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後肝硬化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yán hòu gān yìng huà

2 概述

肝炎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所致者爲最常見,主要由慢性活動性肝炎引起,亞急性重症肝炎治癒後多發展爲本病。

3 病理改變

肝炎後肝硬化在病理上有者表現爲小結節肝硬化,有者表現爲大結節性,但我國以小結節性爲多。特點爲:肝細胞壞死大小不等、分佈不勻。大片壞死區的纖維束較粗較寬,小片壞死區較細較窄。再生結節大小不一,大者大於2cm,有者在5cm以上,肝臟表面有明顯塌陷區。

4 臨牀表現

肝炎後肝硬化由於肝細胞變性壞死炎症以及再生情況和所形成的大小結節性病變不同,臨牀表現差異頗大。

1.大結節肝炎後肝硬化

起病急驟,潛伏期短,症狀明顯,多有食慾不振、噁心黃疸肝區痛、腹痛及明顯腹脹。有者發熱腹瀉,肝功能呈持續性、進行性損害,ALT多明顯增高,往往早期出現腹水、常有出血傾向,病程發展較快,往往在尚未出現顯著的門脈高壓前發生功能衰竭,因之有“急性肝硬化”之稱。此型即既往所謂的“壞死後性肝硬化”(Post-necrotic Cirrhosis),本型肝炎後肝硬化5年生存率低,預後極差,

2.小結節肝炎後肝硬化

起病緩慢,症狀不多,亦不嚴重,不少人無明顯症狀,主爲乏力,食慾差或肝區、腹部不適,雖有時ALT增高,肝功能損害較輕,病程雖反覆發作但發展緩慢,常常在慢性肝病基礎上逐漸發展,出現門脈高徵象,僅在本病晚期大量腹水或有併發症時纔出現黃疸與肝功能衰竭。

治療肝炎後肝硬化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