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

建設與管理指南 法規文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ī yī yuàn fēng shī bìng kē jiàn shè yǔ guǎn lǐ zhǐ nán (shì xíng )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11年9月14日國中醫藥醫政發〔2011〕44號印發,自2011年9月14日起施行。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

2 一、總則

第一條 爲指導和加強中醫院風溼病科規範化建設和科學管理,突出中醫特色,提高臨牀療效,在系統總結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建設與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旨在指導中醫醫院及其風溼病科管理者加強風溼病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建設與管理,同時可作爲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工作的參考和依據。

第三條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四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在風溼病基本診療技術基礎上,以中醫理論爲指導,應用藥物和技術開展風溼病診療工作,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繼承、創新和發展中醫色診療技術,不斷提高中醫臨牀診療水平。

第五條 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加強對中醫醫院風溼病科的指導和管理,中醫醫院應加強對風溼病科的規範化建設與管理,保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3 二、基本條件

第六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具備與其醫院級別、科室功能適應的場所、設備設施和技術力量,以保證本科診療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七條 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風溼病科門診,可開設專病門診。三級中醫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應開設病房,具備提供風溼病科急診診治服務的能力

第八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門診應設置候診區、診室、檢查室、治療室,各區域佈局合理,就診流程便捷,能夠保護患者隱私。建築格局和設施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醫醫院風溼病病房應設置搶救室、治療室、處置室、中醫治療室,有條件的醫院可設置單獨的中醫外治中心、康復治療中心、藥浴室、燻蒸室。

第九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設備配置,應與醫院級別、科室功能適應,在配備基本診療設備和相應急救設備、藥品的同時,應配備中藥離子導入設備、中藥燻洗設備等,有條件的可酌情選配中醫磁療設備、激光治療儀、遠紅外按摩治療儀等有助於提高中醫療效的中醫診療設備。設備和相關功能檢查室應全院共享。

第十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方案與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根據本科室情況,建立藥浴、溼敷、燻蒸離子導入、鍼灸康復治療風溼病科常用診療技術操作規範及其相應的管理制度。

4 三、人員隊伍

第十一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佔執業醫師的比例不低於70%,並根據工作需要配備經過中醫專業培訓的其他類別執業醫師

第十二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比例應合理。年齡構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撐科室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

第十三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醫生均應接受過中醫風溼病專業系統培訓,掌握中醫風溼病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醫類別住院醫師經規範化培訓後應熟練掌握風溼病科常見病種(病證)的診斷標準,掌握本科主要病種中醫診療方案、臨牀路徑、臨牀指南和基本診療技能,熟悉200首方劑,重點掌握100首常用方劑(見附件),掌握風溼病中醫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應在達到住院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對部分病種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對臨牀常見的疑難病形成系統中醫診療思路,積累豐富的診療經驗,具備常見風溼病科急危重症處理能力,並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應在達到主治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具有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對少見、危重、疑難風溼病的診斷和應用中醫方法處理的能力,具備對本科室重要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案作出最終決策的能力

第十四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住院醫師應在完成規範化培訓中的轉科培訓後,在風溼病科上級醫師指導下,重點培訓常見風溼病的診斷標準、本科主要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臨牀路徑、臨牀指南和基本診療技能風溼病中醫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進修、跟師學習、參加學習班等方式,重點培訓疑難病的診療技術方法、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新技術、新方法等,瞭解風溼病防治新進展,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並具有一項以上中醫風溼病科專病的診療專長。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少見、危重和疑難風溼病中醫診療技術方法,掌握風溼病防治新進展。

第十五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主任應由從事中醫風溼病專業工作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系統接受過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2年以上)的臨牀類別執業醫師,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擔任。二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主任應具備從事中醫風溼病專業學習和工作10年以上經歷和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主任應具備從事中醫風溼病專業10年以上工作經歷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第十六條 執業醫師人數在10人以上的三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建立學術帶頭人制度。

學術帶頭人作爲本科室的學術權威,應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中醫風溼病專業工作20年以上,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學術地位。學術帶頭人負責本科室中醫特色的傳承和創新,組織研究確定本科室學術發展方向,指導重點項目的制定與實施。

第十七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從事中醫風溼病專業學習和工作10年以上,二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學術繼承人培養應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區的資源,通過跟師學習、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等方式,着重進行中醫理論、老專家臨牀經驗中醫風溼病防治新進展等方面的培訓。

第十八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做好本科室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採取師帶徒、名醫講堂、老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傳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

第十九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護理人員應全部系統接受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年內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時間不少於100學時。

第二十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護士應熟悉風溼病科常見疾病的中醫診療基本知識,掌握風溼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醫護理常規和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規程,能爲患者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護理服務和健康指導

第二十一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護士長是風溼病科護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二級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護士長應具備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具有1年以上風溼病科臨牀護理工作經驗,三級中醫醫院應具備主管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具有2年以上風溼病科臨牀護理工作經驗

第二十二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要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促進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應建立績效考覈制度,將辨證論治優良率、中成藥辨證使用率、中醫治療率、門診中藥飲片處方比例、急危重症中醫參與率、治癒好轉率等納入醫師績效考覈。

5 四、服務技術

第二十三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注重繼承發揚中醫傳統診療技術,在保證醫療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創新風溼病中醫診療技術。

第二十四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具備常見、多發風溼病診治的能力,二級中醫醫院應具備開展尪痹類風溼關節炎)、大僂強直性脊柱炎)、燥痹(乾燥綜合徵)、骨痹骨關節病)、陰陽毒(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常見風溼病診療的能力。三級中醫醫院應在二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基礎上,具備開展疑難、急危重症診療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鼓勵門診和病房使用中藥飲片,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合理應用中成藥醫院中藥製劑。開展中醫診療技術項目,如中藥燻洗、溼敷、貼敷、鍼灸、理療等,提高中醫臨牀療效。

第二十六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發佈的相關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和臨牀路徑,結合本科室臨牀實際,形成本科室重點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並應用於臨牀,定期對本科室診療方案的實施情況及療效水平進行分析、總結及評估,不斷優化診療方案,提高中醫臨牀療效。

第二十七條 強化中醫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中醫診療水平。執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查房內容要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做到辨證準確、理法方藥一致,充分發揮上級醫師對下級醫師中醫診治的指導作用;及時開展病例討論,提高急危重症、疑難病中醫診治水平。

第二十八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根據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注重引進吸收新的診療技術,並以臨牀爲基礎、療效爲核心,在中醫理論、技術方法藥物製劑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傳統外治療法和外用製劑是體現中醫醫院風溼病科診療特色的重要方面。應在繼承現有傳統特色製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發新的製劑,更好地滿足臨牀需要

6 五、環境形象

第二十九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應根據本單位和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在環境形象建設上注重體現中醫藥特色優勢。

第三十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環境形象建設的重點應包括門診走廊和候診區、病房走廊、治療室等區域。

第三十一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的環境形象建設,應通過內部裝飾、展板佈置等形式,重點傳播中醫藥防治風溼病的科普知識,介紹中醫藥防治風溼病方法及專家專長,彰顯中醫藥防治風溼病的特色和優勢,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宣傳知識、介紹方法和彰顯特色的具體內容,應使用中醫病名和中醫術語,並依據病種的變化及時調整。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院風溼病科的內部裝飾,根據不同的區域、內容,可以採用有關名醫名言警句的書畫作品、中醫風溼病專業歷史人物和本科室名醫照片、招貼畫、櫥窗展櫃、觸摸屏、視屏網絡、宣傳摺頁等宣傳形式。

7 六、附則

第三十三條 風溼病科開展臨牀教學和科研工作,按照相關要求執行。

第三十四條 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專科醫院綜合醫院中醫臨牀科室以風溼病診療爲特色的,參照本指南進行建設和管理。

第三十五條 民族醫醫院風溼病科建設與管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條 本指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指南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8 附件:中醫醫院風溼病科常用方劑目錄

1.八珍湯(《正體類要》) 2.白虎湯(《傷寒論》) 3.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 4.白虎加桂枝湯(《醫宗金鑑》) 5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6.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7.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8.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0.柴胡疏肝散(《證治準繩》引《統旨》) 11.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2.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13.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14.丹梔逍遙散(《薛氏醫案》) 15.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16.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17.當歸拈痛湯(《蘭室祕藏》) 18.地黃飲子(《宣明論方》) 19.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20.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1.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22.二至丸(《證治準繩》) 23.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24.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25.葛根湯(《傷寒論》) 26.歸脾湯(《正體類要》) 27.桂枝芍藥知母湯(《金貴要略》) 28.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29.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引崔氏方) 30.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31.加味羌活湯(《痘疹會通》) 32.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 33.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34.加減木防己湯(《溫病條辨》) 35.金水六君煎(《景嶽全書》) 36.荊防敗毒散(《攝生衆妙方》)37.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38.蠲痹湯(《百一選方》) 39.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40.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 41.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 42.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43.麻黃附子桂枝湯(《傷寒論》) 44.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5.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46.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47.羌活勝溼湯(《脾胃論》) 48.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49.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50.清營湯(《溫病條辨》) 51.清骨散(《證治準繩》) 52.秦艽湯(《聖濟總錄》) 53.人蔘歸脾湯(《濟生方》) 54.三仁湯(《溫病條辨》) 55.三妙散(《醫學正傳》) 56.三石湯(《溫病條辨》) 57.桑菊飲(《溫病條辨》) 58.生脈飲(《醫學啓源》)59.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60.四妙散(丸)(《成方便讀》) 61.四逆散(《傷寒論》)62.四神煎(《驗方新編》) 63.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4.昇陽益胃湯(《脾胃論》) 65.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 66.痛瀉藥方(《丹溪心法》) 67.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68.烏頭湯(《金匱要略》) 69.五苓散(《傷寒論》) 70.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71.吳茱萸湯(《傷寒論》) 72.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73.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74.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75.身痛逐瘀方(《醫林改錯》) 76.宣痹湯(《溫病條辨》) 77.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78.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79.小活絡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80.小柴胡湯(《傷寒論》) 81.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82.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83.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84.銀翹散(《溫病條辨》) 85.薏苡仁湯(《溫病條辨》) 86.益胃湯(《溫病調變》) 87.茵陳蒿湯(《傷寒論》) 88.一貫煎(《續名醫類案》) 89.玉女煎(《景嶽全書》) 90.右歸丸(《景嶽全書》)91.豬苓湯(《傷寒論》) 92.增液湯(《溫病條辨》) 93.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94.知柏地黃丸(《症因脈治》) 95.梔子豉湯(《傷寒論》) 96.炙甘草湯(《傷寒論》) 97.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98.真武湯(《傷寒論》) 99.左歸丸(《景嶽全書》) 100.左金丸(《丹溪心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