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癤

顏面疔瘡 中醫鼻科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瘡瘍 鼻癤 疔瘡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jiē

2 英文參考

nasal fur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oil of no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asal fur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西醫·鼻癤

鼻癤(nasal furuncle)是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汗腺的侷限性急性化膿性炎症,偶可發生鼻尖鼻翼

3.1 疾病名稱

鼻癤

3.2 英文名稱

furuncle of nose

3.3 別名

鼻疔鼻瘡

3.4 分類

耳鼻喉 > 鼻及鼻竇疾病

3.5 ICD號

J34.0

3.6 病因

致病菌主要爲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

②在挖鼻、拔鼻毛或強烈摩擦鼻尖部,使細菌趁機侵入;

鼻腔鼻竇的膿性分泌物反復刺激,使皮膚損傷造成感染

④全身抵抗力低下時,特別爲糖尿病患者時,易發生感染

3.7 病機

癤腫一般爲單發性,但亦可有多發性。發生感染後,毛囊或皮脂腺周圍常形成炎性保護圈,毛細管中血液凝固,形成血栓,且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其中心漸次發生壞死及化膿。在毛囊中發生時癤腫的中心常有鼻毛

如炎性保護圈被破壞,細菌將向周圍侵犯,發生蜂窩織炎靜脈炎或軟骨膜炎等。

3.8 鼻癤的臨牀表現

可出現全身不適或伴低熱,局部表現爲紅、腫、熱、痛等化膿性炎症。發病初期,鼻前庭內出現丘狀隆起,周圍組織浸潤發硬、發紅,局部跳痛,檢查時觸痛明顯;癤腫成熟後,丘狀隆起頂部出現黃色膿點,繼而潰破,膿液流出,疼痛隨之減輕。癤腫一般爲單個發病,糖尿病或抵抗力差者可多個發病。癤腫一般在1周內自行穿破而愈。病情嚴重者可致上脣和面頰蜂窩織炎,表現爲同側上脣、面頰下瞼紅、腫、熱、痛,常伴有全身不適、畏寒高熱頭痛等。

3.9 鼻癤的併發症

3.9.1 鼻翼鼻尖部軟骨膜

炎症向深處擴散,波及鼻翼骨膜,使鼻尖部紅腫,亦可侵及鼻副軟骨,使鼻樑部紅腫。疼痛劇烈,全身症狀亦重。

3.9.2 頰部及上脣蜂窩織炎

多因擠壓癤腫,使炎症向周圍蔓延,周圍小靜脈發生血栓,進而引起蜂窩織炎,此時頰部或上脣部紅腫,有壓痛。表示炎症已向上方擴展,易併發海綿竇感染,應特別注意

3.9.3 眼窩蜂窩織炎

出現眼球突出疼痛等,進而發生眼窩膿腫,此時須與海綿竇栓塞鑑別。

3.9.4 海綿竇栓塞

鼻根至兩側嘴角的三角形區域,臨牀上稱之爲“危險三角”,鼻癤發生在此三角內,若處理不當,則可引起嚴重的顱內併發症——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爲鼻癤最嚴重的併發症,系感染擴散內眥靜脈、眼上下靜脈而入海綿竇所致。以往死亡率達90%~100%,自從採用化學療法及抗生素治療後,其預後大爲改善。臨牀上表現爲寒顫、高熱、頭劇痛、患側眼瞼及結膜水腫眼球突出、固定、甚或失明以及視乳頭水腫等。若不及時治療,1~2天后可發展至對側,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遺留腦和眼部後遺症。

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病機制:由於面部靜脈無瓣膜,血液可雙向流動,當癤腫被擠壓或不慎撞擊時,癤腫部位壓力增高,使感染沿鼻前庭和上脣豐富的血管擴散,繼之經小靜脈流入內眥靜脈,又經眼上、下靜脈逆向流動匯入海綿竇而發病。

3.10 診斷

3.10.1 病史

多有挖鼻,拔鼻毛等不良習慣使鼻前庭皮膚損傷,或有糖尿病史,機體抵抗力減低。

3.10.2 症狀

(1)鼻尖疼痛。初期爲局部脹痛灼熱感,漸發展爲劇痛,局部跳痛且多爲搏動性。

(2)局部皮膚急性炎症的表現,鼻前庭或鼻周、鼻翼有紅、腫、熱、痛的表現。

(3)全身症狀:重者伴頭痛畏寒發熱及全身症狀。如有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持續高熱,則有顱內感染的可能。

3.10.3 體徵

(1)在鼻前庭鼻尖有丘狀隆起,周圍有浸潤、發硬、紅腫。膿腫形成後表面有膿點,破潰後則流出黃綠色的膿栓。

(2)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3)併發症:重者可引起上脣及面部蜂窩織炎,表現爲上脣、面部、下瞼等處腫脹。或顱內併發症。

3.11 鑑別診斷

症狀和體徵明顯,容易診斷。但須與下列各病鑑別:

3.11.1 鼻前庭炎

由鼻內分泌物持續刺激引起,自覺有鼻痛乾燥感。檢查可見局部皮膚瀰漫性潮紅、微腫,或表皮糜爛,蓋有膿痂,常兩側同時發生

3.11.2 鼻部丹毒

劇痛,局部呈瀰漫性紅腫,但境界明顯。常延及面部及上脣,全身症狀重,發高熱

3.11.3 鼻前庭皸裂

多併發於急性鼻炎,較疼痛發生於鼻小柱者,輕觸即有劇痛檢查局部皮膚有裂創,周圍潮紅,易出血或蓋有痂皮。

3.11.4 鼻前庭膿皰瘡

局部發生膿皰,常兩側同時發病。

3.12 鼻癤的治療

1.癤腫未成熟者,可進行局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等,以消炎止痛爲主;患處可用10%魚石脂軟膏甘油棉片敷其表面,促其成熟穿破;同時應給予足量抗生素藥物劇痛者酌情使用鎮痛劑。

2.癤腫已成熟者,可待其穿破或在無菌操作下用小探針蘸少許15%硝酸銀腐蝕膿頭,促其破潰排膿;亦可以小尖刀挑破膿頭後用小鑷子鉗出膿栓,或用小吸引器頭吸出膿液;切開時禁擠壓,務必不要切及周圍浸潤部分。

3.癤潰破後,局部清潔消毒,促進引流,破口塗以抗生素軟膏,既可保護傷口,防止結痂,也可達到消炎、促進癒合之目的。

4.慢性病例或屢發者應排除糖尿病

5.合併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時,必須住院治療,給予足量、有效抗生素的應用,同時請眼科神經科醫生協助處理。

中醫外科對癤腫有豐富經驗,初期可用拔毒膏藥剪成小塊溶化後貼於癤腫部,可在2~3天促使炎症侷限、化膿,排出膿栓後,再用生肌膏藥貼敷,可縮短病程及避免併發症。

此外,中草藥成膏藥如癤腫膏一見喜、曼陀羅花粉凡士林)塗敷,亦有消炎鎮痛作用

全身療法:爲防止併發症,可早期應用磺胺類藥抗生素五味消毒飲(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或黃芩菊葉湯黃芩、菊葉、蚤休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此外注意大便,多飲水,適當休息等。

3.13 預後

癤腫一般在1周內自行穿破而自愈

3.14 鼻癤的預防

鼻癤應以預防爲主,首先應戒除挖鼻及拔鼻毛的不良習慣;積極治療鼻及鼻腔疾病,避免有害粉塵刺激糖尿病者應積極治療,穩定控制血糖尿糖;若已發生鼻癤,應避免撞擊患部,切忌擠壓;未成熟者忌行切開,切開時務必不要切及周圍浸潤部分。

3.15 相關藥品

魚石脂甘油硝酸銀拔毒膏磺胺黃芩

3.16 相關檢查

尿糖

4 中醫·鼻癤

鼻癤(nasal furuncle)爲病名[1]。又稱鼻疔(見《外科啓玄》)[2]。是指生於鼻部的癤腫[2]。主要發生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狀若釘蓋、頂有膿點如椒目[3]。本病一般數日內自行破潰,排出膿點而愈[3]臨症須密切觀察,若因邪毒壅盛,或處理不當可轉爲疔瘡走黃的重證[3][3]

外科證治全書》卷四:“疔瘡者,言其瘡形如釘蓋之狀也。”

醫宗金鑑》卷六十五:“此證生於鼻孔內,鼻竅腫塞,脹痛引腦門,甚則脣腮俱作浮腫,由肺經火毒凝結而成。”

4.1 鼻癤病因病機

鼻癤多因挖鼻、拔鼻毛損傷肌膚,風熱邪毒乘機外襲,內犯於肺臟,內外邪毒壅聚鼻竅,燻蒸肌膚而致[3]

或因恣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物,以致火毒結聚,循經上犯鼻竅而生[3]。《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頭爲諸陽之首,鼻爲血脈多聚之處,其脈絡內通於腦,若火毒勢猛,正氣虛衰,或早期失治、誤治,或妄行擠壓,則會導致邪毒走散,入犯營血內陷心包而成走黃之證[3]

4.2 鼻癤的診斷

根據患者鼻部侷限性紅腫疼痛,形小根緊,堅硬如釘,頂有黃白色小膿點等特點,可以確診鼻癤[3]

4.3 需要鼻癤相鑑別的疾病

鼻癤注意鼻疳相鑑別,鼻疳病變範圍較廣,表現爲鼻孔皮膚潮紅,糜爛、流水、結痂等,故較容易鑑別[3]

4.4 鼻癤的治療

4.4.1 辨證治療

4.4.1.1 鼻癤·邪毒外襲證

鼻癤·邪毒外襲證(nasal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pathogenic toxin)是指邪毒外襲,以外鼻疼痛,並見侷限性紅腫隆起如粟粒,或瘡頂現黃白色膿點,伴頭痛發熱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等爲常見症的鼻癤證候[3]

4.4.1.1.1 鼻癤·邪毒外襲證症狀

鼻癤·邪毒外襲證初起表現爲外鼻部侷限性焮紅,或麻或癢,繼則漸次隆起,如粟粒,漸長如椒目,焮熱微痛,根腳堅硬,有若釘釘之狀[3]

3~5天后,瘡頂現黃色膿點,頂高根軟,多自潰膿出,腫消而愈[3]

一般全身症狀不顯,或伴頭痛、憎寒、壯熱、全身不適、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3][3]

4.4.1.1.2 證候分析

熱邪毒,襲滯於鼻,蒸灼肌膚,氣血凝滯,聚集不散而成疔瘡。故見局部紅腫如粟如椒,焮熱疼痛[3]

熱毒久聚肌膚被灼腐成膿,《黃帝內經靈樞·癰疽》說:“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爲膿。”

膿自潰,腫消而自愈,此乃鼻疔常見之順證[3]

熱毒壅盛,正邪相搏,故證見憎寒壯熱[3]

由於邪毒上擾,內困清竅而不泄,清陽受阻而不達,故頭痛[3]

4.4.1.1.3 鼻癤·邪毒外襲證的治療
4.4.1.1.3.1 方藥治療4.4.1.1.3.1.1 治法

疏風清熱,解毒消腫[3]

4.4.1.1.3.1.2 方藥

可用五味消毒飲[備註]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加減治療:方中金銀花野菊花青天葵清熱解毒蒲公英、紫地丁寒泄熱消腫[3]

疼痛較甚者,加歸尾、赤芍丹皮以助活血止痛[3]

若膿成不潰者,加穿山甲皁角刺,以助消肫潰膿[3]

若有惡寒發熱,配入連翹荊芥防風疏風解表[3]

若病情嚴重,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備註]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桑白皮、生石膏天花粉[3]。成藥可服牛黃解毒丸[3]

4.4.1.2 鼻癤·火毒內陷證

鼻癤·火毒內陷證(nasal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火毒內陷,以瘡頭紫暗,頂陷無膿,根腳散漫,鼻腫如瓶,目胞合縫,局部紅腫灼痛頭痛如劈,伴高熱煩躁、嘔惡、神昏譫語痙厥口渴便祕舌質紅絳,苔厚黃燥,脈洪數等爲常見症的鼻癤證候[3]

4.4.1.2.1 症狀

鼻癤·火毒內陷證患者瘡頭紫暗、頂陷無膿、根腳散漫、鼻腫如瓶、目胞合縫、局部紅腫灼痛頭痛如劈,並有高熱煩躁、嘔惡、神昏譫語痙厥口渴便祕舌紅絳、苔厚黃燥、脈象洪數[3][3]

瘡瘍經驗全書》卷二:“疔瘡初生時,紅軟溫和,忽然頂陷黑,謂之走癀,此症危矣。”

4.4.1.2.2 證候分析

火毒勢猛,正不勝邪,導致邪內陷,則證見鼻腫如瓶、目胞合縫[3]

繼而毒入營血,犯及心包,則見神昏譫語煩躁嘔惡[3]

舌質紅絳、苔厚黃燥、脈洪數,爲熱盛之證[3]

由於正氣虛衰,不能託毒外出,反陷入裏,故見瘡頭紫暗、頂陷無膿,此乃鼻疔逆證[3]

4.4.1.2.3 方藥治療
4.4.1.2.3.1 治法

泄熱解毒清營涼血[3]

4.4.1.2.3.2 方藥

可用黃連解毒湯[備註]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犀角地黃湯[備註]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黃牡丹皮芍藥治療[3],以苦寒泄熱、涼血解毒,並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天3次[3]

如病情發展加重,出現神昏譫語,加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以清心開竅,鎮痙息風[3]

若病程日久,氣陰耗傷、脈象虛弱者,宜生脈散,以補益氣[3]

4.4.2 草藥治療

野菊花羊蹄草犁頭草涼粉草各30~60 g,水煎[3]

翻白草鬼針草地丁各30 g,水煎服,以清熱解毒,消腫透膿[3]

4.4.3 外治法

1)以內服中藥渣再煎,以藥液熱敷患處[3]

2)玉露膏[備註]玉露膏經驗方):美蓉葉研成極細末,以凡士林調成20%油膏、金黃膏塗敷患部,或紫金錠[備註]又名玉樞丹,出《片玉心書四黃散[備註]四黃散(《證治準繩》):黃連黃芩黃柏大黃滑石五倍子研末。調水塗敷[3]

3)選用野菊花芙蓉花葉、苦地膽魚腥草等搗爛外敷[3]

4)膿成頂軟者,局部消毒後用尖刀片挑破膿頭(以膿出爲限),忌將瘡頂切開過多,以免導致膿毒走散[3]

4.5 鼻癤患者日常保健

(1)禁忌一切擠壓、觸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開引流,以免諸經火毒相搏,膿毒擴散,入侵營血,內犯心包[3]

(2)忌食辛辣炙博及腥葷發物,多喫蔬菜,多飲水[3]

(3)戒除挖鼻及扯鼻毛之壞習慣,根治鼻病保持鼻前部清潔,提高機體抗病能[3]

4.6 醫案

《趙炳南臨牀經驗榘》;關×,男,34歲。主訴:右俺鼻孔生瘡紅腫伴有發熱八天餘。現病史患者於八天前右側鼻孔生瘡,日漸增大,局部紅腫,惡寒發熱噁心大便祕結口渴心煩,經服西藥後未能控制,局部膿頭欲破漬。檢查:右翻鼻前庭紅腫,中心有一膿頭,周圍漫腫約2 cm×2 cm大小體溫38.7℃。脈象細散,舌苔薄黃,舌質稍紅。診爲鼻前庭癤腫。證屬肺熱不宣,火毒凝結,(白刃疔)。治以清肺經熱,解毒消腫。藥用連翹五錢,公英五錢,金銀花五錢,野菊花三錢,黃芩三錢,瓜蔞一兩,生地五錢,甘草二錢。煎服六劑,疔瘡已基本痊癒。用牛黃清心丸,早晚一丸;梅花點舌丹,晚服二粒,以解餘毒,十天後複診,諸病皆愈。

按:白刃疔多生於鼻孔前、屬於肺經毒火[3]。故方中除常用的清熱解毒劑外,另加瓜蔞,因其入肺、胃、大腸,又佐以黃芩功能肺熱潤燥解毒散結,爲治療本例之特點[3]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3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