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

醫療機構管理 中西醫結合 法規文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ó jiā zhōng xī yī jié hé yī xué zhōng xīn ( zōng hé yī yuàn ) shè zhì biāo zhǔn

2 基本信息

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於2021年11月2日《關於印發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1〕544號)印發,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認真貫徹執行。

3 發佈通知

關於印發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的通知

國衛辦醫函〔2021〕54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

爲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的《“十三五”國家醫學中心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規劃》(國衛醫發〔2017〕3號)、《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實施方案》(國衛辦醫函〔2019〕45號)的有關要求,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提升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我委聯合國家中醫藥組織制定了《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可從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下載)。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中西醫結合醫院申請設置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的相關標準另行制定。

附件: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

2021年11月2日

4 全文

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設置標準

4.1 一、基本要求

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應當爲中西醫結合診療水平全國領先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在全國有較強的醫療輻射能力和影響力。中西醫結合科室診療科目設置齊全,具有豐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危重疾病的能力經驗,在中西醫結合防治體系建設中處於引領地位。人才梯隊結構合理,具備能夠滿足醫療、教學、科研所需的設施、設備和科研平臺,能夠全方位帶動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和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堅持衛生健康事業的公益性,認真貫徹落實醫改相關工作,具備承擔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的能力經驗。推動中西醫結合醫療聯合體建設,承擔對口支援任務,引領和推動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

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綜合醫院)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二)具備涵蓋多個專業的獨立設置中西醫結合或中醫科室。

(三)中西醫結合中醫執業醫師佔全院醫師比例≥10%。

(四)近 3 年,年均出院病例≥8 萬例,其中中西醫結合或中醫科室出院病例≥2 萬例;年均門診量≥200 萬例,其中中西醫結合或中醫科室年均門診量≥40 萬例。

(五)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0 個,其中中西醫結合或中醫項目≥2 個。

4.2 二、醫療服務能力

具備完善的中西醫結合學科體系,能夠探索中西醫結合門診、多學科會診和中西醫藥物並用等臨牀服務模式,遴選適宜中西醫結合診療的病種,制定相應的診療指南和方案,建立中西醫結合醫療質量控制標準體系,帶動提升中西醫結合診療服務水平。

(一)診療科室設置。按照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科室設置完善。

獨立設置並實際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下列中西醫結合或中醫科室≥10 個:肺病科、心血管病科、風溼病科、脾胃病科、腫瘤科、內分泌病科、腎病科、老年病科、眼科皮膚科、骨傷科外科、腦病科、婦科、男科、兒科、鍼灸科推拿科、肛腸科、耳鼻咽喉科、疼痛科康復科、血液病科、治未病科、感染科等。

獨立設置輔助科室包括:醫學檢驗科、輸血科、超聲診斷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藥劑科、消毒供應室、病案室、營養科、感染管理科等。

(二)診療能力。具有中西醫結合診療常見病、多發病、

疑難危重疾病的能力,開展中西醫結合門診、多學科會診,具備制定國家級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指南的能力。近 3 年,主持制定國家級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指南 1 項以上。近 3 年,收治並開展中西醫結合規範化診療服務的病種覆蓋疑難危重疾病清單(附表)80%以上。

(三)質控體系。已建立院內相關病種中西醫結合醫療質量控制標準體系。

(四)院內製劑。開展院內製劑研製工作,院內中藥製劑≥15 種,化學制劑≥10 種。

4.3 三、教學能力

具備系統的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能夠承擔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後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具備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能力。構建高水平學術平臺,推動全國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凝練、學術專著出版及學術成果推廣,利用多媒體平臺,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知識的公共普及。

(一)教學條件。

1.牀位數量及收治的病種與數量符合院校教育和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標準要求。根據教學需要,設置教學牀位和教學門診,具備獨立的教學區域、圖書館、臨牀技能培訓與考覈中心。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對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的本科學歷臨牀醫師,在人員招聘、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與臨牀醫學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

2.醫院配有專項醫學教育經費支持,保障住院醫師培訓期間合理待遇,保障在職在崗醫務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和執業再培訓。

(二)組織管理。

1.醫院組織管理體系、培訓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健全,有教學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完善的畢業後醫學教育管理制度和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制度,設有教學相關委員會,明確承擔教學職能的部門,人員配備充足,職責明確,各專業明確教學工作負責人和專職教學祕書。

2.對面向社會招收的住院醫師醫院依法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培訓期間雙方權利義務。

(三)師資構成。

1.醫院各專業具有教授、副教授≥150 名,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教授、副教授≥60 名。碩士研究生導師≥300 名,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導師≥50 名。博士研究生導師≥80 名,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導師≥20 名。

2.建立師資遴選、培訓、考覈、激勵約束機制。醫院和科室均建立有效的教學激勵機制,將教學質量和數量作爲師資績效考覈、職稱晉升和崗位聘用的重要內容。

(四)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能力

1.近 3 年,各專業均完成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下達的培訓招收任務。

2.應承擔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考覈任務,近 3 年培訓人員≥700 人次/年(包括培訓基地本單位住院醫師、非培訓基地醫療衛生機構委派住院醫師、面向社會招收的住院醫師和高校按照住培方式進行臨牀實踐能力培養的在讀研究生)。近 3 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結業考覈平均通過率≥90%。

3.近 5 年,醫院和專業基地負責人接受省級及以上管理幹部及教學工作負責人培訓。

(五)繼續醫學教育水平。

1.近 3 年,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達標率達 100%。

2.近 3 年,承辦國家級或國際性專業學術會議≥3 次,承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和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中西醫結合相關項目≥10 個。

3.爲省級及以上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基地。近 3 年,接收進修人員≥400 人次/年,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50 人次/年,進修結業考覈合格率≥95%。

4.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5 部,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國家級規劃教材≥2 部。

4.4 四、科研能力

積極利用現代科學理論、技術和方法,推動中西醫結合相關科學研究,具備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能力。組建臨牀研究管理團隊,制定規章制度,開展隊列研究,並有專職人員從事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推動中醫經方驗方提煉與優化,開展新藥研究與開發,豐富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促進符合中西醫結合特點的新業態發展。

(一)科技平臺及領軍人才

科技平臺應滿足下列條件至少 1 項:

1.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國家級研究機構。

2.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領軍人才應滿足下列 1-4 項至少 3 項,5-10 項至少 3 項:

1.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1 名。

2.國醫大師≥1 名。

3.全國名中醫≥1 名。

4.岐黃學者≥1 名。

5.中華醫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等二級及以上學會主任委員(含曾任、現任或候任)≥6 名。

6.教育部長江學者≥1 名。

7.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 名。

8.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2 名。

9.國家百千萬人才≥2 名。

10.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 名。

(二)科研項目。近 3 年,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80 項,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30 項。開展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多中心疾病隊列研究≥5 項。

(三)科研成果。近 3 年,作爲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論文≥800 篇,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200 篇。近 5 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中西醫結合中醫專業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 項,完成科研成果轉化≥2 項。

(四)科研平臺。爲依法備案的藥物臨牀試驗機構,具備開展 I-IV 期臨牀試驗項目的資質。建立醫學實驗研究平臺、動物實驗中心及數據挖掘與項目管理部門,爲中西醫結合中醫科研攻關提供支撐。

4.5 五、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發揮中西醫結合診療服務在“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將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用於慢病診療和健康管理。具備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的能力

(一)中西醫結合防治網絡建設。在全國開展至少 2 種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危重疾病防治網絡建設,覆蓋醫院≥200 家。與醫院、高校開展疾病防治研究合作,合作單位≥500 家。

(二)開設“治未病”和“慢病管理”門診。已開設“治未病”和“慢病管理”門診,充分利用中西醫結合手段預防和治療各種慢性疾病。

(三)承擔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務。具備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的能力經驗,參加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救治,其中,中西醫結合或中醫師參與≥4 次。有協調、指導各級醫院救治大規模創傷傳染病患者能力經驗

(四)承擔政府任務和社會公益項目情況。積極組織開展義診、健康扶貧、疑難重症患者會診等活動,根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求開展對口支援工作。

4.6 六、醫院管理能力

建立多種形式的中西醫結合醫療聯合體,開展遠程醫療工作,輻射帶動各級醫療機構開展中西醫結合診療服務。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推進中西醫結合事業全球化發展。

(一)建立覆蓋全國的中西醫結合專科聯盟。已成立至少 3個中西醫結合相關專業的專科聯盟,並且每個專科聯盟成員單位≥100 家,覆蓋≥30 個省(市)。近 3 年,專科聯盟開展疑難危重疾病會診不少於 1000 人次/年。

(二)開展遠程醫療及互聯網醫院相關工作。具有高水平遠程醫療服務能力。定期開展遠程諮詢、會診、預約掛號、遠程診斷、教育培訓等遠程醫療服務。近 3 年,提供中西醫結合中醫遠程醫療服務≥600 例/年。推廣中西醫結合中醫治療手段覆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00 家。

(三)開展中醫藥國際交流。已與多個國家聯合開展中醫藥相關研究,承擔國家級國際合作課題≥1 項。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符合《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範》要求,信息功能符合《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要求,信息技術符合《醫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技術指引》要求,數據上報要符合國家和行業數據管理相關要求;

積極推進醫院電子病歷和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醫院內部信息系統整合,加強與區域內醫療機構信息平臺對接,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安全共享;醫院電子病歷水平達到四級及以上要求;信息平臺建設達到!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甲等;醫院核心業務系統達到!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三級要求,使用國產密碼對核心數據進行加密保護。

(五)開展臨牀路徑管理。醫院開展臨牀路徑管理,納入病種數量≥120 種,其中中西醫結合中醫病種數量≥20 種。

具備牽頭制定相關專業臨牀路徑能力

4.7 附表 疑難危重疾病清單

疑難危重疾病清單

序號 臨牀診斷 疾病分類代碼國家臨牀版 2.0

1 膿毒血癥 A41.901

2 食管惡性腫瘤 C15.900

3 胃惡性腫瘤 C16.900

4 結腸惡性腫瘤 C18.900

5 直腸惡性腫瘤 C20.x00

6 肝惡腫瘤 C22.900

7 支氣管肺惡腫瘤 C34.900

8 肺惡腫瘤 C34.900x001

9 乳腺惡性腫瘤 C50.900x011

10 宮頸惡性腫瘤 C53.900

11 子宮內膜惡性腫瘤 C54.100

12 卵巢惡性腫瘤 C56.x00

13 前列腺惡性腫瘤 C61.x00

14 腎惡腫瘤 C64.x00x001

15 膀胱惡性腫瘤 C67.900

16 惡性胸腔積液 C78.201

17 惡性腹水 C78.604

18 子宮平滑肌瘤 D25.900

19 成人遲發自身免疫糖尿病 E10.900x002

20 2 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 E11.401+G63.2*

21 2 型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 E11.402+G99.0*

22 2 型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 E11.500x061+I79.2*

23 2 型糖尿病性足潰瘍和周圍血管病 E11.700x031

24 糖尿病性腎病 E14.200x210+N08.3*

25 糖尿病足 E14.500x050

26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E21.100x001

27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 E23.000x008

28 尿崩症 E23.200

29 自身免疫垂體炎 E23.600x022

30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E27.407

31 多囊卵巢綜合徵 E28.200x001

32 器質性抑鬱障礙 F06.300x020

33 心因性陽痿 F52.201

34 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 G30.901+F00.9*

35 額顳葉癡呆 G31.000x005+F02.8*

36 路易體癡呆 G31.805

37 癲癇 G40.900

38 頸源性頭痛[頸神經後支源性頭痛] G44.100x004

39 帶狀皰疹神經痛 B02.202+G53.0*

40 幻肢痛 G54.600x001

41 痛性周圍神經病 G62.900x011

42 馬尾綜合徵 G83.400

43 中樞疼痛 G96.902

44 葡萄膜炎[色素膜炎] H20.900x004

45 老年性黃斑變性 H35.305

46 視網膜色素變性 H35.501

47 黃斑水腫 H35.804

48 視神經萎縮 H47.200

49 慢性肺動脈栓塞 I26.900x009

50 慢性血栓栓塞肺動脈高壓症 I27.202

51 肺源性心臟病 I27.900

52 感染性心內膜炎 I33.000x004

53 腦內出血 I61.900

54 腦梗死 I63.900

55 腦卒中後遺症 I69.400

56 絞窄性內痔 I84.103

57 重症肺炎 J18.903

58 過敏性鼻炎[變應性鼻炎] J30.400x001

59 萎縮性鼻炎 J31.004

6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IV 級 J44.900x005

61 難治性支氣管哮喘 J45.900x002

62 肺間質纖維化 J84.101

63 機化性肺炎 J84.108

64 呼吸衰竭 J96.900

65 血管炎肺損害 J98.400x019

66 克羅恩病 K50.900

67 潰瘍性結腸炎 K51.900

68 腸梗阻 K56.700

69 複雜性肛瘻 K60.303

70 直腸脫垂 K62.300

71 直腸狹窄 K62.400x002

72 肛門狹窄 K62.401

73 肛竇炎 K62.801

74 直腸痛 K62.812

75 骶前囊腫 K66.812

76 肝硬化 K74.100

77 肝膽管結石 K80.504

78 急性重症胰腺炎 K85.902

79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K86.100x012

80 上消化道出血 K92.208

81 天皰瘡 L10.900

82 大皰性類天皰瘡 L12.000

83 特應性皮炎(中重度) L20.900x003

84 尋常性銀屑病 L40.000

85 掌蹠膿皰病 L40.300

86 重症型多形紅斑 L51.900x003

87 紅皮病 L53.901

88 受壓區壓瘡 L89.900

89 類風溼性關節炎,累及其他器官系統 M05.300

90 成年型斯蒂爾病 M06.100

91 後天性肢體屈曲變形 M21.200x001

92 後天性爪形手、畸形手、爪形足和畸形足 M21.500

93 系統性紅斑狼瘡,累及器官系統 M32.100

94 系統性紅斑狼瘡 M32.900

95 無肌病皮肌炎 M33.100x005

96 皮肌炎 M33.101

97 皮肌炎性肺間質纖維化 M33.103+J99.1*

98 多發性肌炎 M33.200x001

99 多肌炎伴肺間質纖維化 M33.201+J99.1*

100 乾燥綜合徵\[舍格倫\] M35.000

101 乾燥綜合徵肺病變 M35.000x003

102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M35.101

103 神經貝赫切特病 M35.203

104 瀰漫性(嗜酸細胞性)筋膜炎 M35.400

105 IgG4 相關疾病 M35.906

106 強直性脊柱炎 M45.x00

107 胸椎椎管狹窄 M48.003

108 後縱韌帶骨化 M48.806

109 非創傷肩袖撕裂 M75.100x001

110 老年性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 M80.801

111 神經內分泌腫瘤 M82402/1

112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M86.609

113 膝關骨髓炎 M86.911

114 股骨無菌壞死 M87.002

115 慢性腎小球腎炎 N03.900x001

116 腎病綜合徵 N04.900

117 慢性腎盂腎炎 N11.900x001

118 腎小管間質病 N12.x00x006

119 腎終末期疾病 N18.000

120 腎衰竭 N19.x00

121 慢性膀胱炎 N30.201

122 慢性前列腺炎 N41.100

123 男性不育症 N46.x00

124 畸形精子症 N46.x00x007

125 陰莖痛性勃起 N48.301

126 慢性乳腺炎 N61.x00x014

127 女性盆腔炎 N73.902

128 子宮腺肌病 N80.001

129 子宮內膜異位症 N80.900

130 子宮陰道脫垂 N81.400

131 外陰白斑 N90.400

132 異常子宮出血 N93.901

133 女性更年期綜合徵 N95.101

134 習慣性流產 N96.x00

135 女性不孕症 N97.900

136 繼發不孕 N97.900x003

137 原發不孕 N97.900x004

138 異位妊娠 O00.900

139 先兆流產 O20.000

140 妊娠劇吐 O21.900x003

141 心源性休克 R57.000

142 寰樞椎脫位 S13.103

143 脊髓損傷 T09.3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