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

生理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én jīng nèi fèn mì

2 英文參考

neuroendocrine

3 註解

德國科學家 E Scharrer 等(1928年)報道,在硬骨魚視前區神經元胞漿中發現含有類似腺細胞的分泌顆粒,指出下丘腦某些神經元可能有分泌功能,同時推測可能是內分泌性的,並首次提出了神經分泌(neurosecretion)的概念。但直到10多年後, Bargmann (1949年)觀察到下丘腦神經元延伸到神經垂體纖維束纔開始逐漸引起人們重視,隨後相關的研究深入展開。 Harris ( 1955年)根據前人的研究資料和自己 的 研究成果 ,提出下丘腦調節腺垂體神經體液學說,在《垂體神經控制》一文中論證了下丘腦腺垂體是一個完整的功能控制單元。他認爲,各種神經性傳入最終將通過下丘腦具有神經分泌功能神經元轉化爲神經分泌的輸出。這些神經元分泌的體液因子(促垂體激素或因子)通過正中隆起的末梢釋放到垂體門脈初級毛細血管叢,由門靜脈血流帶到腺垂體,調節相應垂體細胞的分泌。 Harris 的這一假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首次將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要證實這一假說,使其成爲科學理論,關鍵在於證實促垂體激素或因子的存在。由起初直到1968年人們從下丘腦的粗提物中發現了大約十種促垂體因子。其中最爲著名的工作是美國的 Guillemin 和 Schally 兩個實驗室,最先提純並確認下丘腦激素。 1968 年 Guillemin 的實驗室從約30萬隻羊的下丘腦中成功地分離出幾毫克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TRH ),並在一年後確定其 爲 三肽的基本化學結構。同期的 Schally 實驗室也在 1971 年從 16 萬頭豬的下丘腦中提純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GnRH ),又經過6年的努力,闡明瞭 GnRH 化學結構爲十肽。因爲他們發現了下丘腦激素的卓越貢獻,與放射免疫檢測技術( RIA )發明人之一的 Yalow 共同分享了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此後,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 GHIH, SS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CRH )與生長激素釋放激素( GHRH )陸續分離成功,並相繼確定了化學結構。所有這些事實都爲 Harris 的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使這一假說成爲十分重要的理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