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

腧穴學 鍼灸學 耳穴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xué

2 英文參考

Auricular point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ar acupoin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耳穴耳針療法施術穴位的通稱[1]耳穴分佈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佈有一定規律,且有壓痛和低電阻等特點[2]。一般以探棒按壓或以耳穴探測器探查其敏感點來定穴[2]。耳朵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繫,耳針理論將耳廓比喻爲胎兒全身屈腿抱膝並倒置的縮影,耳垂頭面部相應,耳舟與上肢相應,對耳輪對耳輪的上下腳與軀幹和下肢相應,而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則主要分佈耳甲艇耳甲腔[2]人體臟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這些相應部位出現壓痛、變形、變色、結節或導電性異常的點,可在這些點上施術治療[2]

4 耳穴的名稱、定位和主治

耳穴的名稱、定位和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中

耳輪腳

呃逆黃疸皮膚

直腸

直腸下段

耳輪起始部,近屏上切跡

便祕脫肛、痔疾

尿道


對耳輪下腳下緣同水平的耳輪

尿道炎、尿瀦留

外生殖器


對耳輪下腳上緣同水平的耳輪

陽萎龜頭炎陰道炎、外陰瘙癢

肛門


位於三角窩前方的耳輪

痔瘡肛裂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尖

痔核點

對耳輪上腳下緣同水平的耳輪

痔疾、肛裂肛周膿腫

耳尖


耳輪頂端

發熱高血壓、角膜白翳、外眼炎症疼痛

耳尖


位於耳廓向前對摺上部尖端的後部


結節

肝陽1.2

耳輪結節

肝炎、轉氨酶升高

3.4.5.6

扁桃體2.3

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緣中點,劃分爲五等份,共六穴,由上而下依次爲輸、輪2輪3輪4輪5輪6

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

耳舟


耳舟頂端

指部疾患

鳳溪

過敏區蕁麻疹點

指腕兩穴之間

肝炎、轉氨酶升高

鎖骨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的耳舟

肩關節周圍炎無脈症


將指與鎖骨之間的耳舟部分爲五等份,

腕部疾患


共六個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爲腕、第三

肘部疾患


穴爲肘、第四、五穴爲肩

肩部疾患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輪上


對耳輪上腳的後上角,近耳舟

腳氣、趾部疾患


對耳輪上腳的前上角,近三角窩

跟部疾患

關節

在趾、跟區下方處

踝部及踝關節疾患

膝關

對耳輪上腳的中1/3部

膝部及膝關節疾患

髖關

對耳輪上腳的後1/3

部(與腰骶椎穴相近)

髖部及髖關節疾患

對耳

輪下


對耳輪下腳的後1/3部(與腹穴相近)

臀部疾患

坐骨神經


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

坐骨神經痛

交感

下腳端

對耳輪下腳前端與耳輪內緣交界處

內臟疼痛心悸自汗盜汗

對耳輪

頸椎


屏輪切跡至對耳

頸部及頸椎疾患

胸椎


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爲五等份,下1/5爲頸椎,中2/5爲胸

胸椎疾患、胸背疼、乳房疾患、泌乳不足

腰骶椎


椎,上2/5爲腰骶椎

腰痛腹痛、腰椎疾患


頸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落枕斜頸甲狀腺疾患


胸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胸悶胸痛等胸部疾患


腰骶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腹部疾患、婦產科病症、腰痛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神門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與髖穴相近

各種痛證、失眠

盆腔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下方,與臀穴相近

下腹部脹痛、婦科病

內生殖器

子宮精宮天癸

三角窩前1/3的下部

產科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陽痿遺精

角窩上

降壓點

三角窩的前上方,與跟穴相近

高血壓

角窩中

喘點、肝炎點

三角窩中1/3處

哮喘

外耳

屏上切跡與面部交界處的凹陷部

耳部疾患、眩暈

外鼻


耳屏正中與面部交界處

鼻部疾患、鼻衄

屏尖

珠頂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發熱疼痛

腎上腺

下屏尖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風溼痛、無脈症、過敏性疾患、疼痛

上屏


位於耳屏外側面上1/2處

咽炎單純性肥胖

下屏


位於耳屏外側面下1/2處

鼻炎單純性肥胖

屏間前

目1

位於屏間切跡前方耳屏最下部

眼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咽喉


耳屏內側面的上1/2處,與上屏尖相對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

內鼻


耳屏內側面的下1/2處,與下屏尖相對

各種鼻炎副鼻竇炎鼻出血

對屏尖

平喘腮腺

對耳屏的尖端

哮喘氣管炎腮腺炎、過敏性皮膚瘙癢

緣中

腦點

對屏尖穴與輪屏切跡之間

遺尿智能低下

腦幹


位於耳屏切跡處

頭痛眩暈假性近視

屏間後

目2

位於屏間切跡前方耳屏前下部

眼病


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

頭昏頭痛失眠


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

兩側頭痛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前額頭痛

皮質下


對耳屏內側面

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所致的疾病、炎症疼痛

周圍


耳輪腳下方前1/3部

面癱口腔

食道


耳輪腳下方中1/3部

食道疾患

賁門


耳輪腳下方後1/3部

賁門痙攣神經性嘔吐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輪腳消失處周圍

胃部疾患

十二指腸


耳輪腳上方後

1/3部

十二指腸潰瘍膽石症幽門痙攣

小腸


耳輪腳上方中1/3部

消化吸收障礙、心悸

闌尾


大腸穴與小腸穴之間

闌尾炎腹瀉

大腸


耳輪腳上方前1/3部

便祕腹瀉


耳甲艇後下

肝部、眼部、下腹部疾患,脅痛眩暈抽搐

胰、膽


肝穴腎穴之間

膽道疾患、胰腺炎、兩側頭痛消化不良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的下方

腎臟疾患、腰痛耳鳴、耳聾失眠

輸尿管


腎穴膀胱穴之間

輸尿管結石

膀胱


對耳輪下腳的前下方

腰痛坐骨神經痛遺尿膀胱炎、尿瀦留

艇角

前列腺

耳甲艇的前上角

前列腺炎

艇中

臍周

小腸區腎區之間

低熱、腹脹蛔蟲症、聽力減退


耳甲腔中心凹陷處

心悸心律失常失眠癔病盜汗心絞痛


心、氣管穴周圍處

肺部、喉部疾患、皮膚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甲腔

氣管


外耳道口與心穴之間

氣管部疾患、咽喉


耳甲腔的後上方

消化不良、慢性腹瀉口腔炎、出血性疾患

內分泌

屏間

耳甲腔底部、屏間

切跡內

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

病症

三焦


肺與內分泌穴之間

便祕腹脹浮腫、上肢痛

耳垂

拔牙麻醉

從經屏間切跡軟骨

牙痛


下緣到輪垂切跡的連線至耳垂下緣作三條等距離平行線,

舌炎

上頜、下頜

再在第二水平線上

牙痛、下頜關節炎

垂前

神經衰弱

引出兩條與該線垂直的等分線,由內至外,由上而下把耳垂

牙痛神經衰弱


分爲1、2、3、4、5、6、7、8、9九個區。1區爲牙、2區爲舌、3區爲

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近視

內耳


頜、4區爲垂前、5區爲眼、6區爲內耳、5

耳鳴聽力減退、耳性眩暈

面頰

面頰

區與6區交界線周圍爲面頰、8區爲扁

面癱、面部痤瘡

扁桃體


桃體

慢性扁桃體炎咽喉

上耳根

鬱中脊髓1

耳根最上緣

頭痛腹痛哮喘腰背痛

耳根

耳迷根

耳輪腳相對應的耳根部位

頭痛腹痛鼻塞膽道蛔蟲症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下耳根

鬱中脊髓2

耳垂面頰交界下緣

頭痛腹痛哮喘背痛

耳背溝

降壓溝

對耳輪及其上下腳背面的“Y”形溝

高血壓皮膚

心△


耳背上部

浮腫失眠多夢高血壓頭痛

脾△


耳背中部的中央

消化不良、腹脹腹瀉

肝△


耳背中部的外側

腰背痛胸脅脹滿、急性闌尾炎

肺△


耳背中部的內側

哮喘發熱消化不良

腎△


耳背下部,相當於耳垂的耳背面

頭痛失眠眩暈月經不調

注:△爲耳背穴標記,藉以與耳前同名穴區別

耳穴的位置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全圖)(據《中國鍼灸學詞典》)

耳穴的位置.png

標準耳穴定位示意圖(內側面)(據《中國鍼灸學詞典》)

耳穴耳廓部通過探查而發現的敏感點。又稱耳廓反應點耳穴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應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部位。具有壓痛和電阻低的特點。探查耳穴須通過探棒或耳穴探查器來確定,近年各地先後報道的耳穴甚多。

實驗研究證明,機體的組織器官處在不同的狀態時,往往會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異常的反應。根據耳廓穴位反應特性和檢測方法的不同,也可將這些反應點稱爲壓痛點敏感點、良導點反射點,陽性點、着色點、刺激點等。

耳穴分佈具有一定的規律,整個耳廓穴位排列似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一般地說,與頭部相應的穴位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耳舟,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對耳輪體部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耳甲腔(如圖)。由於耳廓和體內各臟腑器官相互溝通,並受屬於多條腦神經脊髓神經的支配,所以當人體有病時,在耳廓相應的穴位上會出現一些陽性反應陽性反應可表現爲色澤形態的變化,也可表現爲疼痛敏感以及電特性的改變。可作爲診斷疾病時的參考依據。耳穴既是疾病發生時的反應部位,同時又是耳針施術的治療部位。如耳廓肝區出現丘疹、白點、脫屑或明顯壓痛,說明肝臟有病變;落枕患者耳廓膽區小腸區、頸區有明顯的壓痛,刺激這些壓痛敏感點會使頸部疼痛症狀減輕或痊癒耳穴人體各部穴位一樣,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的經驗積累,當今已廣泛應用在臨牀診斷和治療中。

5 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指針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耳和經絡有密切的關係,《黃帝內經靈樞》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論述,並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彆氣走於耳而爲聽”[3]。利用鍼灸刺激耳廓治療疾病,在《備急千金要方》、《鍼灸大成》等許多古代文獻均有記載,民間亦廣爲流傳,但未形成系統[3]。解放後,廣大醫務工作者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吸收國外研究成果,反覆實踐,不斷總結,發展成爲一種系統的治療方法[3]。不僅可予鍼灸,還可施行電針,注射藥物或割治等方法,並可用作針刺麻醉[3]。臨牀操作時,以耳針(或短毫針)對準選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殼捻轉數秒鐘後留針30~60分鐘,其間可運針數次[3]。需較長時間留針,可用皮內針埋置[3]。本法適應範圍很廣,凡針刺療法適應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對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爲準確選取穴位,有耳穴探測器可供使用[3]

6 耳針麻醉

耳針麻醉針刺麻醉之一[4]。是在耳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針刺麻醉方法[4]。即按針麻要求在耳穴上針刺以進行手術[4]。現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使用針麻外科手術,尤以顱腦、五官、頸、胸部手術爲宜[4]。通常按心藏神肺主皮毛藏象學說選取耳部神門穴、肺穴爲各種手術的基本穴;按手術部位選取耳部相應刺激點,如胃切除選胃穴,脾切除選脾穴等等[4]。並配合現代醫學生理病理學知識選穴,如胸腹部手術常選取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交感穴等等[4]。操作時採用捻轉法頻率爲每分鐘180~300次;如用電麻儀以雙相尖波電脈衝爲宜,頻率一般亦爲每分鐘180~300次[4]刺激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爲度[4]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