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成藥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ǔ yù wán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Shuyu Wan

2.2 標準編號

WS3-B-0167-89

2.3 處方

山藥    90g 人蔘 21g 白朮(麩炒) 18g 茯苓 15g 甘草 60g 地黃 30g 當歸 30g 白芍 18g 川芎 18g 阿膠 21g 六神曲(麩炒) 30g 大豆黃卷 30g 大棗(去核) 240g 苦杏仁(去皮、炒) 18g 桂枝 30g 柴胡 15g 防風 18g 乾薑 9g 桔梗 15g 白蘞 6g 麥冬 18g

2.4 製法

以上二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 100g粉末加煉蜜 125g,制 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狀

本品爲黃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2.6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澱粉粒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24~40μ m,臍點短縫狀或人字狀。草酸鈣針晶細小,長 10 ~32μm不規則地充塞於薄壁細胞 中,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 4~ 6μm 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細胞含糊化澱粒粒。種皮柵狀細 胞成片,黃色。石細胞類方形,壁一面菲薄。

2.7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 2頁)。

2.8 功能與主治

調理脾胃,益氣和營。用於氣血兩虛,脾肺不足所致之虛勞,胃 脘痛,痹症,閉經月經不調

2.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2丸,一日 2次。

2.10 規格

每丸重 3g

2.11 貯藏

密閉,防潮。

3 薯蕷丸介紹

3.1 藥品類型

中藥

3.2 藥品名稱

薯蕷丸

3.3 藥品漢語拼音

3.4 藥品英文名稱

3.5 成份

3.6 性狀

3.7 作用類別

3.8 適應症/功能主治

調理脾胃,益氣和營。用於氣血兩虛,脾肺不足所致之虛勞胃脘痛,痹症,閉經月經不調

3.9 規格

每丸重3克

3.10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3.11 禁忌

3.12 不良反應

3.13 注意事項

1.忌油膩食物。

2.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3.服用本品同時不宜服用藜蘆五靈脂皂莢或其製劑;不宜喝茶和喫蘿蔔,以免影響藥效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孕婦、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二週或服藥期間症狀無改善,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就診。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4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5 藥理作用

3.16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4 《聖惠》卷九十八

4.1 方名

薯蕷丸

4.2 組成

薯蕷1兩,遠志3分(去心),白茯苓3分,人蔘3分(去蘆頭),肉蓯蓉1兩(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幹),山茱萸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3分,鍾乳粉1兩,牛膝3分(去苗),蛇牀子3分,黃耆3分(銼),萆薢3分(銼),車前子3分,石斛1兩(去根),桂心3分,天門冬3分(去心),熟乾地黃1兩,覆盆子3分,菟絲子3分(酒浸3日,曬乾,別搗爲末),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令黃)。

4.3 功效

補暖臟腑,強壯腰腳,益氣倍力,令顏色悅澤。

4.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

5.1 方名

薯蕷丸

5.2 組成

薯蕷1兩,熟乾地黃1兩,菖蒲半兩,遠志1兩半(去心),黃耆1兩(銼)。

5.3 主治

心臟氣虛,恐怖驚悸恍惚謬忘,煩悶羸瘦。

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米飲亦得,不拘時候。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捂桐子大。

6 《聖惠》卷三十

6.1 方名

薯蕷丸

6.2 組成

薯蕷2兩,黃耆1兩(銼),遠志半兩(去心),五味子半兩,牛膝半兩(去苗),柏子仁3分,桂心2分,巴戟1兩,熟乾地黃2兩。

6.3 主治

虛勞少氣四肢無力。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7 《聖惠》卷四

7.1 方名

薯蕷丸

7.2 組成

薯蕷1兩半,遠志半兩(去心),柏子仁1兩,沉香1兩,茯神1兩,熟乾地黃1兩半,芎1兩,菖蒲半兩,人蔘1兩(去蘆頭),丹蔘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風1兩(去蘆頭)。

7.3 主治

心虛恐畏,脅腹暴痛,志意不樂。

7.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8 《聖惠》卷二十六

8.1 方名

薯蕷丸

8.2 組成

薯蕷2兩,石龍芮1兩,覆盆子1兩,熟乾地黃1兩,五味子1兩,萆薢1兩(銼),蛇牀子肉蓯蓉1兩半(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幹),遠志1兩(去心),菟絲子1兩(酒浸1宿,曬乾,別搗羅爲末),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1兩,杜仲1兩半(去皺皮,炙微黃,銼),山茱萸1兩,人蔘1兩(去蘆頭),防風1兩(去蘆頭),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狗脊1兩,黃耆1兩(銼),秦艽1兩(去苗),白朮1兩,石南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巴戟1兩。

8.3 功效

補虛益血,調榮衛,進食,潤肌膚,去風冷。

8.4 主治

冷熱不調,食飲無味,四肢羸瘦。五勞七傷,手足疼痛,肢體倦怠。

8.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8.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9 《聖惠》卷二十九

9.1 方名

薯蕷丸

9.2 組成

薯蕷1兩,車前子3分,韭子1兩(微炒),菟絲子1兩(酒浸1宿,曬乾,別搗爲末),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3兩(酒浸,颳去粗皮,炙幹),白龍骨1兩半,山茱萸3分,五味子1兩,牡丹皮3分,白茯苓1兩,石斛1兩(去根),牛膝1兩(去苗),熟乾地黃2兩。

9.3 主治

虛勞腎臟虛弱,小便白濁,腿膝無力。

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暖酒送下。

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0 《聖惠》卷五十三

10.1 方名

薯蕷丸

10.2 組成

薯蕷1兩,雞膍胵1兩(微炙),牡丹半兩,黃耆半兩(銼),栝樓根半兩,白龍骨半兩,白茯苓半兩,山茱萸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熟乾地黃1兩,桂心半兩,澤瀉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枸杞子半兩。

10.3 主治

消腎小便滑數,四肢少力,羸瘦睏乏,全不思食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於食前以清粥送下。

10.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1 《聖惠》卷三十六

11.1 方名

薯蕷丸

11.2 組成

薯蕷1兩,熟乾地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石斛1兩(去根,銼),人蔘1兩(去蘆頭),肉蓯蓉1兩(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幹),遠志半兩(去心),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鍾乳粉2兩,白茯苓1分,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銼,搗),磁石1兩(燒令赤,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11.3 主治

勞聾臟腑久虛,腎氣不足,肌體羸瘦,腰腳無力。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11.5 製備方法

上爲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1.6 附註

方中白茯苓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12 《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12.1 方名

薯蕷丸

12.2 組成

薯蕷2兩,蓯蓉4兩,牛膝2兩,菟絲子2兩(酒漬),杜仲2兩,赤石脂2兩,澤瀉2兩,乾地黃2兩,山茱萸2兩,茯苓2兩,巴戟天2兩(去心),五味子1兩半,石膏2兩(研),遠志1兩(去心),柏子仁1兩,白馬莖筋(幹之)2兩(炙)。

12.3 功效

十二經脈,起發陰陽,通內製外,安魂定魄,開三焦,破積聚,厚腸胃,消五臟邪氣,除心內伏熱,強筋練骨,輕身明目,除風去冷。

12.4 主治

丈夫五勞七傷頭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煩熱有時,或冷痹骨疼,腰髓不隨,食雖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脹滿,體澀無光澤,陽氣衰絕,陰氣不行。

12.5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腹用酒送下,日2次。

12.6 製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2.7 用藥禁忌

忌大酢、蕪荑、蒜,陳臭物。

13 《金匱》捲上

13.1 方名

薯蕷丸

13.2 別名

山蕷丸、團參補氣丸山芋丸

13.3 組成

薯蕷30分,當歸10分,桂枝10分,曲乾地黃10分,豆黃卷10分,甘草28分,人蔘7分,芎6分,芍藥6分,白朮6分,麥門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膠7分,乾薑3分,白蘞2分,防風6分,大棗100枚(爲膏)。

13.4 功效

調理脾胃,益氣和榮。

13.5 主治

虛勞氣血俱虛,外兼風邪頭暈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氣短肌肉消瘦,不思飲食,微有寒熱,肢體沉重,骨節痠痛。

13.6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腹酒送下,100丸爲劑。

13.7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彈子大。

13.8 各家論述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方中以薯蕷爲主,專理脾胃,上損下損至此可以撐持;再以人蔘白朮茯苓乾薑大豆黃卷大棗神曲甘草以除溼益氣;以當歸、芎、芍藥地黃麥冬阿膠以養血滋陰;以柴胡桂枝防風以升邪散熱;以杏仁桔梗白蘞下氣開鬱;惟恐虛而有熱之人,資補之藥,上拒不受,故爲散其邪熱,開其逆鬱,而氣血平順,補益得納,亦至當不易之妙術也。

13.9 附註

山蕷丸(《局方》卷五)、團參補氣丸(《雞峯》卷九)、山芋丸(《普濟方》卷二三一)。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百疾薯蕷丸”。

14 《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

14.1 方名

薯蕷丸

14.2 組成

薯蕷28分,桂心7分,大豆黃卷7分,鹿角膠7分,當歸10分,神曲10分,人蔘10分,乾地黃10分,防風6分,黃芩6分,麥門冬6分,芍藥6分,白朮6分,甘草20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杏仁5分,芎5分,白蘞3分,乾薑3分,大棗100枚(取膏)。

14.3 主治

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犯癲。

14.4 用法用量

先食服1丸,日3次。

1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合白蜜棗膏爲丸,如彈子大。

15 《本事》卷一

15.1 方名

薯蕷丸

15.2 組成

薯蕷1兩,人蔘1兩,沙蔘1兩,遠志1兩,防風1兩,真珠母1兩,紫石英(研,水飛)1兩,茯神1兩,虎骨1兩,虎睛1對(2味須真),龍齒1兩,華陰細辛1兩,石菖蒲1兩,五味子1兩,丹蔘1兩。

15.3 主治

因驚恐所致病久不愈,乃致神不內守,魂魄飛揚

15.4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後、臨臥金銀薄荷湯送下。

1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5.6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薯蕷山藥也,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陽明人蔘氣味甘溫,能補五臟之陽;沙蔘氣味甘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陰;遠志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防風氣味甘溫,入足太陽真珠母氣味鹹苦寒,入足厥陰紫石英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茯神氣味甘平,入手少陰虎骨氣味鹹辛,入足厥陰虎睛氣味鹹平,入手太陰,能定魄;龍齒氣味涼澀,入足厥陰,能安魂;細辛氣味辛溫,入腎;石菖蒲氣味辛平,入手少陰五味子氣味酸苦鹹微溫入腎,收斂散逆之氣;丹蔘氣味苦微寒,入手少陰手少陰驚恐所致之病久不愈,致神不內守,魂魄飛揚,填補五臟陰陽,使心腎交合外邪寫能侵入耶。

16 《雞峯》卷七

16.1 方名

薯蕷丸

16.2 組成

薯蕷6分,遠志6分,熟乾地黃6分,天門冬6分,茯神6分,龍齒6分,地骨皮6分,防風6分,茯苓6分,麥門冬6分,人蔘6分,桂6分,五味子5分,車前子5分。

16.3 功效

魂魄

16.4 主治

健忘

16.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臨臥酒送下。

16.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