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疹

癮疹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名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ǐn zhěn

2 英文參考

hidden rashe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urticar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idden ras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urticar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癮疹(hidden rashes;urticaria[1])爲病名[2]。又稱風㾦㿔風㾦癗(《聖濟總錄》卷十一)、㾦㿔㾦癗(《證治準繩·瘍醫》卷五),俗稱風疹塊(《中醫外科學講義》(上海中醫學院編))、鬼飯疙瘩(《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肥脈癮𤺋(《本草綱目》卷三十八)。是指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瘙癢時隱時現爲主要表現的過敏性皮膚病[2][2]。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爲臨牀特徵。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老幼都可罹患,約有15%~20%的人一生中發生過本病。臨牀上可分爲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覆發作。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辦,堆累成片,日癢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湯,夜癢重者,宜當歸飲子服之。”

癮疹相當於西醫的蕁麻疹[3]

4 癮疹病因病機

癮疹稟賦不耐,人體對某些物質過敏所致。可因衛外不固,風寒風熱邪客於肌表;或因腸胃溼熱鬱於肌膚;或因氣血不足,虛風內生;或因情志內傷衝任不調,肝腎不足,而致風邪搏結於肌膚而發病。

癮疹多因汗出受風,或臥露乘涼,風邪入於皮膚腠理所致[4]

5 癮疹症狀

癮疹初起皮膚發癢,繼起大小不等的風團,形如豆瓣,成片成塊[4]。赤色屬風熱,白色屬風寒[4]。時隱時現,反覆發作,甚或數月數年不愈[4]

6 癮疹的診斷

皮膚上突然出現風團,色白或紅或正常膚色;大小不等,形態不一;局部出現,或泛發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發無定時,但以傍晚爲多。風團成批出現,時隱時現,持續時間長短不一,但一般不超過24小時,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部分患者一天反覆發作多次。自覺劇癢、燒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後隨手起條索狀風團;少數患者,在急性發作期,出現氣促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慌心悸。急性者,發病急來勢猛,風團驟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癢隨之而止;慢性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個月以上,甚至更久。

診斷要點:

1、皮疹爲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淡紅色或瓷白色的風團。自覺瘙癢。

2、風團驟然發生並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

3、皮疹發生的部位不定。

4、粘膜也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道粘膜者,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發生喉頭粘膜者,可有氣悶、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5、慢性者反覆發作,可遷延數週、數月,甚至數年。

7 需要癮疹相鑑別的疾病

7.1 水疥

水疥好發於兒童,多見於春夏秋季,好發部位爲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損爲紡錘形丘疹,色紅,長軸與皮紋平行,中央常有針尖大小的紅斑或水皰,瘙癢劇烈。

7.2 貓眼瘡

貓眼瘡發生於任何年齡,春秋季多見,好發於手足背、掌底、四肢伸側等處,皮損呈多形性,有紅斑、丘疹風團水皰大皰等,常兩種以上皮損同時存在,典型皮損爲貓眼,即虹彩狀,色暗紅或紫紅。

8 癮疹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風爲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故風邪侵襲人體,可致皮膚出現風團,時隱時現,驟起驟消。而風邪每多挾熱邪寒邪以襲人,內蘊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腸胃不和,蘊溼生熱,鬱於肌膚而發。而反覆發作,遷延日久者,則因氣虛衛外不固,或因血虛生風,或因衝任不調,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療方法祛風,並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予以辨證治療。

8.1.1 風熱襲表

癮疹·風熱襲表證(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ulting exterior)是指風熱襲表,以風團鮮紅,灼熱瘙癢,可伴有發熱惡寒咽喉腫痛,遇熱則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爲常見症的癮疹證候[4]

8.1.1.1 症狀

風團色紅,遇熱則發作或加重,觸之有灼熱感,瘙癢劇烈,或見咽乾心煩舌質稍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滑數。

8.1.1.2 治法

疏風清熱。

8.1.1.3 方藥治療

風熱者內服秦艽牛蒡湯[4]

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

加減處方金銀花連翹各15克,荊芥蟬蛻各9克,牛蒡子黃芩浮萍各12克,魚腥草30克,蘆根18克,薄荷6克(後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8.1.2 風寒束表

癮疹·風寒束表證(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fettering exterior)是指風寒束表,以皮疹色白,遇風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質淡,舌苔白,脈浮緊爲常見症的癮疹證候[4]

8.1.2.1 症狀

風團色白(瓷白色),遇冷或風吹則發作或加重,得暖可緩解。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浮緊。

8.1.2.2 治法

祛風散寒

8.1.2.3 方藥治療

風寒者內服荊防敗毒散[4]

主方:荊防敗毒散(虞搏《醫學正傳》)加減處方防風12克,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當歸各9克,茯苓15克,川芎麻黃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8.1.3 胃腸溼熱

癮疹·胃腸溼熱證(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是指胃腸溼熱,蘊於肌膚,以風團片大、色紅、瘙癢劇烈,發疹的同時伴脘腹疼痛噁心嘔吐神疲納呆大便祕結泄瀉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爲常見症的癮疹證候[4]

8.1.3.1 症狀

皮膚出現風團,伴有脘腹脹痛,納呆噁心嘔吐神疲乏力大便泄瀉祕結舌苔黃膩,脈滑數。

8.1.3.2 治法

表裏雙解清熱利溼

8.1.3.3 方藥治療

1、主方:茵陳蒿湯張仲景傷寒論》合升降散楊璿傷寒溫疫條辨》)加減處方:綿茵陳15克,大黃12克(後下),山梔子防風各12克,殭蠶蟬蛻各9克,魚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大便泄瀉者,去大黃,可加春砂仁6克(後下)。脘腹脹痛或噁心嘔吐者,加枳殼12克、厚朴9克(後下)。

2、中成藥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8.1.4 衛表不固

癮疹·衛表不固證(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of defensive exterior)是指衛表不固,以風團較小,少數呈大片狀,平素多汗,易感冒,每於汗出或風、冷刺激後發疹,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爲常見症的癮疹證候[4]

8.1.4.1 症狀

風團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平素多汗,稍勞則汗出,風團發作時每覺凜凜惡寒,微微自汗舌質淡,舌體胖嫩,脈沉細。

8.1.4.2 治法

固衛和營祛風

8.1.4.3 方藥治療

主方:玉屏風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加減處方黃芪25克,炒白朮防風各12克,桂枝白芍赤芍各9克,生薑3片,大棗8枚,煅牡蠣30克(先煎)。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1劑。

8.1.5 氣血兩虛

癮疹·氣血兩虛證(hidden rash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病程日久,氣血兩虛,以風團反覆發作,遷延數月或數年,勞累後則發作加劇,神疲乏力舌質淡,舌苔白,脈濡細爲常見症的癮疹證候[4]

8.1.5.1 症狀

風團反覆發作,遷延日久,可伴有頭暈神疲乏力納呆,夜寐不寧。舌質淡,苔薄或少苔,脈細弱或濡細。

8.1.5.2 治法

養血祛風

8.1.5.3 方藥治療

氣血虛者服當歸飲子[4]

1、主方:四物消風飲吳謙等《醫宗金鑑》)加減處方生地黃18克,防風赤芍、白蘚皮、柴胡各12克,當歸荊芥蟬蛻各9克,川芎6克,何首烏白蒺藜各15克。水煎服,可復渣再服,每日1劑。

2、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蟬蛻苦蔘,白蘚皮各9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1劑。

8.1.6 氣滯血瘀

癮疹·氣滯血瘀證(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風團色澤暗紅或紫紅,病變多在腰和錶帶壓迫等部位,伴面色晦暗口脣青紫口乾不欲飲,婦女月經不調,經來腹痛,色紫紅或有血塊,舌質紫暗,苔少,脈細澀爲常見症的癮疹證候[4]

8.1.6.1 衝任不調
8.1.6.1.1 症狀

見於女性患者風團發生週期性,常在月經前數日開始出現風團,往往隨着月經的乾淨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經來潮時又發作;多伴月經不調,或經來腹痛舌質黯紅,苔薄,脈弦。

8.1.6.1.2 治法

調攝衝任。

8.1.6.1.3 方藥治療

主方:二仙湯((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合四物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仙茅仙靈脾淫羊藿)、知母黃柏川芎各9克,當歸15克,巴戟天赤芍菟絲子香附各12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1劑。兼血瘀者(可見經來量少,色紫黑而有塊,或舌有瘀斑),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蔘15克、桃仁紅花各9克,或合失笑散五靈脂蒲黃各9克)。

8.1.6.2 血瘀
8.1.6.2.1 症狀

風團反覆發作,纏綿日久,疹色黯紅,或風團主要見於腰圍、錶帶等受壓部位,伴有面色晦黯,口脣青紫舌質黯紅或紫、或舌尖邊有瘀斑,脈細澀。

8.1.6.2.2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祛風

8.1.6.2.3 方藥治療

主方:通經逐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處方地龍幹、赤芍柴胡防風各12克,桃仁紅花蟬蛻皁角刺各9克,穿山甲12克(先煎),丹蔘15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1劑。如兼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各1克。兼風寒者,加桂枝9克,麻黃6克。外治法風團泛發全身者,用中草藥煎水外洗,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常用中草藥豨薟草、白蘚皮、地膚子白蒺藜蒼耳子苦蔘紫蘇葉土荊芥如意花毛麝香大葉桉葉、苦楝樹葉、飛揚草、黑麪神等,選5~6味各30克;也可用皮膚外洗一方。

8.2 鍼灸治療

8.2.1 體針

風團發於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合谷內關、手叄裏、尺澤;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叄裏、叄陰交陰陵泉;發於全身還應選配風市風池大椎百會大腸俞委中等。每次選取2~6個穴位,急性者用瀉法,慢性者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8.2.2 耳針

取穴肺區脾區肝區神門腎上腺皮質下風溪等,留針30分鐘,每日1次,也可埋針或貼耳珠。

9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7.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5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