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眩暈

中醫常見病 眩暈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證名 常見病穴位注射療法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虛暈 常見病艾灸療法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 xū xuàn yūn

2 英文參考

dizziness due to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氣虛眩暈爲病證名[1]虛暈的一種[2]。見《症因脈治·內傷眩暈》。《症因脈治·內傷眩暈》:“氣虛眩暈之症,氣虛陽虛也。其人面色白,身無熱,神識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醫略六書·眩暈》:“勞倦傷脾,清陽下陷眩暈倦怠,此勞役人多氣虛眩暈。”有肺氣不足者,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者,亦有因腎不納氣引起者[2]。《醫林繩墨·眩運》:“有醉飽房勞損傷精血,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

4 氣虛眩暈症狀

症因脈治·內傷眩暈》:“氣虛眩暈之症,氣虛陽虛也。其人面色白,身無熱,神識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醫略六書·眩暈》:“勞倦傷脾,清陽下陷眩暈倦怠,此勞役人多氣虛眩暈。”

6 氣血虧虛型眩暈

6.1 氣血虧虛型眩暈症狀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㿠白,脣甲不華,髮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3]

6.2 證候分析

氣虛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故頭暈且遇勞加重。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血虛面色蒼白,脣甲不華。血不養心,心神不寧,故心悸少寐。氣虛神疲懶言,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均是氣血兩虛之象。[3]

6.3 氣血虧虛型眩暈的方藥治療

治法:補養氣血,健運脾胃。[3]

可用歸脾湯[備註]歸脾湯(《嚴氏濟生方》):黨蔘黃芪白朮茯神酸棗仁龍眼、術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爲主方。本方益氣健脾,助氣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時兼有補血養肝養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較弱者,當歸宜炒,木香宜煨,並酌加茯苓苡仁澤瀉砂仁六曲等以增強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見形寒肢冷,腹中隱痛,可加桂枝乾薑以溫中助陽。如血虛甚者,可加熟地、阿膠紫河車粉(另沖服)並重用參芪以補氣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出血病因而治之。[3]

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時時眩暈面白少神,便溏下墜,脈象無力者,宜補中益氣,升清降濁,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減。[3]

6.4 氣血虧虛型眩暈鍼灸治療

6.4.1 方一

治則:調理脾胃,補益氣

處方百會足三裏脾俞胃俞

方義:氣血不足,腦脈失養,補足三裏脾俞胃俞調理脾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百會升提氣血,充益髓海腦髓得養則眩暈自除。

隨證配穴心悸失眠神門

操作: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可灸。

6.4.2 方二

[4]

治法益氣昇陽,滋陰補血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百會血海膈俞足三裏三陰交氣海

隨證配穴氣短自汗者,加膻中復溜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用灸法

方義:百會諸陽之會,可升舉陽氣以帥血上榮。血海膈俞補血足三裏三陰交以調脾胃,益生化之源氣海補元氣。

6.5 氣血虧虛型眩暈耳針療法

6.5.1 方一

[4]

選穴:腎上腺皮質下、脾、胃;

操作:常規消毒,每次選2~4穴,以毫針刺,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可間隔捻鍼。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藥物5%~10%葡萄糖溶液維生素B12。或0.5%~1%普魯卡因等。

6.5.2 方二

選穴:腎上腺 皮質下

隨證配穴氣血虛弱-脾、胃。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6.6 氣血虧虛型眩暈穴位注射療法

心脾兩虛足三裏血海脾俞,注入當歸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藥穴位產生較強的酸脹感。[4]

6.7 氣血虧虛型眩暈艾灸療法

[5]

選穴:百會關元脾俞腎俞足三裏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壯,灸至局部灼熱紅暈,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每次發病時皆可施灸,需長期堅持。

7 關於眩暈

眩暈(vertigo[6][7])爲病名[8]。是指以頭暈目眩爲主要表現的疾病[8][8]。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9]眩運頭旋眼花[9]。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即眼花;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即頭暈,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爲“眩暈[9][9]。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9]。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9]。根據病因症狀之不同,可分爲風暈溼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9]眩暈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暈動病[9]。本病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內耳眩暈(美尼爾氏症、暈動症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症貧血等病中[9]

鍼灸治療眩暈效果較好,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暈發作時可令患者閉目,安臥(或坐位),作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或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穴,使頭面經氣疏暢,眩暈症狀即可減輕。

詳見眩暈條。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6.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04-207.
  4. ^ [4]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6-98.
  5. ^ [5]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7.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3.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