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穴爲耳針療法施術穴位的通稱[1]。耳穴指分佈在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佈有一定規律,且有壓痛和低電阻等特點[2]。一般以探棒按壓或以耳穴探測器探查其敏感點來定穴[2]。耳朵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繫,耳針理論將耳廓比喻爲胎兒全身屈腿抱膝並倒置的縮影,耳垂與頭面部相應,耳舟與上肢相應,對耳輪和對耳輪的上下腳與軀幹和下肢相應,而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則主要分佈在耳甲艇和耳甲腔[2]。人體的臟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這些相應部位出現壓痛、變形、變色、結節或導電性異常的點,可在這些點上施術治療[2]。
4 耳穴的名稱、定位和主治
所在 部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
耳 輪 腳 及 耳 輪 | 耳尖前 | 痔核點 | ||
耳輪頂端 | ||||
耳尖後 | 位於耳廓向前對摺上部尖端的後部 | |||
肝陽1.2 | 耳輪結節處 | 肝炎、轉氨酶升高 | ||
3.4.5.6 | 扁桃體2.3 | |||
指 | 耳舟頂端 | 指部疾患 | ||
鳳溪 | 指腕兩穴之間 | 肝炎、轉氨酶升高 | ||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的耳舟部 | ||||
腕 | 腕部疾患 | |||
肘 | 共六個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爲腕、第三 | 肘部疾患 | ||
肩 | 穴爲肘、第四、五穴爲肩 | 肩部疾患 |
所在 部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
對 耳 輪上 腳 | 趾 | 腳氣、趾部疾患 | ||
跟 | 跟部疾患 | |||
踝 | 踝關節 | 在趾、跟區下方處 | 踝部及踝關節疾患 | |
膝 | 膝關節 | 對耳輪上腳的中1/3部 | 膝部及膝關節疾患 | |
髖 | 髖關節 | 對耳輪上腳的後1/3 部(與腰骶椎穴相近) | 髖部及髖關節疾患 | |
對耳 輪下 腳 | 臀 | 對耳輪下腳的後1/3部(與腹穴相近) | 臀部疾患 | |
對耳輪下腳的前2/3處 | ||||
自屏輪切跡至對耳 | 頸部及頸椎疾患 | |||
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爲五等份,下1/5爲頸椎,中2/5爲胸 | ||||
椎,上2/5爲腰骶椎 | ||||
頸 | 頸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 |||
胸 | 胸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 |||
腹 | 腰骶椎穴內側,近耳腔緣處 |
所在 部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
三 角 窩 |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與髖穴相近 | 各種痛證、失眠 | ||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下方,與臀穴相近 | 下腹部脹痛、婦科病 | |||
三角窩前1/3的下部 | ||||
降壓點 | 三角窩的前上方,與跟穴相近 | |||
喘點、肝炎點 | 在三角窩中1/3處 | 哮喘等 | ||
耳 屏 | 耳 | 屏上切跡與面部交界處的凹陷部 | 耳部疾患、眩暈 | |
耳屏正中與面部交界處 | 鼻部疾患、鼻衄 | |||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 ||||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 ||||
位於耳屏外側面上1/2處 | ||||
位於耳屏外側面下1/2處 | ||||
眼病 |
所在 部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
耳 屏 | ||||
對 耳 屏 | 對耳屏的尖端 | |||
腦點 | 對屏尖穴與輪屏切跡之間 | |||
位於耳屏切跡處 | ||||
眼病 | ||||
枕 | 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 | |||
顳 | 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 | 兩側頭痛 | ||
額 |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 前額頭痛 | ||
對耳屏內側面 | ||||
耳 輪 腳 周圍 | 口 | 耳輪腳下方前1/3部 | ||
耳輪腳下方中1/3部 | 食道疾患 | |||
耳輪腳下方後1/3部 |
所在 部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
耳 輪 腳 周 圍 | 胃 | 耳輪腳消失處周圍 | 胃部疾患 | |
耳輪腳上方後 1/3部 | ||||
耳輪腳上方中1/3部 | ||||
耳輪腳上方前1/3部 | ||||
耳 甲 艇 | 肝 | |||
胰、膽 | ||||
腎 | 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的下方 | |||
對耳輪下腳的前下方 | ||||
臍周 | ||||
耳 甲 腔 | 心 | 耳甲腔中心凹陷處 | ||
肺 | 心、氣管穴周圍處 | 肺部、喉部疾患、皮膚病 |
所在 部位 | 曾用名 | 定位 | 主治 | |
耳 甲腔 | ||||
脾 | 耳甲腔的後上方 | |||
切跡內 | 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 病症 | |||
肺與內分泌穴之間 | ||||
牙 | 拔牙麻醉點 | 從經屏間切跡軟骨 | 牙痛舌 | |
舌 | 下緣到輪垂切跡的連線至耳垂下緣作三條等距離平行線, | |||
頜 | 上頜、下頜 | 再在第二水平線上 | ||
神經衰弱點 | ||||
眼 | 分爲1、2、3、4、5、6、7、8、9九個區。1區爲牙、2區爲舌、3區爲 | |||
面頰區 | 區與6區交界線周圍爲面頰、8區爲扁 | |||
桃體 | ||||
耳 背 | 耳根最上緣 | |||
中耳根 |
注:△爲耳背穴標記,藉以與耳前同名穴區別
耳穴爲耳廓部通過探查而發現的敏感點。又稱耳廓反應點。耳穴是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應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部位。具有壓痛和電阻低的特點。探查耳穴須通過探棒或耳穴探查器來確定,近年各地先後報道的耳穴甚多。
實驗研究證明,機體的組織或器官處在不同的狀態時,往往會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異常的反應。根據耳廓穴位的反應特性和檢測方法的不同,也可將這些反應點稱爲壓痛點、敏感點、良導點,反射點,陽性點、着色點、刺激點等。
耳穴的分佈具有一定的規律,整個耳廓的穴位排列似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一般地說,與頭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圖)。由於耳廓和體內各臟腑器官相互溝通,並受屬於多條腦神經或脊髓神經的支配,所以當人體有病時,在耳廓相應的穴位上會出現一些陽性反應。陽性反應可表現爲色澤、形態的變化,也可表現爲疼痛、敏感以及電特性的改變。可作爲診斷疾病時的參考依據。耳穴既是疾病發生時的反應部位,同時又是耳針施術的治療部位。如耳廓肝區出現丘疹、白點、脫屑或明顯壓痛,說明肝臟有病變;落枕患者在耳廓的膽區、小腸區、頸區有明顯的壓痛,刺激這些壓痛敏感點會使頸部疼痛的症狀減輕或痊癒。耳穴同人體各部穴位一樣,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的經驗積累,當今已廣泛應用在臨牀診斷和治療中。
5 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指針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耳和經絡有密切的關係,《黃帝內經靈樞》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論述,並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彆氣走於耳而爲聽”[3]。利用鍼灸刺激耳廓治療疾病,在《備急千金要方》、《鍼灸大成》等許多古代文獻均有記載,民間亦廣爲流傳,但未形成系統[3]。解放後,廣大醫務工作者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吸收國外研究成果,反覆實踐,不斷總結,發展成爲一種系統的治療方法[3]。不僅可予鍼灸,還可施行電針,注射藥物或割治等方法,並可用作針刺麻醉[3]。臨牀操作時,以耳針(或短毫針)對準選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殼,捻轉數秒鐘後留針30~60分鐘,其間可運針數次[3]。需較長時間留針,可用皮內針埋置[3]。本法適應範圍很廣,凡針刺療法適應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對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爲準確選取穴位,有耳穴探測器可供使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