,填滿刮平。小心提起定量板,糞樣即留在載玻片上。取一張經甘油-孔雀綠溶液浸漬24h的親水性玻璃紙(30mm×30mm),蓋在糞便上,用橡皮塞或另一塊載玻片覆於玻璃紙上輕壓,使糞便均勻展開至玻璃紙邊緣。編號後置於25℃室溫,相對溼度75%下過夜,鏡檢。否則會因透明過度而漏檢。每份糞樣至少需做2張塗片,以鏡檢每片平均檢出的蟲卵數乘以24即爲1g糞便中的蟲卵數(EPG)。C.1.3 集卵透明法

操作步驟:將糞便充分攪勻後,取5g置於搪瓷杯中,加水調成糞液。把糞液通過60目/25.4mm的銅絲篩淋水濾入2只套疊在一起的尼龍袋中(袋深20cm,袋口直徑8cm,外袋260目/25.4mm,內袋120目/25.4mm)。然後移去銅絲篩,繼續淋水沖洗袋內糞渣,並把袋輕輕振盪,使加速過濾,直至濾出液變清爲止。用藥勺刮取外袋內全部沉渣,分作塗片。

在沉渣塗片上,覆蓋經甘油-孔雀綠溶液浸漬24h的親水玻璃紙(2cm×5cm),以玻片壓勻,置室溫中過夜,次日鏡榆。以全部沉渣獲得的蟲卵數相加,再除以5得出每克糞便中蟲卵數(EPG)。

14.2 C.2 直腸組織檢查

醫院常規進行。本法可用於醫院和血防站內對疑似病人的診斷,小宜用於普查。

15 附錄D(資料性附錄)鑑別診斷

15.1 D.1 急性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D.1.1 瘧疾 大多數病人有寒戰;間歇型發熱可每日發作,但多爲隔日發作;肝臟腫大不明顯;白細胞計數往往正常或減少,嗜酸粒細胞百分比不增高;血液檢查可找到瘧原蟲

D.1.2 傷寒副傷寒 持續高熱表情淡漠,相對緩脈。起病第二週胸腹壁出現少量斑丘疹(玫瑰疹)。白細胞計數減少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減低甚至降至零;早期血細菌培養後期尿及糞培養可獲傷寒桿菌肥達反應急性血吸蟲病人中亦可出現陽性,若病程中凝集價持續增高,則傷寒的可能性較大。

D.1.3 肝膿腫 病人常有肝區疼痛,壓痛極爲明顯,且較侷限。X線透視下,常見到右側橫膈抬高,表面不整齊以及運動障礙等現象。B型超聲檢查肝膿腫病人肝區探查可見呈蜂窩狀結構,回聲較低,液化處出現無回聲區,若行肝穿刺獲得典型的膿液

D.1.4 敗血症 弛張熱畏寒出汗、全身關節痠痛、毒血癥和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等爲其特徵。皮膚粘膜常有出血點。多伴有皮下膿腫肺炎胸膜炎、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感染性疾病。血細菌培養常可出現陽性

D.1.5 粟粒型肺結核 發熱多爲弛張熱白細胞總數近正常,中性粒細胞有時偏高。肺部X線攝片可協助診斷。

D.1.6 鉤端螺旋體病 潛伏期較短,一般爲8d~12d;病程亦短,一般爲1周~2周;臨牀表現多爲“流感傷寒型”,病人先寒戰,繼而發熱,並有頭痛、眼結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肌肉疼痛尤以腰、頸及腓腸肌痛爲明顯;白細胞總數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爲主,佔0.80~0.90。在發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內,可找到鉤端螺旋體,血培養可分離病原體。發病2周以後,病人血清中出現抗體凝集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可呈開性。

15.2 D.2 慢性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腸結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狀有時與慢性血吸蟲病相似,應注意鑑別。慢性痢疾腸炎糞便培養可獲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蟲腸結核多繼發於肺或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常伴有發熱毒性症狀,胃腸道鋇餐或內鏡檢查均有助於明確診斷。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慾減退、肝區脹痛腹脹乏力等表現,轉氨酶常反覆增高。乙型肝炎抗原抗體檢測有助於鑑別。

15.3 D.3 晚期血吸蟲病的鑑別診斷

D.3.1 結節肝硬化 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細胞損害較明顯,臨牀上乏力、食慾減退、腹脹黃疸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腫大等較爲多見。肝臟表面有時可捫及較粗大結節後期肝臟萎縮而難以觸及。脾臟大小明顯。肝功能損害顯著,血清丙氨酸轉氨酶常增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體(抗HBc)測定可呈陽性,病程進展快,預後較差。但應注意晚期血吸蟲病可並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現爲以肝炎後肝硬化爲主的混合性肝硬化

D.3.2 原發性肝癌 病程進展迅速,常有發熱體重顯著減輕,肝區持續疼痛,肝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可出現迅速加深的黃疸和急劇增加的腹水腹水呈草黃色或血性。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甲胎蛋山(AFP)陽性肝臟B超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T)顯示佔位性病變。

D.3.3 瘧疾 一些瘧疾病人脾臟可明顯腫大,但瘧疾病人有反覆發作的瘧疾病史,血塗片檢查可找到

瘧原蟲,抗瘧疾治療效果好。

D.3.4 結核性腹膜炎 無門脈高壓症,常有發熱及肺部原發結核病竈,腹水量少或中等,爲滲出液,少數呈血性。

D.3.5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脾臟明顯腫大,可達巨脾程度,常伴有低熱,血液檢查周圍血液白細胞數顯著增多,並有幼稚白細胞骨髓檢查有助診斷。

16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2.國家標準GB 15977—1995血吸蟲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3.衛生部疾控司.血吸蟲病防治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第三版

4.何偉、朱蔭昌、華萬全,等.血吸蟲病快速免疫診斷-膠體染料試紙條法的研究.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2000,12(1):18

5.丁建祖,幹小仙,沈慧英,等.快速檢測日本血吸蟲抗體金標免疫滲濾法的建立及應用,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1998,11(4):308

6.趙慰先,高淑芬.實用血吸蟲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