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淵·脾胃溼熱證

鼻淵 中醫鼻科 中醫證名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yuān ·pí wèi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鼻淵·脾胃溼熱證(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溼熱,以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嗅覺減退,鼻黏膜紅腫,尤以中鼻甲腫脹更甚,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伴頭昏頭重、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鼻淵證候[1]

4 鼻淵·脾胃溼熱證症狀

鼻淵·脾胃溼熱證患者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從鼻腔上方,涓涓流出,嗅覺減退甚至消失,鼻黏膜紅腫,並有脹痛,尤以中鼻甲腫脹更甚,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1][2][3]

全身症狀可見頭昏頭重頭痛較劇,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脈滑數[3][3][3]

5 證候分析

脾胃溼熱,循經上蒸,蘊結鼻竅,燻灼鼻竇,腐膜成液,故見鼻涕黃濁,量多不止,涓涓流出[3]

溼熱滯鼻,壅阻脈絡,溼勝則腫,熱盛則紅,故鼻內肌膜紅腫甚,鼻塞重而持續,嗅覺消失[3]

溼熱阻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頭重頭痛[3]

溼困脾胃,運化失健,精微不布,故脘脹納呆,肢體倦怠[3]

溼熱交迫,下趨二便,故尿黃,便溏不爽[3]

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皆爲脾經溼熱之證[3]

6 鼻淵·脾胃溼熱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脾瀉熱,利溼祛濁[3]

6.1.2 方藥

可選用黃芩滑石湯[備註]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通草茯苓豬苓大腹皮白豆蔻加減治療:該方以黃芩滑石木通清熱利溼茯苓豬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溼祛濁,行氣醒脾[3]

若熱重者,加黃連大黃石膏以助清泄脾胃之熱[3]

鼻塞甚者,加白芷辛夷花、薄荷,以芳香通竅[3]

也可選用加味四苓散[備註]加味四苓散經驗方):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厚朴陳皮甘露消毒丹[備註]甘露消毒丹(《溫病條辨》):白豆蔻藿香、綿茵陳滑石木通石菖蒲黃芩川貝母射干薄荷連翹加減治療[3]

6.2 食療

6.2.1 食療方法

清熱利溼,化濁通竅[3]

6.2.2 推薦食材

薏苡仁冬瓜荷葉[3]

6.2.3 食療

1.薏苡冬瓜湯薏苡仁30g,煎湯去渣,放入切成薄片冬瓜肉煮湯,加鹽少許,一次食用[3]

2.煮全冬瓜:全冬瓜(不去子)半個切碎,加水和蜂蜜煮至爛熟,分2~3次食用[3]

3.薏苡荷葉粥:煮薏苡仁30g,如常法做粥,粥將熟,覆以荷葉1張再煮,至熟放入澱粉少許,再加少許白砂糖桂花,作早點或夜宵食用[3]

6.3 外治法

1)選用滴鼻靈[備註]滴鼻靈經驗方):鵝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藥液混合,濃縮成1500 ml,加鹽痠麻黃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蔥白滴鼻液或1%麻黃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連散[備註]冰連散(經驗方):黃連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細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風清熱通竅,改善鼻腔通氣,使鼻竇分泌物易於排出[3]

2)上頜竇炎,可於穿刺沖洗後,注入魚腥草液[備註]魚腥草液經驗方):將魚腥草幹品切碎,置蒸餾器內加水過藥面,加熱蒸餾,以每3 ml相當原幹藥1g計算,收集第一次蒸餾液,再行蒸餾,以每1 ml相當於原幹藥3g計算,收集第二次蒸餾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鈉使溶解,再加入適量吐溫-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過濾,濾液灌裝,以流通蒸氣滅菌30 min,備用。,以清熱解毒[3]

6.4 鍼灸治療

6.4.1 針刺

6.4.1.1 方一

選用迎香印堂太陽合谷風池曲池足三裏穴位,每次2~3穴,強刺激[3]

6.4.1.2 方二

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內庭風池等穴爲主[4]頭痛上星百會眉棱骨痛攢竹[4]

6.4.1.3 方三

治法清熱瀉火宣肺通竅

處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爲遠部表裏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於鼻旁,印堂位於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鬱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隨證配穴陰陵泉頭痛風池太陽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2 穴位注射

肺俞穴,進針3~5分,注入魚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4]

7 鼻淵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強行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竅,導致耳竅疾病[4]

急性者適當休息,注意營養[4]

對本病應積極、及時地治療,以免使急性轉爲慢性,遷延日久難愈,或變生它疾[4]

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治療鄰近器官的疾病[4]

注意勞動保護,工作環境粉塵多者,應戴口罩[4]

8 鼻淵患者飲食宜忌

飲食不當會使鼻淵患者病情加重或延長病程[4]

鼻淵患者宜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柑橘類水果、葡萄、黑莓等;多喫全穀類、豆類、堅果,以攝取B族維生素,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4]

鼻淵患者需戒除菸酒,忌食辣椒大蒜、煎炸等辛辣燥熱食物[4][4]

9 關於鼻淵

鼻淵(sinusitis)鼻淵爲病名[5]。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俗稱腦漏(見《景嶽全書·鼻證》)、又稱腦崩(見《外科大成》卷三)、腦滲(見《醫學準繩六要》)、腦瀉(《普濟方》卷五十七)、歷腦[5]控腦痧[5]控腦砂(見《醫宗金鑑》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爲主要表現的鼻病[5]。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5]。是鼻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5]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熱移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止也。”繼《黃帝內經素問》之後,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論述也較多,並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對其病機、病位、症狀及“腦滲爲涕”的論述,故又有“腦漏”、“腦滲”、“歷腦”、“控腦痧”等病名[5]

外科正宗》卷四:“腦漏者,又名鼻淵。總由風寒凝入腦戶太陽溼熱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溼無干,久則頭眩虛暈不已。”

鼻淵與西醫的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類似[5]。多見於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急性副鼻竇炎、慢性副鼻竇炎,亦可見於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淵發病率高,影響工作、學習,甚至可引起嚴重併發症,導致不良後果,故應積極防治[5]

詳見鼻淵條。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231-233.
  3.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9-52.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治療鼻淵·脾胃溼熱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鼻淵·脾胃溼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