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門

募穴 足厥陰肝經經穴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胸部腧穴 交會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外奇穴 陰維脈交會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ī mén

2 英文參考

Qīmén LR14[中國鍼灸學詞典]

qī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期門:1.經穴名;2.經外奇穴名。[1]

4 經穴名·期門

穴位期門
漢語拼音Qinmen
羅馬拼音Chimen
美國英譯名Time Door
各國代號中國LR13
日本13
法國莫蘭特氏F13
富耶氏F13
德國LE13
英國liv13
美國Li13

期門經穴名(Qīmén LR14)[1]。出《傷寒論》。屬足厥肝經[1]期門是肝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交會穴[1][2][3]。期即週期,門即門戶,兩側脅肋如敞開之門戶,穴在脅肋部,經氣運行至此爲一週期,故稱期門[3]期門穴主治脾胃及胸脅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飲食不下,嘔吐呃逆傷食腹堅,霍亂泄注,下痢膿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脅支滿積聚痞塊胸中熱臥不安譫語不止,目眩面赤項強,瘖不能言,瘧疾傷寒熱入血室癃閉遺尿小便難,婦人產後餘疾,胸脅脹滿,癃閉遺尿口苦,鬱悶,嘔吐呃逆吐酸乳癰腹脹胸脅滿痛,黃疽,脅下積聚,現代又用期門穴治療膽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縮肋間神經痛心肌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炎胃炎肝腫大心絞痛腹膜炎腎炎高血壓等。

4.1 別名

肝募(《鍼灸大成》)。

4.2 出處

傷寒論》: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

4.3 穴名

期即週期,門即門戶,兩側脅肋如敞開之門戶,穴在脅肋部,經氣運行至此爲一週期,故稱期門[3]

期,時也,會也。門,開也,通也。人所出入之處。期門是漢代負責守衛的武官名,用以作爲肝爲將軍之官的比譬,也指爲氣血運動週期的出入門戶。像肝臟陽剛之氣。肝爲將軍之官,期門的取義,極爲明顯。爲氣血運行週期的出入之門。經氣的運行古說是365穴,至此已滿一週矣;又肝脾爲人身之血海,婦女月潮按期而至;期門之義亦有可通。人體氣血始出雲門,歷經肺、大腸前述諸經,經行十二時辰,至此恰爲一週然後週而復始,復出雲門,故名之。系肝之募穴,是肝、脾二經和陰維脈會穴[4]

本穴爲治血癥之要穴。血癥以月經爲最。月信有期,故名期門[4]

4.4 特異性

期門是肝的募穴[4][4][4]

期門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交會穴[4][4][4]

4.5 所屬部位

[5]

4.6 期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5]

期門穴位於前胸部,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處。仰臥取穴[5]

期門穴位乳頭直下,當第六肋間隙中(《鍼灸甲乙經》)[5]

另說:“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乳旁開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橫直巨闕”(《鍼灸集成》)。

期門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期門穴在胸部的位置

期門穴的位置

期門穴在胸部的位置[5]

期門穴的位置

期門穴在胸部的位置

期門穴的位置

期門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期門穴的位置

期門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4.7 期門穴的取法

期門穴位於前胸部,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處。仰臥取穴[5]

仰臥位,先定第四肋間隙的乳中穴,並於其下二肋(第六肋間)處取穴。對於女性患者則應以鎖骨中線的第六肋間隙處定取。

仰臥位,在乳中直下2肋處取穴;或在乳頭直下,不容旁開2寸處取穴[6]。女性在鎖骨中線與第6肋間隙交點處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臥,自乳頭垂直向下推2個肋間隙,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期門[7]

4.8 期門穴位解剖

期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五、六、七肋間神經重疊分佈。肋胸膜和膈胸膜於肺下緣處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竇(爲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面是膈肌,右側可至肝,左側抵胃體。因此該穴不可盲目深進針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下緣→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7]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8]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6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佈;深層有第6肋間神經動脈分佈[8]

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第六肋間動、靜脈[8]

4.9 期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期門穴有疏肝和胃、利脅的作用[8]

期門穴具有健脾疏肝理氣活血的功效。

期門穴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厥陰足太陰陰維脈交會穴,所以不僅具有調節臟腑功能治療肝病作用,而且還能治療所交會經脈的病證[9]

足厥陰肝經“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故取期門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治療肝氣鬱結、失於疏泄導致的各種病證[9]

期門穴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失於疏泄導致的各種病證[9]

期門穴有疏調肝脾、理氣活血之功,主治脅痛腹脹呃逆吐酸乳癰鬱證熱病肝經諸穴多治疝氣陰莖痛,及婦人經血諸病,其脈行徑,循股際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其內循行者,挾胃屬肝絡膽也。本經之氣,循內行支線,從肝貫膈,上注於肺,出於中府。再逐次循行,猶如期與會者。[9]

4.10 期門穴主治病

期門穴主治脾胃及胸脅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飲食不下,嘔吐呃逆傷食腹堅,霍亂泄注,下痢膿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脅支滿積聚痞塊胸中熱臥不安譫語不止,目眩面赤項強,瘖不能言,瘧疾傷寒熱入血室癃閉遺尿小便難,婦人產後餘疾,胸脅脹滿,癃閉遺尿口苦,鬱悶,嘔吐呃逆吐酸乳癰腹脹胸脅滿痛,黃疽,脅下積聚,現代又用期門穴治療膽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縮肋間神經痛心肌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炎胃炎肝腫大心絞痛腹膜炎腎炎高血壓等。

期門穴主治脾胃及胸脅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飲食不下、嘔吐呃逆傷食腹堅、霍亂泄注、下痢膿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脅支滿積聚痞塊胸中熱臥不安譫語不止、目眩面赤項強、瘖不能言、瘧疾傷寒熱入血室癃閉遺尿小便難、婦人產後餘疾等[9]

期門穴主治  胸脅脹痛口苦,鬱悶;嘔吐呃逆吐酸乳癰[9]

期門穴主治胸脅脹痛腹脹嘔吐乳癰[9]

期門穴主治胸脅滿痛、黃疽、嘔吐呃逆腹脹、脅下積聚[9]

現代又多用期門穴治療膽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縮肋間神經痛心肌炎[9]

消化系統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炎胃炎膽囊炎,肝炎,肝腫大

其他疾病:心絞痛胸脅脹滿,癃閉遺尿肋間神經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腎炎高血壓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9]

斜刺平刺0.5~0.8寸[9]

斜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脹感[9],或向腹後壁放散[9]

注意:內部右側爲肝右葉前緣,左側爲橫結腸及胃底,不宜深刺[9]

針刺時應控制進針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肝、肺[9]

4.11.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2 期門穴的配伍

期門肝俞膈俞,有疏肝活血化瘀作用,主治胸脅脹痛

期門肝俞膈俞外關陽陵泉,治胸脅脹痛[9]

期門陽陵泉中封,有舒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

期門日月肝俞膽俞至陽,治黃疸[9]

期門內關足三裏,有和胃降逆作用,主治呃逆

期門內關足三裏,治呃逆[9]

4.13 特效按摩

每天按揉期門穴2次,每次200下。可治各種婦科疾病和男科前列腺肥大[9]

4.14 文獻摘要

傷寒論》: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行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爲熱人血室,當刺期門

鍼灸甲乙經》: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

鍼灸甲乙經》:痓,腹大堅不得息,期門主之。咳,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期門主之。奔豚上下,期門主之。傷食脅下滿,不能轉展反側,目青而嘔,期門主之。癃,遺尿鼠蹊痛,小便難而白,期門主之。霍亂泄注期門主之。喑不能言,期門主之。婦人產餘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眩目,足寒,心切痛,善噫,聞酸臭脹,痹,腹滿少腹尤大,期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喘逆臥不安,咳脅下積聚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犬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女子產餘疾,食飲不下,心中切痛,善噫,若傷寒過經不解,當刺期門,師經不傳

鍼灸大成》:胸連脅痛期門章門丘墟行間湧泉

長桑君天星祕訣歌》:傷寒過經出汗期門通裏先後看。

玉龍歌》: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忽然氣喘攻胸膈,三裏瀉多須用心。

玉龍賦》: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

4.15 期門穴研究進展

4.15.1 治療呃逆

腧穴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用1.5~2寸毫針,右手持針對期門斜刺0.5~1寸,針尖略向下,用提插捻轉手法,調節針感,使針下出現酸、麻、脹、重感,發作時行強刺激手法,緩解後改爲平補平瀉法,均留針30 min,中間行鍼2~3次,每日1次,若屬寒,並加灸,7次爲一療程。共治療73例,1次治癒9例,2次治癒12例,3次治癒7例,其餘45例患者1~2療程後均收效。[9]

4.15.2 治療慢性膽囊炎

①取期門進針約1.5寸,施捻轉提插瀉法1 min,並在B超下觀察膽囊緩慢收縮,留針15 min後出針。結果表明,針刺期門反射性地引起膽囊收縮,降低膽道平滑肌的張力,鬆弛Oddis括約肌,促進膽汁排泄,減輕膽囊及膽道的充血水腫,從而達到治療膽囊炎的目的。[9]

主穴期門肝氣鬱結者,加太沖章門氣滯血瘀者,加膈俞行間脾腎陽虛者,加命門足三裏痰飲停聚者,加陰陵泉中脘豐隆;肝腎虛者,加湧泉太溪腧穴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期門中間刺1針,4周刺4針,刺後閃罐留罐10 min,拔去瘀血,餘穴用毫針刺法平補平瀉。隔日1次,7次爲一療程。共治療48例,痊癒36例,顯效12例,總有效率爲100%。[9]

針刺“期門”“日月”穴,可調整膽汁排泌功能,降低奧狄氏括約肌的張力[9]

針刺膽石症患者的“日月”“期門”,可在短時間內引起膽囊顯著收縮,促進膽囊排空[9]

現代研究報道,針刺日月期門膽囊、膽總管、膽道括約肌均有明顯作用[9]

針刺期門穴可見膽管口括約肌緊張收縮,停針時鬆弛,有助於膽囊運動[9]

4.15.3 治療膽道蛔蟲病

疼痛時,針刺右側期門進針0.8寸,得氣後輕捻轉約3 min,腹痛頓消,留針2h,留針期間未出現腹痛出針後30 min,患者上腹又如前劇痛,即再行鍼期門如上法,腹痛又止。繼續留針6h,疼痛未再發作。[9]

4.15.4 乳腺增生患者內分泌免疫功能的影響

將200例乳腺增生患者隨機分爲調腎疏肝針法組、常規針刺組和中藥組。調腎疏肝主穴腎俞命門風府靈墟神封步廊期門配穴太溪三陰交太沖子宮歸來,每日針刺1次;常規針刺組主穴足三裏膻中肝俞乳根內關期門,治療方法同調腎疏肝組;中藥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6片,每日3次。3組患者皆治療2個月經週期後,觀察療效及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淋巴細胞亞羣CD3+、CD4+、 CD8+變化情況。結果:調腎疏肝組臨牀療效、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爲分別爲92.0%、94.0%,常規針刺組分別爲86.0%和88.0%,中藥組分別爲78.0%和84.0%,3組患者療效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調腎疏肝組療效優於另兩組;與治療前相比,3組患者血清PRL、P、P/E2均有顯著改善( P<0.05),調腎疏肝組降低PRL和升高P、P/E2作用優於另兩組(P<0.05);與治療前相比,調腎疏肝組和常規針刺組E2、CD8+、CD4+/CD8+有顯著改善,調腎疏肝組降低E2作用優於常規針刺組(P<0.05)。結論:調腎疏肝針法是治療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對乳腺增生患者內分泌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9]

4.15.5 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

將90例患者隨機分爲3組。俞募針刺組,取肝俞脾俞腎俞期門章門京門;常規針刺組,取合谷中極關元三陰交;西藥對照組,口服達那唑。觀察三組患者臨牀症狀、體徵、腫瘤標誌物血清CA125值的變化及不良反應。結果:3組的總療效相似,但俞募針刺組在痛經月經不調、腰骶痛、肛門墜脹等症狀的改善方面顯著優於其他兩組(P<0.01),且俞募針刺組治療後血清CA125值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結論:俞募配穴刺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臨牀療效顯著,其不良反應明顯低於西藥對照組。[9]

4.15.6 對松馳膀胱的影響

針刺期門穴,當捻鍼時,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升高,捻鍼停止時,膀胱變爲松馳,內壓下降。

針刺神經系統功能正常的病人的期門等穴,捻鍼時逼尿肌收縮,不捻鍼時逼尿肌舒張[9]

4.15.7 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

用針或灸治療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療效。對肝血流量有明顯減少。從病理組織學方面證實,灸動物“期門穴”,對藥源性早期肝硬變有療效。

針刺期門穴,可見肝血流量明顯減少,對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療效[9]

動物實驗表明,艾灸期門對於藥源性早期肝硬化有療效[9]

4.15.8 輔助肝病診斷

檢查發現期門穴,有壓痛的患者肝區均有壓痛,肝血流圖、肝功能異常。

4.15.9 膽囊的影響

有報道針刺期門穴,可見膽管口括約肌緊張收縮,停針時松馳,並有助於膽囊運動。

4.15.10 白細胞的影響

針刺期門穴還能引起白細胞數量的增高。

5 經外奇穴名·期門

期門經外奇穴[9]。出《福州民間鍼灸經驗錄》。位於胸部,從左右乳頭外側各旁開1寸直下,當第七肋骨間隙處[9]。左右計2穴[9]。主治婦人月裏風、胸膜炎、肋間神經痛[9]

5.1 期門穴的定位

經外奇穴期門位於胸部,從左右乳頭外側各旁開1寸直下,當第七肋骨間隙處[9]

5.2 治病

經外奇穴期門主治婦人月裏風、胸膜炎、肋間神經痛[9]

5.3 刺灸法

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9]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74.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3.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7-348.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2.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47-34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