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痛·肝經溼熱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脅痛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é tòng ·gān jīng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hypochondriac pai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Channe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脅痛·肝經溼熱證(hypochondriac pai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in Liver Channel[1])是指溼熱蘊聚肝經,以脅肋脹痛口苦,脘腹痞悶,脅痛牽及後背,或噁心厭食油膩,或有黃疸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脅痛證候[1]

5 證候分析

溼熱蘊結,肝膽失疏,絡脈失和:溼熱蘊結於肝膽,肝絡失和,膽不疏泄,故脅痛口苦溼熱中阻,升降失常,故胸悶納呆噁心嘔吐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則目赤溼熱交蒸,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可出現目黃、身黃、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均是肝膽溼熱之徵。[3][3]

6 脅痛·肝經溼熱證的治療

6.1 治法

脅痛·肝經溼熱證治宜清熱利溼[3]

脅痛·肝經溼熱證治宜疏肝利膽清熱利溼[3]

6.2 方藥治療

脅痛·肝經溼熱證可用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蘭室祕藏》):龍膽草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近代方有黃芩梔子加減治療。方中以龍膽草瀉肝溼熱梔子黃芩清熱瀉火木通澤瀉車前子清熱利溼。可酌加川楝子青皮鬱金半夏等以疏肝和胃理氣止痛。若發熱黃疸者,可加茵陳黃柏清熱利溼除黃。若脅肋劇痛嘔吐蛔蟲者,先以鳥梅丸[備註]烏梅丸(《傷寒論》):烏梅黃連黃柏人蔘當歸附子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安蛔,繼則除蛔。若溼熱煎熬,結成砂石,阻滯膽道,症見脅脅劇痛,連及肩背者,可加金錢草海金砂鬱金硝石礬石散[備註]硝石礬石散(《金匱要略方論》):硝石、礬石等以利膽排石。若熱盛傷津大便祕結,腹部脹滿者,可加大黃芒硝以泄熱通便[3]

6.3 鍼灸治療

6.3.1 方一

實證期門肝俞支溝陽陵泉丘墟等穴爲主[4]肝膽溼熱者加日月中脘足三裏[4]

6.3.2 方二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止痛,逐溼通絡

處方期門 陽陵泉

方義:肝經脅肋期門穴乃肝之募穴,可舒肝解鬱,寬胸理氣;配膽經合穴陽陵泉疏理肝膽,調理氣血,共奏理氣解鬱,活血止痛之功。

隨證配穴肝膽溼熱支溝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6.4 食療

6.4.1 推薦食材

脅痛·肝經溼熱證患者建議食用梔子蚌肉枳殼玉米鬚金錢草雞骨草車前子[4]

6.4.2 推薦食療

[4]

1.梔子仁粥(《太平聖惠方》):梔子仁10g,粳米100g,冰糖10g。梔子仁研粉備用,將粳米放入陶鍋內,加水煮粥至八成熟時,再納梔子仁粉10g入粥內繼續熬煮,待粥熟,調入冰糖,煮至溶化即成。溫熱服食,每日2次,3天爲一療程。

2.玉米鬚蚌肉湯(《中國藥膳學》):玉米鬚50g,蚌肉120g。先將蚌肉放入陶鍋文火煮熟,再放玉米鬚一起煮爛。每次食蚌肉30g,喝湯約150mL,每日2次。

3.雞骨草棗湯(《嶺南草藥志》):雞骨草30g,大棗10枚。雞骨草大棗一同放入陶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即可。食棗飲湯,每日2次。

7 關於脅痛

脅痛(hypochondriac pain[5][5])爲症狀[6]。出《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6][6]。脅,指脅肋部,位於胸壁兩側,自腋部以下至第12肋骨之間[7]脅痛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飲食不節跌僕損傷、久病體虛等多種因素[7]。這些因素導致肝氣鬱結、肝失條達,瘀血停滯、痹阻脅絡,溼熱蘊結、肝失疏泄,肝陰不足絡脈失養等諸多病機變化,最終導致脅痛發生[7]脅痛實證氣滯血瘀溼熱爲主,多病程短,來勢急,症見疼痛較重而拒按,脈實有力;虛證多屬陰血不足,脈絡失養,症見其痛隱隱,綿綿不休,且病程長,來勢緩,並伴見全身陰血虧耗之證[7]

現代醫學中的肝、膽、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脅間神經痛等病症,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胸膜炎及後遺症引起的脅痛肋間神經痛可參照治療[7][7][7]

現常將脅痛分爲肝氣鬱結證膽腑鬱熱證肝火脅痛證肝經溼熱證瘀血阻絡證肝陰虛證肝虛證辨證治療,詳見脅痛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9-181.
  3. ^ [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3-7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2.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2.
  7. ^ [7]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治療脅痛·肝經溼熱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