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屬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èi shǔ

2 概述

累屬經穴別名,即命門[1]。出《鍼灸甲乙經》。

穴位命門
漢語拼音Mingmen
羅馬拼音Mingmen
美國英譯名Gate of Life
各國代號中國GV4
日本4
法國莫蘭特氏VG4
富耶氏IVG4
德國LG4
英國Gv4
美國Go4

命門經穴名(Mìngmén GV4)[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累屬、精官[3]。屬督脈[3]。命即生命,門即門戶,腎爲生命之源,穴在兩腎之間,相當於腎氣出入之門戶,故名命門[3]命門穴主要用於腰脊、肝腎疾患等:如腰脊神經痛,脊柱炎,急性腰扭傷小兒麻痹後遺症前列腺炎遺精陽痿早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赤白帶下腎炎腎盂腎炎小便不利遺尿白濁貧血神經衰弱頭暈耳鳴小兒驚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胎屢墮,尿頻泄瀉便血痔瘡脫肛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癲癇瘛瘲腰痛脊強反折,下肢痿痹,小兒驚厥惡寒,汗不出,瘧疾水腫疝氣腰脊強痛,手足逆冷久瀉,痔血,小兒發癇,下肢萎痹,虛損腰痛寒熱瘧,胃下垂,腎功能低下等。

3 命門穴的別名

屬累(《鍼灸甲乙經》),精宮(《循經考穴編》)。

4 出處

鍼灸甲乙經》:命門,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

5 穴名

命即生命,門即門戶,腎爲生命之源,穴在兩腎之間,相當於腎氣出入之門戶,故名命門[3]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說文》:“命,使也。”在此爲生之極。門,爲出入之處,指其爲生氣出入通達與維繫生命之處。人身命門之處不一。以及此則以《難經·第三十六難》,謂兩腎之間爲五臟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處,稱爲命門。《黃庭中景經》李注:“命門,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氣出入,神之所居,當臍後是也。”命門爲道教名詞,指下丹田下丹田位居人體中心,範圍包括神闕關元氣海命門等重要穴位。《玉曆經》說:下丹田是人命的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氣之元,在臍下三寸。《道·黃庭篇》認爲命門性命之門,在臍下一寸三分,爲下丹田。道教丹書多認爲下丹田性命之祖、生氣之源、呼吸之門、五臟六腑之本、人初生結胎之所,故稱爲命門中醫稱兩腎之間爲生命之門,簡稱命門。此就內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觀之,本穴兩旁平於腎俞,本穴居其中間,亦猶內景命門居於兩腎臟之間也,故稱本穴爲命門。以其橫通足少陰之經,故本穴又爲本經橫通腎臟門戶[4]

6 所屬部位

腰椎[5]

7 累屬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6]

命門穴位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當第二腰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俯臥取穴[6]

命門穴位於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6]

命門穴在督脈的位置

命門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門穴的位置

命門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門穴的位置

命門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命門穴的位置

命門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8 累屬穴的取法

俯臥,於後正中線,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命門穴位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當第二腰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俯臥取穴[6]

俯臥位,先取後正中線與髂嵴平齊處,再向上摸2個棘突,於上方的凹陷處取穴[7]

9 累屬穴位解剖

命門穴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弓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弓間韌帶[7]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8]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腰神經後支的皮支分佈;深層有腰神經後支和腰動脈分佈[8]

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腰動脈後支[8]

10 累屬穴的功效與作用

命門穴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

命門穴有培元補腎,強健腰脊作用[8]

命門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兩腎之間,有“元氣之根本、生命門戶”之說,故有補腎壯陽之效,主治各種腎虛所致婦科及男性病[9]

腎主水,司二便,主骨生髓,又督脈貫行於脊中,故命門穴可治療二陰病、腰腿病和水腫[9]

督脈“入屬於腦”,腦爲“元神之府”,因而命門穴可治療神志病[9]

督脈爲“陽脈之海”,六陽經均交會於督脈,因而命門穴具有通調陽氣、宣散解表作用[9]

命門穴用灸法善治虛寒性疾病[9]

命門穴爲培元補腎、固精壯陽、通利腰脊要穴,主治脊強腰痛陽痿遺精月經不調泄瀉完谷不化帶下[9]

足少陰經行下腹部,督脈何以得通?現今鍼灸圖書較早年倍加精詳,何以不曾提及?《素問骨空論》雲:“督脈者合併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背屬腎。”觀此段經文,可知督脈由本穴通少陰之經,又由腎俞穴透入內臟,分屬兩腎。但與陽關之通大腸,略同而小異。陽關先通大腸俞,經由足太陽分佈內外。本穴之通腎臟,乃由腎俞傳導,隨足少陽經而入,因足少陰經自湧泉上行至陰谷穴處,橫交委中,合併足太陽經線,而行於足太陽經之裏層,兩經一表一里,疊並上通,抵腎俞穴處,得與督脈橫通交會,故內經督脈有“貫脊屬腎”之文。足太陽之經,出腎俞穴處與少陰經分道徑自上行。而足少陰之經由腎俞獨行入內,屬腎絡膀胱矣。[9]

11 累屬穴主治病

命門穴主要用於腰脊、肝腎疾患等:如腰脊神經痛,脊柱炎,急性腰扭傷小兒麻痹後遺症前列腺炎遺精陽痿早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赤白帶下腎炎腎盂腎炎小便不利遺尿白濁貧血神經衰弱頭暈耳鳴小兒驚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胎屢墮,尿頻泄瀉便血痔瘡脫肛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癲癇瘛瘲腰痛脊強反折,下肢痿痹,小兒驚厥惡寒,汗不出,瘧疾水腫疝氣腰脊強痛,手足逆冷久瀉,痔血,小兒發癇,下肢萎痹,虛損腰痛寒熱瘧,胃下垂,腎功能低下等。

命門穴主要用於腰脊、肝腎疾患等:如腰脊神經痛、脊柱炎、急性腰扭傷小兒麻痹後遺症前列腺炎遺精陽痿早泄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赤白帶下腎炎腎盂腎炎小便不利遺尿白濁貧血神經衰弱頭暈耳鳴小兒驚癇瘈瘲[9]

命門穴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帶下,胎屢墮,遺精陽痿早泄小便不利遺尿尿頻泄瀉便血痔瘡脫肛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癲癇瘛瘲腰痛脊強反折,下肢痿痹;小兒驚厥惡寒,汗不出,瘧疾水腫疝氣[9]

命門穴主治陽痿遺精帶下遺尿尿頻月經不調泄瀉腰脊強痛、手足逆冷[10]

命門穴主治腰脊強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久瀉,痔血,脫肛,小兒發癇瘈瘲,下肢萎痹等[10]

虛損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胎屢墜,汗不出,寒熱瘧,小兒發癇,胃下垂前列腺炎,腎功能低下。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0][10]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深刺時可有麻電感向臀及下肢放散[10]

注意:刺椎間腧穴有麻電感時應立即拔針或停止深刺[10]

12.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10]

作爲強壯保健穴,常用溫灸法或瘢痕灸[10]

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備急千金要方》作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裏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疚,裏急,腰腹相引痛。

鍼灸大成》: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痃瘧,腰脊相引,骨蒸五臟熱,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角弓。

類經圖翼》:一雲平臍、用線牽而取之……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絕子

15 累屬穴研究進展

15.1 免疫功能促進作用

有實驗證明,艾灸家兔“命門”能顯著提高正常家兔紅細胞C3b受體酵母菌花環率和紅細胞免疫複合物花環率。艾灸組灸前與灸後比較、灸後與對照組(不灸)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艾灸命門”確有增強紅細胞免疫功能作用。針刺命門對男子性功能障礙精子缺乏有一定療效,可以增強機體抗病力,如以艾炷灸大鼠或豚鼠的“大椎”、“命門”,可使動物對二硝基酚致死性發熱耐受性提高、發熱減輕、存活率提高。艾灸陽虛動物模型命門,有增加體重、減少死亡率、提高耐凍能力和肝組織DNA合成率的作用。促進細胞DNA複製。改善細胞能量代謝作用;有報道以嗜酸性粒細胞的變化爲指標,針刺命門和注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效應相等。[10]

艾灸命門羥基脲所致動物“陽虛”有增加體重,減少死亡率,提高耐凍能力,提高肝脾組織DNA合成率的作用。促進細胞DNA複製。改善細胞能量代謝。另用氫化可的松給小鼠肌注,其中一部分小鼠同時灸命門,經灸命門者其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高。

15.2 鎮痛作用

針刺動物“命門”也有較好的鎮痛效應,可使動物對電擊或鉗夾肢體的痛反應受到明顯抑制。針刺命門坐骨神經痛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10]

15.3 增強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

針刺大白鼠“大椎”“命門”,可使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顯著增強[10]

15.4 顯著提高肢體痛閾

電針家兔或貓的“命門”“脊中”部位,可使肢體痛閾顯著提高,後肢較前肢爲好[10]

15.5 用於針麻

腰俞命門次髎穴組針麻行下腹部全子宮切除術,鎮痛效果滿意[10]

15.6 治療腰痛

命門,針刺得氣留針10~15分鐘,隔日1次。

15.7 治療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關元,針刺得氣後加灸20分鐘,每日1次,12次爲1療程。

15.8 治療精子減少症

腎俞關元中極,先針刺,出針隔姜灸3壯。

1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1.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9.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51-352.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4.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51-352.
  10. ^ [10]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4-12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