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鼎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dǐng

2 英文參考

pulm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īnshì ST33[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陰鼎經穴別名[1][2]。出《鍼灸甲乙經》。即陰市[2][2]

穴位陰市
漢語拼音Yinshi
羅馬拼音Yinshih
美國英譯名Fair in Shade
各國代號中國ST33
日本33
法國莫蘭特氏E33
富耶氏
德國M33
英國S33
美國St33

陰市經穴名(Yīnshì ST33)[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陰鼎[4]。屬足陽明胃經[4][4]。陰爲陽之對,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爲寒溼所聚,故名陰市[4]。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腿膝痠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水腫,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腿膝麻痹痠痛,屈伸不利,小腹脹痛疝氣,腿膝痿痹,腳氣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心痛腦血管病後遺症,消渴糖尿病等。

4 別名

陰鼎(《鍼灸甲乙經》)[4]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

6 穴名

陰爲陽之對,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爲寒溼所聚,故名陰市[4]

《說文》:“陰,暗也。”與陽相對[5]。陰,指人體前陰[5]。市,爲芾(fú)之誤[5]。上古遮蔽陰部的短裳謂之芾[5]陰市者,遮蔽陰部,今皆以陰市爲“陰芾”,傳抄訛誤,由來已久矣[5]。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風溼、陰溼等諸陰寒疾患,猶治諸陰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陰市”之義也[5]。揣本穴性能,屬陽經,爲陽爲熱,富於火力,故能消散陰翳,故別名又稱“陰鼎[5]。鼎,爐竈也[5]

7 所屬部位

大腿[6]

8 陰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陰市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7][8]

陰市位於股前區,髕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側緣[8]。正坐或仰臥取穴[8]

陰市位於大腿前外側,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距髕底外側端3寸處[8]。一說陰市“當伏兔下行二寸,臨膝取之”(《備急千金要方》)[8]

陰市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陰市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陰市穴的位置

陰市穴的位置

陰市的位置

陰市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陰市的位置

陰市穴的位置(肌肉

陰市的位置

陰市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9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陰市位於股前區,髕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側緣[8]。正坐或仰臥取穴[8]

正坐屈膝或仰臥,當膝蓋外上緣直上4橫指(一夫法)處取穴;或於伏兔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中點處取穴[9]

10 穴位解剖

陰市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股外側肌。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爲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佈處。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和股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富有脂肪組織大腿的闊筋膜堅韌緻密,上方附於腹股溝韌帶及髂嵴。髂嵴前緣的縱行纖維特別發達,增厚呈帶狀,稱髂脛束。其上1/3分爲兩層,夾有闊筋膜張肌,向下止於脛骨外側髁。所以行鍼時,髂脛束有抵抗感。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股直肌腱與股外側肌之間→股中間肌[9]

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股外側肌→股中間肌[9]

10.2 穴區神經血管

伏兔[9]

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並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通過[9]

11 陰市穴的功效與作用

陰市溫經散寒理氣止痛作用

陰市疏風通絡的作用[9]

陰市主治寒疝、膝冷如冰[9]。古《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有:“治寒痛少腹有脹滿,腰已下伏兔上寒如注水。”

12 治病

陰市穴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腿膝痠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水腫,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腿膝麻痹痠痛,屈伸不利,小腹脹痛疝氣,腿膝痿痹,腳氣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心痛腦血管病後遺症,消渴糖尿病等。

陰市穴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9]

陰市主治股、膝、腹等疾患:如腿膝痠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腹脹水腫腰痛消渴心痛[9]

現代多用陰市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等[9]

陰市主治腿膝麻痹痠痛,屈伸不利,小腹脹痛水腫疝氣[9]

陰市穴主治腿膝痿痹,屈伸不利,腳氣腹脹腹痛[9]

運動系統疾病:風溼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症腦血管病後遺症;

其它:糖尿病水腫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8~1.2寸[9]

直刺1~1.5寸[9][9][9],局部有酸脹感[9],可擴散膝關節周圍[9]

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擴散膝關節周圍。

13.2 灸法

可灸[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鍼灸大成》:禁灸,《鍼灸甲乙經》:不可多灸。用熱遠熱也。若遇陰極之證,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鍼灸甲乙經》不可多灸之戒。

14 配伍

陰市肝俞,有溫經行氣作用,主治寒疝

陰市髀關陽陵泉足三裏,有溫經散寒作用,主治膝腿冷痛,無力。

陰市陽陵泉犢鼻足三裏,治膝腿冷痛、無力[9]

陰市環跳陽陵泉足三裏懸鐘,治下肢不遂[9]

15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寒疝痛,腹脹滿,痿厥少氣陰市主之。

鍼灸甲乙經》:陰市禁不可灸。

鍼灸大成》:寒疝腹痛陰市太溪肝俞

備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滿痿厥少氣

玉龍歌》: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溼致傷殘,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靈光賦》:兩足拘攣陰市

1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9.
  5. ^ [5]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5.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