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常見病推拿療法 中醫病證名 中醫內科學 內科 中醫常見病 呼吸科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ào chuǎn

2 英文參考

asthma[朗道漢英字典]

suffocative catarrh[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西醫治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浸潤爲主的氣道慢性炎症。對易感者此類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廣泛的可逆性氣道阻塞症狀。臨牀表現爲反覆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其氣道具有對刺激物的高反應性。約20%患者有家族史。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半數以上在12歲以前發病。

3.1 哮喘病因

最新研究表明:呼吸道局部白細胞介素-13(IL-13)分泌的增多是引發哮喘的重要元兇;硫酸酯酶修飾因子2(SUMF2)可抑制IL-13在呼吸道局部的分泌,並對遏制哮喘的發作起重要作用。呼吸道上皮細胞支氣管平滑肌細胞分泌的IL-13在哮喘中扮演重要“角色”,堪稱哮喘各種局部炎症反應的始動因子;分泌後的變異IL-13使IL-13信號轉導途徑發生改變,更容易導致信號傳導子及轉錄激活子6(STAT6)的磷酸化,加重氣道的高反應和炎性因子的分泌。在哮喘發作的背後,不僅有IL-13變異的影子,還首次發現SUMF2能抑制IL-13的分泌,這爲哮喘的診治提供了新的靶標,開啓了診斷哮喘控制病情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3.2 哮喘的臨牀表現

1.部分患者有過敏史或季節性發作史。

2.突然發病,呼氣性呼吸困難喘鳴音。

3.雙肺瀰漫性哮鳴音,有感染者可聞溼性羅音。

4.哮喘嚴重發作持續24小時或以上,經一般治療不緩解者,稱哮喘持續狀態

3.3 哮喘的診斷依據

1.反覆發作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病毒感染、運動或某些刺激有關。

2.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瀰漫性、以呼氣相爲主的哮鳴音。

3.上述症狀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並排除可引起喘息呼吸困難的其他疾病。

3.4 哮喘的治療原則

1.消除病因

2.控制急性發作。

3.鞏固治療,防止復發。

3.5 哮喘的用藥原則

1.輕度發作者選用β激動劑(舒喘靈等)及茶鹼類口服或吸入

2.中度發作者須加用糖皮質激素吸入或口服。

3.重度發作(哮喘持續狀態)須應用糖皮質激素靜注,靜滴繼而口服;氨茶鹼靜注,繼而滴注;β2腎上腺受體激動吸入或靜滴;補足液體;糾正酸鹼平衡;吸氧;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機械通氣

4.緩解期患者推薦長期吸入糖皮質激素以預防或減輕發作,也可選用脫敏治療。

3.6 輔助檢查

1.對輕、中型支氣管哮喘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爲主;

2.對症狀不典型或合併感染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3.7 療效評價

1.治癒哮喘症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

2.好轉:哮喘發作較前明顯減輕,但仍須用糖皮質激素支氣管舒張劑,但只需既往用量的1/3; 哮喘症狀有所減輕,仍須用糖皮質激素或(和)支氣管舒張劑,用藥劑量不少於原來的1/2。

3.未愈:臨牀症狀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4 中醫哮喘

哮喘爲病症名。俗稱吼病。爲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性疾患。哮,指呼吸時喉中有痰鳴聲;喘,指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兩者多並見。本病多因痰飲內伏,復加外感內傷等多種誘因而引發伏飲,致氣道阻塞、肺氣升降失調而成。臨牀上,哮喘發作期多表現爲邪實證本虛標實證,有寒、熱之分。兼見咯痰清稀色白、呈泡沫狀,胸悶氣塞、口不渴或喜熱飲者屬風寒證;兼見痰黃稠厚,不易咯出,口渴喜飲或兼發熱者,屬痰熱證哮喘緩解期多表現爲虛證肺虛咳嗽聲低、呼吸氣少咯痰無力等;腎虛則呼吸氣短、動輒易喘等。治療宜分辨寒熱虛實,把握標本緩急。發作期治以祛邪爲主,緩解期治以扶正爲主。[1]

哮喘哮證喘證的合稱。哮,指呼吸氣急而喉間痰鳴聲。喘,指呼吸迫促。哮與喘在發作嚴重時均可見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症。哮常並見喘,而喘則未必見哮。哮喘是常見的反覆發作性疾患。臨牀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病因病機大致相同,故合併敘述。

4.1 哮證

哮證爲證名,是指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簡稱哮。發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2]。見《醫學正傳·哮喘》。由痰火內鬱風寒外束所致。《醫宗必讀》卷九:“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溼,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燻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症因脈治》卷二:“哮喘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其證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鋸聲,重證可見張口抬肩,目脹睛突,面色蒼白脣甲青紫,汗出似脫。反覆發作,可致髒氣虛衰,真元耗損。治宜培補脾腎。發作時宜祛邪,宣降肺氣滌痰平喘虛實挾雜,扶正與祛邪並用。根據致病原因和臨牀表現的不同,分爲冷哮熱哮痰哮、食哮、腎哮等。參見喘鳴喘喝呷嗽喘呼哮吼條。

內經雖無哮證之名,但有“喘鳴”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說“……起則燻肺,使人喘鳴。”《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即指哮病發作時的證治。《痰飲咳嗽病》篇從病理角度,將其歸屬於痰飲病範疇,稱爲“伏飲”證,指出:“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𥆧劇,必有伏飲。”描述了哮證發作時的典型症狀。此後還有“呷嗽”、“哮吼”、“齁䶎”等形象性的病名。朱丹溪首創哮喘之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爲主,既發以攻邪氣爲急的治療原則。明代虞摶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後世醫家鑑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而簡名哮證[2]

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爲特徵。病理因素以痰爲主,因痰伏於肺,遇感誘發。發時痰阻氣道肺氣失於肅降,表現邪實之證;如反覆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正虛的情況。當大發作時可見正虛與邪實相互錯雜。辨治原則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發時以邪實爲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病久發時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平時以正虛爲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2]

臨證必須注意寒熱的相兼、轉化,寒包熱證,寒痰化熱熱證轉從寒化等情況。瞭解邪實與正虛的錯雜爲患,一般病史不長者,發作時以邪實爲主;久病可兼虛象,平時則表現正虛爲主。治當根據病的新久,發作與否,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加以處理。重視平時治本的措施,區別肺、脾、腎的主次,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因腎爲先天之本五臟之根,其中尤以補腎爲要着,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2]

鍼灸哮病的療效較好[3]

採用推拿治療,對輕、中型哮喘療效較好,可以達到平喘化痰、利肺之效,對重型哮喘合併感染,應該綜合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4]

有條件者夏日三伏天與冬季三九天時可去中醫院進行敷貼治療和預防[5]

此外,割治、埋線等療法,對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可綜合應用,以提高療效。

詳見哮證條。

4.2 喘證

喘證爲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爲臨牀主症,其發病與肺腎關係密切,蓋“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

喘證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爲特徵。嚴重者每致喘脫。爲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於肺、腎,亦與肝、脾等髒有關。[6]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髒病變影響,致肺氣上逆,肅降無權,出現氣短喘促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症狀的病證。一般來說,邪氣壅肺者爲實喘精氣內虛者爲虛喘[7]

喘證大要分爲實喘虛喘兩大類,實喘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氣[7]實喘的基本病理屬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肺。”(見《黃帝內經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使肺氣失於宣降,此爲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治予培補攝納[7]

實喘以祛除病邪爲大法,虛喘補元攝納爲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於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病時,先以祛邪爲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爲主。喘證發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爲哮喘,簡稱爲哮。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於虛喘實喘,又可因爲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爲多種證型。

喘證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臟腑病變影響於肺所致。爲此必要時需結合辨病,與有關病篇互參,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點,並掌握其不同的預後轉歸[7]

現代醫學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發生呼吸困難時,可參照治療。[7]

詳見喘證

4.3 推拿療法哮喘

以下方法咳嗽喘息胸悶咳痰有效[8]

①用食指和中指輕輕按壓天突1~2分鐘。

②用拇指和食指同時按壓兩側人迎1~3分鐘。

哮喘急性發作時,用拇指指端重按定喘30~50次。

④用拇指指腹按壓太淵1~3分鐘。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64.
  3. ^ [3]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6-48.
  4. ^ [4]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