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胃反流及膽汁反流性胃炎

疾病 消化內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èr zhǐ cháng wèi fǎn liú jí dǎn zhī fǎn liú xìng wèi yán

2 疾病代碼

ICD:K31.8

3 疾病分類

消化內科

4 疾病概述

本病爲原發性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40~50 歲以後多,十二指腸內容物膽汁胰酶及鹼性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內稱十二指腸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鹼性反流或膽汁反流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患者常有貧血體重減輕、慢性腹瀉失眠多夢心悸神經官能症症狀,體徵常表現爲上腹壓痛。

5 疾病描述

本病是一種以食管動力異常-症狀性高動力性食管蠕動(高幅蠕動收縮並伴有收縮時限的延長)爲主要特點的獨立性疾病,爲原發性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40~50歲以後多,十二指腸內容物膽汁胰酶及鹼性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內稱十二指腸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鹼性反流或膽汁反流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過去人們認爲某種程度上的DGR有助於緩衝胃內酸度。過量的DGR由於十二指腸膽汁內容物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導致胃炎。稱膽汁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 gastritis,BRG)或鹼性反流性胃炎(alkaline reflux gastritis,ARG)。病理性DGR多發生在術後胃,如胃大部分切除後,膽囊切除術或膽腸吻合術後。近年來隨着胃腸運動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幽門功能不全,胃竇、十二指腸協調運動障礙可產生自發性DGR。過量的DGR不僅在胃炎病機制上有重要作用,而且與胃潰瘍,反流食管炎的發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某些症狀有關,女性多於男性。

6 症狀體徵

患者常訴中上腹持續性疼痛,飯後加劇,制酸藥無效,甚至反而加重症狀。少數患者可表現爲胸骨疼痛,“不消化”感,常在晚間或清晨空腹時嘔吐“苦水”或膽汁,時而混有食物,嘔吐後並不緩解。患者常有貧血體重減輕、慢性腹瀉失眠多夢心悸神經官能症症狀,體徵常表現爲上腹壓痛。

7 疾病病因

十二指腸反流液致病尚有以下因素:

1.膽汁在酸性介質中,特別在缺血條件下對胃黏膜損害作用加重。

2.膽汁胰液和含有溶血卵磷脂十二指腸液對胃黏膜的破壞作用最大。

3.胃潰瘍患者,胃內膽汁濃度較高者,胃腸吸引液中革蘭陰性需氧菌的生長增多。

4.在有臨牀症狀患者中,胃液中去氧膽酸的濃度增高。

5.胃排空遲緩,延長了膽汁和胃黏膜的接觸時問。

8 病理生理

1.DGR的發生機制 胃運動生理研究證明幽門多數時間處於開放狀態,少量十二指腸反流至胃內不足以引起症狀損傷胃黏膜稱生理性DGR。大量DGR的發生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胃手術後DGR:術後胃DGR發生率5%~60%。術後胃由於損害了幽門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導致幽門抗DGR屏障作用喪失,使過量的含膽汁成分的鹼性腸液反流入胃,並導致殘胃炎膽汁嘔吐。Griffiths報告7l例術後胃,41.9%見膽汁反流,61.5%有瀰漫性胃炎。胃手術後膽汁十二指腸小腸胃反流,由於部分手術是胃空腸吻合,故確切的應稱爲小腸胃反流(entro-gastricreflux),小腸胃反流的嚴重程度與術式有明顯關係,按出現的嚴重性依次排列如下:

幽門成形術。

迷走神經幹切斷加幽門成形術。

胃空腸吻合術

④Billroth Ⅰ式胃切除術。

⑤Billroth Ⅱ式胃切除術。

(2)原發性幽門功能障礙:現代的胃腸運動功能研究證明某些病理性DGR並非胃術後發生,而是源於幽門本身的缺陷,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如幽門開放時間延長,幽門高壓帶功能障礙等導致大量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1973年Fisher應用灌注式法測定幽門高壓帶的壓力爲(5.3±0.5)mmHg,國內張錦坤及羅金燕等也曾用腔內金屬傳感器法證實了幽門高壓帶的存在。人們認爲胃十二指腸屏障壓(GDBP=幽門壓-十二指腸壓)具有抗反流作用,當GDBP降低時,則引起DGR發生。國內報告DGR病人胃十二指腸屏障壓低於正常對照組。動物實驗觀察到在消化期間移行性複合運動(interdigestive migratingmotor complex,MMC)Ⅱ相時,由於非典型的節段性收縮同時伴有DGR發生。在人DCR也同樣發生在MMCⅡ相,其機制可能是:

①在MMCⅡ相時,膽汁胰腺分泌,集聚在十二指腸

②由於MMCⅡ相小規則的運動和壓力變化而產生一定的壓力梯度使十二指腸內壓增加而發生胃反流。

(3)胃排空遲緩:無論是特發性或繼發性胃排空遲緩(如特發性胃輕癱,糖尿病胃輕癱),由於胃蠕動幽門功能障礙使GDBP降低而導致大量的十二指腸反流,一旦DGR發生,又可進一步使胃排空緩慢,因此有人認爲胃排空遲緩和DGR可互爲因果(胃排空遲緩DGR)。

(4)肝膽疾患: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有較高的DGR發生率,其機制被認爲是由於門脈高壓引起循環障礙,加之繼發性胃泌素血癥,抑制縮膽囊素促胰液素幽門括約肌和Oddi括約肌的調節,使後兩者張力下降,膽汁胰液反流入胃。許多膽道疾患(膽囊炎、膽結石、膽囊切除術後等)伴有明顯的DGR現象,由於膽道疾病,使膽囊儲備、濃縮膽汁功能減退和消失,致使膽汁源源不斷地自膽管流入十二指腸,並逆行經幽門入胃。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過度吸菸、飲酒、情緒波動、生活規律變化等這些情況可引起胃腸激素分泌紊亂,並引起胃竇、十二指腸的逆蠕動幽門的張力下降,導致胃、十二指腸動力功能失衡,爲反流物通過幽門提供了必需的壓力梯度,促使DGR的發生

2.膽汁反流性胃炎(BRG)的發病機

胃手術如胃大部分切除一般在數月或數年後即由於膽汁的反流而發生殘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BRG),併產生上腹疼痛嘔吐膽汁症狀

大量動物實驗和臨牀觀察證明,膽汁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到胃可引起胃炎,並發現胃炎的範圍和嚴重性與膽汁反流的程度有線性關係,並與反流成分有關。膽酸溶血卵磷脂是損害胃黏膜的主要成分,膽鹽可以溶解來自胃黏膜的磷脂膽固醇,並干擾胃黏膜上皮細胞能量代謝和使溶酶體膜破裂,同時對胃黏膜表面的黏液有清除作用,損害胃黏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增加,從而引起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胃炎發生。 大量的DGR不僅直接損害胃黏膜發生胃炎,而且和胃潰瘍發生有關,Rhodes J等(1972)發現胃潰瘍的病人DGR高於正常人,其機制可能是通過細胞毒性膽鹽胰蛋白酶的過量首先損傷胃黏膜,繼而發生增生性改變,腸化並形成潰瘍。此外,DGR可同時反流入食管,在反流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發生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稱爲十二指腸食管反流(DGER)。有的研究報告DGR與食管癌殘胃癌發生也有關。

9 診斷檢查

10 診斷

如果有明確的胃手術,膽腸吻合術等病史,有典型的症狀和胃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診斷DGR和BRG並不困難;如無手術史、DGR和BRG的臨牀症狀並無特異性,診斷較爲困難。可藉助於超聲檢查核素技術、胃內24h pH監測或胃內24h膽紅素監測手段評估和診斷。

11 實驗室檢查

人們採用許多技術檢測評估DGR,並試圖判別生理性DGR與病理性DGR。近年來由於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使得臨牀上能較客觀的評估DGR。

1.胃內pH值監測 24h胃內pH值連續監測可作爲檢測DGR的一種有效方法,試驗在近似生理條件下進行,可獲得白晝(包括進餐、餐後)、夜間24h 立、臥位的全部資料。正常人空腹時胃內pH值很少>2,進食及餐後pH升高,進餐可使胃內pH 值升至4.0以上,約30~40min左右回到基線.在後半夜或清晨可見短時的pH值升高,pH值從基線上升至4~6,有人將此稱之爲pH逆轉現象或胃液鹼化,可能與十二指腸胃反流有關,也有人認爲與迷走神經活動減弱有關或與泌酸功能低下有關。國內龔均等研究報告健康人空腹胃液pH在2.0左右,日間有3次與飲食有關的pH值上升,凌晨0∶40~4∶33 有自發的pH 值上升可能與十二指腸胃反流有關。有研究表明正常人也存在DGR,但持續時間短,約1h左右,發生次數較少,<3次/d。由於胃內,pH 值個體差異變動較大,且影響因素衆多,如胃酸、飲食緩衝、胃排空、嚥下唾液、自發性反流等,使建立合適的DGR診斷標準顯得非常困難,至今國內外尚無如胃食管反流(GER)那樣建立具體的、較統一的DGR診斷指標。有作者曾對30例慢性胃炎、10例自願受試者作24h胃內pH值監測,結果表明DGR(+)者pH>4以上的時間明顯增多。

2.胃液Na+測定 十二指腸液Na+濃度較高,並穩定在146mmol/L 左右,比腸液膽汁的濃度還穩定(膽汁是間斷的從膽道排入腸道),同時反流入胃中的Na+不被胃酸破壞和失活,並具備檢測方便的特點,可作爲DGR 的一個診斷指標。有人研究,在胃腔pH值監測同時抽取胃液定時測定其Na+和膽酸含量,發現三者之間有良好的線性關係,Na+濃度的檢測不失爲判斷DGR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本院曾對DGR(+)胃炎組(28例)和DGR(-)胃炎組(24例)測定空腹胃液Na+濃度,DGR(+)組爲(62.87±8.31)mmol/L,DGR(-)組爲(32.18±4.67)mmol/L,2組Na+含量相差顯著(P<0.01)。

3.空腹胃液膽酸測定 膽酸常見於有DGR的胃內,且不被胃酸破壞,可作爲十二指腸液的“標記物”。測定其在胃液內的濃度對了解反流程度有重要意義,但是插管過程的刺激易造成人爲反流,即使抽取空腹胃液,其膽酸含量將受影響,可出現假陽性結果;另一方面,十二指腸液中出現膽汁依賴於膽囊的排空,膽汁若不排泄十二指腸,會造成假陰性結果。應用99mTc-EHIDA掃描顯示膽囊收縮平均間隔時間爲70min。因而持續收集胃液,測定其膽酸含量可提高DGR診斷的陽性率。有作者採用持續抽吸胃液90min,以總膽汁酸量≥100μmol/h 或膽酸濃度≥1000μmol/L 爲診斷DGR 的標準,與放射性核素比較,前者符合率爲80%,後者爲70%。

4.微量膽紅素測定 24h膽汁反流監測儀(24-hour bile reflux monitoring)DGR物中的主要成分是鹼性腸液膽汁胰酶等。用膽紅素的存在來評估是否有DGR發生,生理性抑病理性。晚近應用光纖維傳感技術設計的微量膽紅素檢測儀(fideroptic technique for 24-hour bile reflux monitoring)(Bilitec,2000)問世。膽紅素的特徵吸收光譜峯值在450nm。應用此技術,不僅可以定性DGR,同時也可定膽汁反流的多少,通過多項參數的分析,對評估膽汁反流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監測食管膽汁反流的情況,常用於Barrett食管,酸性反流藥物治療無效的食管炎,胃切除後殘胃炎的評價等。檢查時需空腹6h以上,從鼻腔插管,將傳感器置於下食管括約肌下5cm處,進標準餐(限制酒精飲料和酸性食物以及色素等)固定導管,佩帶式記錄儀進行24h可移動式監測、結果經微機軟件處理分析包括24h膽汁反流總次數,反流超過5min的次數,最長反流時間以及反流總時間的百分比等。該技術所檢測的是膽汁反流,因此受MMC 時相的影響。在某些肝病先天體質黃疸(Gilbert病和Dubin Johnson綜合徵)時則不適用。另外,在酸性環境中,由於膽紅素轉化爲二聚體,光吸收峯值由453nm變爲400nm,其檢測值將降低。

12 其他輔助檢查

1.胃鏡和組織學檢查 胃鏡下可直接觀察到膽汁反流,胃黏膜被染成黃色,並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顆粒狀血管改變較明顯,組織脆弱或有糜爛壞死出血竈。組織學檢查:除有明顯的炎細胞浸潤外,尚可見到小片狀糜爛壞死、腸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變。內鏡可瞭解反流的程度、胃炎的嚴重性,但內鏡下不能定量,且內鏡檢查本身可引起反流的發生,因此有較高的假陽性率出現。

2.放射學檢查 早期診斷DGR是採用插管法,將導管插入十二指腸,注入硫酸鋇溶液,在X 線透視下觀察鋇劑反流入胃的情況,由於插管導致的患者不適感和對幽門生理功能的影響,且在判斷常常時有主觀色彩,因此假陽性率較高。現今此法基本被廢除。

3.胃腸壓力測定 用壓力傳感器灌注式導管測定胃竇、幽門十二指腸壺腹部的壓力。DGR患者大多數有胃竇、幽門壓力降低、十二指腸壺腹部壓力上升。

4.胃內鹼灌注激惹試驗 當胃內灌注鹼性溶液(0.1N NaOH 20ml/次)後出現上腹痛、伴有或不伴有噁心者均列爲灌注陽性。此試驗敏感,簡單易行並具有特異性

5.核素檢查 採用通過肝由膽汁排泄核素閃爍圖,非侵入地測定反流,無機械刺激且在近似生理條件下進行,能較精確的測定有無反流及反流量。目前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爲99mTcEHIDA放射性核素掃描技術是DGR定量的“金指標”,優於胃鏡檢查及空腹膽酸測定。本方法敏感性較高,當胃內放射性與靜脈注入總量比率>1%時即呈陽性,且重複性好(75%),已成爲十分有價值的研究工具和臨牀診斷手段。但放射性核素檢查也有一定缺陷,因胃的解剖位置難以準確定位而降低了此技術的準確性,以致影響DGR的定量結果。胃的核素集中區常常難以代表胃的真實輪廓,特別是胃竇部更難以描繪,肝、十二指腸-腸襻的覆蓋也將影響其準確性,雖然可以限定範圍,但這些區域的活性常不恆定。患者臥位立位時身體活動大核素集中區判定的難度。以上諸因素,可造成診斷偏差。

6.超聲檢查 King PM 等(1984)首先採用實時超聲檢測DGR,隨後HauskenT等(1991)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觀察胃內容物的流動和反流,此法代表DGR 評估技術的飛躍,非侵入性,可重複性好,並能量化DGR。具體步驟如下:禁食1夜取坐位,在2min內攝入1份液體試驗餐(400ml肉湯或牛奶),將探頭置於幽門平面水平,觀察胃竇,幽門十二指腸近端。根據彩色信號(液體流向遠端呈藍色,反流爲紅色)判斷是否反流,其DGR的嚴重程度可根據其頻率和強度進行評估。該技術不足之處是目前只能用液體試餐測定DGR,同時由於腸脹氣或腹壁脂肪層厚等因素影響,常常帶來一些技術的困難。

13 鑑別診斷

1.淋巴細胞胃炎 是新近確認的一種胃炎,以T 淋巴細胞密集浸潤於胃黏膜的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爲特點,並以胃體黏膜最爲顯著。淋巴細胞胃炎可併發於痘疹樣胃炎、HP感染胃炎乳糜瀉、胃黏膜皺襞巨肥症、淋巴細胞結腸炎、膠原結腸炎等病,其中以痘疹樣胃炎最常見。本病發病原因不清楚,可能是胃黏膜對併發疾病黏膜組織的一種免疫反應。本病也可獨立發病。

2.嗜酸性胃炎 是以胃壁任何一層或各層都有顯著的嗜酸性細胞浸潤爲特點的慢性胃炎。本病好發於有過性狀態或外周性嗜酸細胞增多症患者,也可能是嗜酸性胃腸炎的一部分。病變最易侵犯胃竇部黏膜,兒童患者胃竇部受累幾乎達100%。黏膜浸潤可引起糜爛,黏膜活組織檢查時可見嗜酸細胞侵入上皮細胞層內,並可見上皮細胞壞死再生,活化的嗜酸細胞脫顆粒,提示組織損傷系由嗜酸細胞釋放毒性物質所致。嗜酸性胃炎也可侵入胃竇肌層,引起胃竇局部僵硬、狹窄及排空障礙。

14 治療方案

1.內科治療

(1)一般治療:臥牀休息,清淡飲食,少量多餐,戒菸禁酒。

(2)藥物治療:使用能抑制或減少反流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下列藥物可以選用。

考來烯胺(消膽胺)是一種陰離子交換樹脂,與膽汁酸有親和力,服用後可與膽酸結合,減少可溶性膽酸的濃度,防止胃炎發生,用藥時間超過3個月,並要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

多潘立酮是胃多巴胺受體阻滯藥,加強胃腸蠕動,促進胃排空,減少膽鹽和黏膜接觸時間。

③新一代全胃腸道促動劑西沙必利(普瑞博思)是5-HT4受體激動劑,通過興奮膽鹼受體而增加腸肌間神經叢乙酰膽鹼的釋放,協調胃竇、幽門十二指腸運動增加胃排空,對控制DGR的發生有較好的療效。

④由於膽酸需要在H2的介導下才構成對胃黏膜的損傷,因此抗分泌藥對保護胃黏膜有一定的作用

熊去氧膽酸(UDCA)可抑制膽酸的合成,服用後膽汁中有大量的熊去氧膽酸排出,使去氧膽酸石膽酸的濃度相對減少,故有較好療效。

鋁碳酸鎂(胃達喜,Talcid)是層狀晶格結構體,能迅速中和胃酸,可逆性失活胃蛋白酶,持續阻止膽酸溶血卵磷脂對胃黏膜的損傷,增強胃黏膜保護因子作用,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總有效率可達90%。此外,雙八面體蒙脫石(思密達)、複方谷氨醯胺(麥滋林-S)、複方三硅酸鎂(蓋胃平)、甘珀酸鈉(生胃酮)和支鏈澱粉等均可選用。

(3)靜脈營養治療:使胃腸道處於休息狀態,減少膽汁反流的發生,並補充必要的熱卡,電解質

2.外科治療 某些患者,尤其是病情較嚴重者,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甚至無效,常須手術治療,手術的方式有若干,但以Roux-en-Y形手術效果最佳。

16 預後及預防

17 預後

:大部分患者經內科治療,病情恢復較好。某些患者,尤其是病情較嚴重者,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甚至無效,常須手術治療。

18 預防

1.如爲胃手術後而引起的DGR 和BRG,則選擇術式非常重要。

2.如爲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過度吸菸、飲酒等生活規律變化引起胃腸激素分泌紊亂而致的DGR 則加強體質鍛鍊,改變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19 流行病學

在健康人羣中DGR 發生率10%左右。在我國人羣中總髮病率尚缺乏系統報告,從胃鏡檢查診斷,術後胃DGR發生率在60%左右。DGR的嚴重程度以及BRG的發生情況與術式有關。最近國內有人用24h胃內pH監測法證實在凌晨2∶00~5∶00 大約80%的健康人胃液有鹼化現象,胃內pH>4的時間持續約60min左右,認爲可能與生理性腸內容物鹼性反流有關。

20 特別提示

加強體質鍛鍊,改變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如爲胃手術後而引起的DGR 和BRG,則選擇術式非常重要。

治療十二指腸胃反流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穴位

查看更多

十二指腸胃反流及膽汁反流性胃炎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