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脹

醫經著作 戰國時期 醫史文獻 中醫學 書籍 中醫病證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uǐ zhàng

2 英文參考

water swelling

3 概述

水脹:1.脹病之一;2..《黃帝內經靈樞》篇名。

4 脹病之一·水脹

水脹爲病證名[1]脹病之一[1]。見《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備急千金要方》:“水脹,脹而四肢面目俱腫。”《金匱翼·脹滿統論》:“脾土受溼,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即爲水脹是也。”治療初起時宜去其水,用葶藶木香散;久則宜補其脾土以制其水,用中滿分消丸[1]

參見水鼓水鼓爲病證名[2]鼓脹之一[2]。多因飲酒過量,損傷脾胃,水溼停聚而致[2]。《景嶽全書·雜證謨》:“少年嗜酒無節,多成水鼓……蓋酒性本溼,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怯者着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爲水,而血氣既衰,亦皆隨酒而悉爲水矣。所以凡治水鼓者,必當以血氣爲主,而養陰利溼,是誠善矣。”《辨證錄·臌脹門》:“人有水腫既久,遍身手足俱脹,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膚如泥,此真水鼓也。”宜用決水湯或用決流湯逐水,續用五苓散六君子湯等方調理[2]。忌食鹽[2]。本病可見於肝硬變腹水,腎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出現腹水[2]

5 黃帝內經靈樞》篇名·《水脹

水脹爲《黃帝內經靈樞》篇名[2]。主要論述水腫腹脹鼓脹腸覃石瘕等證,在病因、證名方面的鑑別,及其針刺治療的法則[2]。本篇討論脹病水脹爲主,故名[2]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3.

治療水脹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