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ī mǔ tāng

2 處方

知母6克 貝母9克 幹葛9克 芍藥9克 石膏12克(碎,裹)黃芩9克 杏仁3克(去皮、尖、雙仁)梔子仁9克(擘)

3 製法

上藥八味,切。

4 功能主治

傷寒骨節疼痛頭痛,眼睛疼,咳嗽

5 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爲三服。約過一小時服一次。

6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蒜、面七日。

7 摘錄

外臺祕要》卷二引《延年祕錄》

8 《本事》卷四

8.1 方名

知母湯

8.2 組成

知母1兩,麻黃(去根節)半兩,黃耆蜜炙)半兩,甘草(炙)半兩,羌活(洗去土)半兩,白朮半兩,枳殼(去瓤銼,麩炒)半兩。

8.3 主治

遊風攻頭面,或四肢腫塊

8.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牛蒡子100料,研碎,煎至7分,溫服,1日3-4次。

8.5 加減

覺冷,不用牛蒡子

8.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8.7 臨牀應用

面、手浮腫:有一達官,其母年七十中風,手足拘攣,平日只是附子之類扶養,一日面浮腫,手背亦腫。尋常有一國醫供藥,診雲是水病。欲下大戟、牽牛以導之,其家大驚憂惶。召予議之,子曰:《素問》稱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此服附子大過,正虛風生熱之證。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誠言,予乃進升麻牛蒡團蔘湯,繼以知母湯,三日悉愈。

8.8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知母氣味苦寒,入足陽明少陰麻黃氣味辛溫發散,入足太陽黃耆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牛蒡子氣味辛涼,入手太陰。此治遊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發塊致手足拘攣,以甘平之品護其正,以苦寒之藥熄其風,以辛溫表散之藥泄其邪,則邪散風熄正旺氣和而痊安矣。

9 活幼心書》卷下

9.1 方名

知母湯

9.2 組成

知母半兩,甘草半兩,貝母3錢,羌活3錢,滑石(別研)3錢,大黃3錢,小麥子3錢,麻黃(去節存根,銼碎,湯泡濾過,焙乾)1錢半,苦葶藶1錢半,訶子肉1錢半,薄荷(去梗)2錢。

9.3 主治

齁(鼻合)氣喘,痰鳴,發熱咳嗽惡風

9.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2片,煎7分,溫服,不拘時候。

10 《外臺》卷三引《延年祕錄》

10.1 方名

知母湯

10.2 組成

知母2兩,枳實3兩(炙),梔子仁3兩,豉1升(熬,別裹)。

10.3 主治

欲似天行4-5日熱歇後,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

10.4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溫服。如人行8裏1服。

10.5 製備方法

上切。

10.6 用藥禁忌

忌蒜、面。

11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11.1 方名

知母湯

11.2 組成

知母3兩,獨活去蘆頭)3兩,葛根(銼)3兩,白朮3兩,甘草(炙)2兩,石膏(碎)2兩,桂(去粗皮)2兩,芍藥2兩,防風(去叉)2兩,半夏生薑汁制)半兩。

11.3 主治

產後中風,煩悶發熱,渴燥頭痛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酒少許,入生薑半分(切),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2 普濟方》卷一三二

12.1 方名

知母湯

12.2 組成

知母1兩,葛根1兩,白朮1兩,甘草1兩(炙)。

12.3 主治

陽明病,身冷而內煩者。

12.4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5合,去滓,溫服5合。

12.5 製備方法

上銼。

13 普濟方》卷一六○

13.1 方名

知母湯

13.2 組成

紫蘇(連莖葉)1兩,知母(焙)1兩,貝母去心)1兩,款冬花1兩,五味子1兩,人蔘1兩,桑根白皮(銼)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13.3 主治

咳逆痰喘氣促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入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3.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4 醫略六書》卷三十

14.1 方名

知母湯

14.2 組成

知母1錢半(酒炒),柴胡5分,白芍1錢半(酒炒),黃芩1錢半(酒炒),甘草8分,桂心8分。

14.3 主治

產後心中煩悶,乍寒乍熱,脈沉數者。

14.4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14.5 各家論述

產後邪熱抑遏於三焦,營陰暗耗於經脈,故心中煩悶,乍寒乍熱不已焉。柴胡腠理伏熱黃芩胸中之煩悶;白芍斂陰和血,以清乍熱之源;桂心溫營暖血,以壯乍寒之本;知母潤燥瀉熱;甘草瀉火緩中也。水煎熱服,使伏邪外解則遏熱自化,而經腑清和,其心中之煩熱無不自解,何乍寒乍熱之不瘳哉?

15 醫徹》卷四

15.1 方名

知母湯

15.2 組成

知母1錢,麥門冬1錢,竹茹1團,廣皮7分,炙甘草3分,茯苓1錢。

15.3 主治

子煩

15.4 用法用量

燈心20根,加生薑1片,水煎服。

16 《外臺》卷二引《延年祕錄》

16.1 方名

知母湯

16.2 組成

知母2兩,貝母3兩,幹葛3兩,芍藥3兩,石膏4兩(碎,裹),黃芩3兩,杏仁1兩(去皮尖及雙仁),梔子仁3兩(擘)。

16.3 主治

傷寒骨節疼,頭痛,眼睛疼,咳嗽

16.4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爲3服。如人行8-9裏再服。

16.5 製備方法

上切。

16.6 用藥禁忌

忌蒜、面7日。

17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17.1 方名

知母湯

17.2 組成

知母(焙)1兩,牽牛子(炒)1兩,山梔子仁1兩,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牡丹去心)1兩,麻黃(去根節)1兩,荊芥穗1分,滑石1分,虎杖1分,射干1分,羌活去蘆頭)1分,杏仁1分,連翹半兩,半夏2錢(以生薑2錢同搗,捏餅子,曬乾)。

17.3 主治

傷寒毒氣滋盛,蒸於肌膚,發爲赤斑,通身大熱,頭重疼痛精神昏亂。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1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8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18.1 方名

知母湯

18.2 組成

知母(焙)半分,柴胡(去苗)半分,麥門冬去心,焙)半分,甘草(炙)半分,蔥白3莖。

18.3 主治

傷寒勞復小腹硬,卵縮,(疒丂)痛欲死。

18.4 用法用量

以水1盞,浸1宿,次日煎,令水欲盡,下童便2盞,豉半合,煎5-6沸,下地黃汁3合,更煎微沸,去滓,空腹頓服。微利即愈。

18.5 製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9 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19.1 方名

知母湯

19.2 組成

知母1兩,栝樓根1兩,甘草(微炙)1兩,石膏2兩。

19.3 主治

傷寒煩躁不解,脈大,喘熱頭疼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粳米少許,煮米熟,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0 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20.1 方名

知母湯

20.2 組成

知母(切,焙)3分,常山(細銼)3分,松蘿3分,桔梗去蘆頭,切,炒)3分,柴胡(去苗)3分,鱉甲(醋浸,炙令黃,去裙襴)3分,橘葉3分。

20.3 主治

勞瘧,熱多寒少。

20.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加柳枝心7枚,童便半盞,煎至7分,去滓,未發前溫服

20.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1 聖濟總錄》卷一一○

21.1 方名

知母湯

21.2 組成

知母1兩,茺蔚子1兩,人蔘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大黃(銼,炒)1兩,五味子1兩,黃芩(去黑心)1兩,車前子1兩半,芒消半兩。

21.3 功效

除熱。

21.4 主治

眼生風粟。

21.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

21.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2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22.1 方名

知母湯

22.2 組成

知母1兩半,石膏(碎)3兩,升麻(銼)1兩,甘草(炙,銼)1兩,竹葉1握(切),白粳米1合,枇杷葉(拭去毛)3分。

22.3 主治

脾癉身熱口甘咽乾煩渴。

22.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2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3 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23.1 方名

知母湯

23.2 組成

知母1兩,地骨皮1兩,升麻1兩,犀角屑1兩,人蔘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柴胡(去苗)1兩,石膏2兩,鱉甲醋炙令黃,去裙襴)2兩,甘草(生,銼)半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

23.3 主治

瘧病發熱煩渴,咽乾口燥,身黃怠惰,小水澀滯。

23.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入香豉50粒,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3.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4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24.1 方名

知母湯

24.2 組成

知母(焙)半兩,柴胡(去苗)3分,茵陳蒿3分,甘草(炙,銼)3分,常山(炒)3分,鱉甲(去裙襴,醋炙)3分。

24.3 主治

肝黃齒黃,目如丹赤,口燥熱渴,氣力虛劣,身體青黃。

24.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豉100粒,同煎至7分,去滓,投入煉了豬脂半合,攪勻,食前溫服。吐、利爲度。

24.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5 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25.1 方名

知母湯

25.2 組成

知母(焙)2兩,澤瀉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黃芩(去黑心)2兩,生薑(切)2兩,小麥8合(洗淨),大棗15枚(去核),淡竹葉(切)1升半,甘草(炙)2兩。

25.3 主治

膈消胸中煩渴。

25.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煎1盞,去滓,食後溫服

25.5 製備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26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26.1 方名

知母湯

26.2 組成

知母(切,焙)1兩,防風(去叉)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銼)1兩,升麻1兩。

26.3 主治

妊娠虛煩懊熱。

2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3片,同煎至7分,入竹瀝少許,攪勻,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2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7 聖濟總錄》卷十六

27.1 方名

知母湯

27.2 組成

知母(焙)半兩,升麻半兩,子芩半兩,葛根(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甘草(炙)1分,石膏(研)1兩。

27.3 主治

頭痛口乾,煩悶寒熱

27.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27.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8 聖濟總錄》卷十二

28.1 方名

知母湯

28.2 組成

知母(焙)半兩,人蔘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地骨皮(去土)半兩,黃芩(去黑心)1分。

28.3 功效

心經

28.4 主治

風熱頭面壅盛,虛煩

28.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竹葉10片,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28.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9 傷寒微旨論》捲上

29.1 方名

知母湯

29.2 組成

知母1兩,麻黃(去節)1兩,升麻1兩,石膏2兩,甘草1兩半。

29.3 主治

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患傷寒,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

29.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入生薑1塊,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29.5 加減

如3-5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黃升麻各半兩。

30 《千金》卷三

30.1 方名

知母湯

30.2 組成

知母3兩,芍藥2兩,黃芩2兩,桂心1兩,甘草1兩(一方有生地黃,無桂心)。

30.3 主治

產後乍寒乍熱,通身溫壯,胸心煩悶。

30.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30.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知母芍藥黃芩統治內外之熱,妙用尤在桂心辛散,不獨收攝上浮之火,且使上三味無遏閉之虞,更以甘草和其寒熱,煩悶自除矣。

31 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31.1 方名

知母湯

31.2 組成

知母(焙)、連翹木通(銼)、桂(去粗皮)、柴胡(去苗)、玄蔘漏蘆去蘆頭)、大黃(銼,炒)、犀角屑各等分

31.3 主治

瘰癧,乍寒乍熱

31.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下樸消少許,攪動,空心溫服。以利爲度。

31.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32 聖濟總錄》卷九十

32.1 方名

知母湯

32.2 組成

知母(焙)1兩,貝母去心)1兩,百合1兩,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制,炒幹)1兩,防己1兩,枇杷葉去毛,焙)1兩,草烏頭(去皮尖,炒)半兩,苦葶藶(隔紙炒)半兩,甜葶藶(隔紙炒)半兩,百部半兩。

32.3 主治

虛勞咳嗽,兼咯血吐血

3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紅綿子少許,烏梅3枚,煎至半盞,去滓溫服

3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