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hímén CV5[中國鍼灸學詞典]
Shīguān KI18[中國鍼灸學詞典]
shí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V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N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石門
穴位 | 石門 | ||
---|---|---|---|
漢語拼音 | Shimen | ||
羅馬拼音 | Shihmen | ||
美國英譯名 | Stone Gate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CV5 | |
日本 | 5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C5 | |
富耶氏 | VC5 | ||
德國 | KG5 | ||
英國 | Cv5 | ||
美國 | Co5 |
石門爲經穴名(Shímén CV5,RN5)[1]。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利機(《鍼灸甲乙經》),精露(《鍼灸甲乙經》),丹田(《鍼灸甲乙經》)、命門(《鍼灸甲乙經》),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經》),三焦募(出《鍼灸甲乙經》,《鍼灸穴名解》將其列爲石門穴的別名)。屬任脈[1][2]。石門是三焦的募穴[2][2]。石即岩石,門即門戶,此穴能治下腹硬塊之石積病,並有絕孕之說,故名石門[2]。石門穴主要用於小腹、肝腎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脹堅痛,小腹絞痛,奔豚,水腫,尿瀦留,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後惡露不盡,瀉痢不禁,腹痛,疝氣,小便不利,泄瀉,經閉,嘔吐,腹脹,痢疾,便祕,淋證,氣淋,血淋,癮瘕,陰縮入腹,嘔吐血,食谷不化,現又用石門穴治療胃下垂,消化不良,闌尾炎,慢性腸炎,高血壓,小腹痛,痛經,尿閉,功能性子宮出血,腸炎,子宮內膜炎等。
4.1 石門穴的別名
利機(《鍼灸甲乙經》),精露(《鍼灸甲乙經》),丹田(《鍼灸甲乙經》)、命門(《鍼灸甲乙經》),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經》),三焦募(出《鍼灸甲乙經》,《鍼灸穴名解》將其列爲石門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石即岩石,門即門戶,此穴能治下腹硬塊之石積病,並有絕孕之說,故名石門[2]。
石,堅也。指堅硬與不能生長穀物之處。石通實,不通。門,物之孔竅曰門,經氣開闔之處。不能生長穀物的土地稱爲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稱爲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說,故名。《白虎通》謂:“門以閉藏自固也。”如深山蘊玉稱爲寶藏,儲藏貨財,大者稱寶庫,小者稱石櫃。人之子宮精室,猶蘊櫝之藏也。穴在臍下2寸,以此爲生命之本,丹田之地,當護之則堅固如石,有此封藏之閉,乃能蘊育種子,以待發生成長,故喻此表面穴位爲“石門”,即猶石室之門也。[3]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下腹[4]
4.6 石門穴的定位
石門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門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4.7 石門穴的取法
在臍下2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石門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2寸[5]。仰臥取穴[5]。
仰臥位,於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連線的上2/5與下3/5的交點處,腹白線上取穴[6]。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中央向下3橫指處即是石門穴[7]。
4.8 石門穴穴位解剖
石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7]。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佈;深層有肋間神經和腹壁下動脈分佈;再深層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8]。
4.9 石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石門穴系三焦之募穴,有理氣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本穴主治腹痛堅硬,大便閉結,經閉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等證,針之可愈。女子及孕婦慎用,可至絕子。《鍼灸甲乙經》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針家多雲,刺本穴可使人絕育,孕婦則能墮胎。更有謂深刺重刺,則能斷孕,淺刺輕刺,反使人受孕。蓋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淺刺輕刺,興奮之也。[8]
4.10 石門穴主治病證
石門穴主要用於小腹、肝腎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脹堅痛,小腹絞痛,奔豚,水腫,尿瀦留,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後惡露不盡,瀉痢不禁,腹痛,疝氣,小便不利,泄瀉,經閉,嘔吐,腹脹,痢疾,便祕,淋證,氣淋,血淋,癮瘕,陰縮入腹,嘔吐血,食谷不化,現又用石門穴治療胃下垂,消化不良,闌尾炎,慢性腸炎,高血壓,小腹痛,痛經,尿閉,功能性子宮出血,腸炎,子宮內膜炎等。
石門穴主要用於小腹、肝腎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脹堅痛、小腹絞痛、奔豚、水腫、尿瀦留、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產後惡露不盡、瀉痢不禁等[8]。
石門穴主治腹痛、水腫、疝氣、小便不利、泄瀉、經閉、帶下、崩漏[8]。
石門穴主治 月經不調,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盡;遺精,陽痿;嘔吐,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祕;小便不利,淋證;癮瘕,奔豚,疝氣,水腫[8]。
現又多用石門穴治療胃下垂、消化不良、闌尾炎、慢性腸炎、高血壓等[8]。
石門穴主治小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泄瀉,痢疾,遺尿,尿閉,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尿瀦留,高血壓等[8]。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氣淋,血淋,產後惡露不下止,陰縮入腹,奔豚,水腫,嘔吐血,食谷不化,腸炎,子宮內膜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8][8][8],局部有酸脹感[8],可向外陰部放散[8]。
女子及孕婦慎用,可至絕子。《鍼灸甲乙經》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針家多雲,刺本穴可使人絕育,孕婦則能墮胎。更有謂深刺重刺,則能斷孕,淺刺輕刺,反使人受孕。蓋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淺刺輕刺,興奮之也。[8]
4.11.2 灸法
4.12 石門穴的配伍
石門配三焦俞,屬俞募配伍,有調補三焦,氣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脹,腹水,癃閉。
石門配商丘,有通達下焦,運化水氣的作用,主治少腹堅痛,下引陰中。
石門配氣海,有溫下焦,補元氣,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虧損崩中漏下。
石門配大腸俞,有補下焦,行水氣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腸鳴腹痛。
石門配歸來,有清熱去溼的作用,主治疝氣,少腹脹滿,月經不調。
石門配三焦俞、關元、三陰交,治癃閉、遺尿、崩漏、月經不調、痛經[8]。
4.13 特效按摩
對於女性來說,石門穴不太適宜指壓,也最好不要灸,可能引起不孕,可用蘸上薑汁的熱毛巾熱敷[8]。
4.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臍下疝繞臍痛,石門主之。奔豚氣上,腹膜脹,莖腫先引腰,後引小腹,腰髖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石門主之。三焦脹者,石門主之。水腫腹大,水脹,水氣行皮中,石門主之。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門主之。氣痛,癃,小便黃,氣滿塞,虛則遺溺,身時寒熱,吐逆,溺難,腹滿,石門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腹脹堅硬,支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結成塊,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
《鍼灸大成》:主傷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奔豚搶心,腹痛堅硬,卒疝繞臍,氣淋,血淋,小便黃,嘔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腫,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4.15 石門穴研究進展
4.15.1 對性腺的影響
對成年女性,針刺石門的避孕率很高。動物實驗中亦觀察到,艾灸“石門”,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生殖器並無明顯變化,可能是針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過剩分泌,並藉助負反饋作用,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礙卵泡的成熟和排卵。[8]
4.15.2 對血壓的調整
針刺石門穴,可調整避孕婦女的血壓,又可降低實驗性高血壓[8]。
4.15.3 對心電圖的影響
5 經穴別名·石門
石門爲經穴別名。“門”疑繁體“關”之誤,即石關[8]。見《西方子明堂灸經》。
穴位 | 石關 | ||
---|---|---|---|
漢語拼音 | Shiguan | ||
羅馬拼音 | Shihkuan | ||
美國英譯名 | Stone Pas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18 | |
日本 | 18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18 | |
富耶氏 | R18 | ||
德國 | N18 | ||
英國 | K18 | ||
美國 | Ki18 |
石關爲經穴名(Shīguān KI18)[8]。出《鍼灸甲乙經》。《太平聖惠方》作右關[9]。別名石闕[9]。屬足少陰腎經[9][9]。石關是衝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9][9]。石即岩石,關即關要,腹水病古稱石水,此穴爲治療石水要穴,故名石關[9]。石關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飲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祕,脊強,不孕,嘔吐,腹脹,泄瀉,現代又多用石關穴治療食道痙攣,胃痙攣,腸炎,食管痙攣,盆腔炎,不孕症,痛經,結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5.1 石關穴的別名
石闕(《備急千金要方》),右關(《太平聖惠方》),石門(《西方子明堂灸經》)。
5.2 出處
5.3 穴名解
石即岩石,關即關要,腹水病古稱石水,此穴爲治療石水要穴,故名石關[9]。
石,《釋名·釋山》:“山體曰石,石格也,堅捍格也。”並有堅大、堅硬之義,《漢書·匈奴傳》:“石畫之臣甚衆。”師古注:“石言堅固如石也。”《物理論》:“土之精曰石。”糧食亦土之精也,故通食。關,關隘,要地。石關,漢宮名。借喻爲如食物在胃之宮室也。石水,爲水腫病之一種。《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陰陽斜結,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張注:“石水,腎水也。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此穴在臍上3寸,旁5分處,與胃經的關門穴平,正當幽門之處,爲水谷入腸之大關,其堅如石,故喻名石關。[9]
5.4 特異性
5.5 所屬部位
上腹[10]
5.6 石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石關穴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10]。
石關穴位於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仰臥取穴[10]。
石關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3寸,旁開0.5寸處(《類經圖翼》)[10]。
另說在臍上2寸,旁開0.5寸(《鍼灸甲乙經》);臍上2寸,旁開1.5寸(《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
石關穴在上腹的位置
石關穴在上腹的位置
5.7 石門穴的取法
石關穴位於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10]。仰臥取穴[10]。
仰臥位,當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下1寸,旁開中線0.5寸處取穴[11]。
5.8 石門穴穴位解剖
石關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及鞘內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分佈着第八肋間神經。皮膚由第七、八、九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穴位深部,腹腔內相對應器官有胃,橫結腸及胰體。
5.8.1 層次解剖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8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第8肋間神經肌支和腹壁上動脈分支分佈[12]。
5.9 石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石關穴系胃經與衝脈之會穴,亦有調理腸胃作用。主治大便閉塞,氣結腸滿,婦人不孕等。本穴平於任脈之建裏及足陽明之關門。其所應症,多爲堅滿充實之症,如大便不通、心下硬滿、噦噫、腹痛、氣淋、小便黃、髒有惡血、血上衝,多屬肝脾範疇之鬱結症。[12]
5.10 石門穴主治病證
石關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飲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祕,脊強,不孕,嘔吐,腹脹,泄瀉,現代又多用石關穴治療食道痙攣,胃痙攣,腸炎,食管痙攣,盆腔炎,不孕症,痛經,結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石關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飲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祕、脊強、不孕等[12]。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石門穴的配伍
石關配內關、足三裏,有寬中理氣,調和胃腸的作用,主治胃痛,腹痛,嘔吐,膈肌痙攣。
5.13 文獻摘要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78.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2-373.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1.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6.
-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11]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5.
-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