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

中醫辨證方法 中醫診斷學 八綱辨證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gāng

2 英文參考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ight principle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八綱是指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1]。《醫學心悟》:“病有總要,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而已。”八綱辨證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2]。它指運用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綱對疾病的病位外內、病勢淺深、虛實屬性,以及致病因素與人體病能力的強弱對比狀態等進行分析辨別辨證方法[2]表裏辨病位的淺深;寒熱辨病證的性質;虛實辨邪正的盛衰陰陽則是統攝其他六綱的總綱[2]。表、熱、實屬陽,裏、寒、虛屬陰[2]八綱的四對矛盾是相對的,互相聯繫,互相轉化的[2]。臨牀上錯綜複雜的證候都可以用它作分析歸納的基本方法[2]。通過八鋼辨證可以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別,爲治療指出方向[3]

早在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在辨證方面已賅括了有關八綱的內容。《本草綱目》引寇宗奭:“有八要,一曰虛,二曰實、三曰冷、四曰熱、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內,八曰外也。”《醫學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裏、曰寒、曰熱、曰虛、曰實。”《景嶽全書·傳忠錄》:“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爲醫道之綱領。”又“六變者,表裏寒熱虛實也。”程鍾齡《醫學心悟》:“病有總要,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而已。”

一般而言,表裏辨病位的淺深,寒熱辨病症的性質,虛實辨邪正的盛衰陰陽則是統攝其他六綱的綱領。表、熱、實多屬陽;裏、寒、虛多屬陰。臨牀上運用八綱,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及病變過程中正邪雙方的關係,作爲施治的重要依據。

表裏八綱中用以辨別病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個綱領。一般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屬表證,病較輕淺;若病在臟腑,則屬裏證,病較深重。表裏辨證說明了外感六淫邪氣侵犯人體,病變部位是在表還是在裏,這種相對概念的認識,對傷寒六經辨證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尤爲重要。[4]

寒熱八綱辨證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熱證能反映機體陰陽盛衰[5]。一般地說,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的證候。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辨別寒熱是治療時使用溫熱藥或寒涼藥的依據,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虛實八綱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虛,指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衰減;實,指邪氣盛實有餘,臟腑功能活動亢盛。辨別疾病的虛實,瞭解病體邪氣盛衰,爲確定採用補虛扶正或瀉實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據[6]。《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若從正邪雙方力量對比來看,虛證雖是正氣不足,而邪氣也不盛;實證雖是邪氣過盛,但正氣尚未衰,表正邪相爭劇烈的證候。辯別虛實,是治療是採用扶正(補虛)或攻邪(瀉實)的依據,所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陰陽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八綱的總綱,即將表裏寒熱虛實再加以總的概括。《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指出了證候雖然複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大類,而診病之要也必須首先辨明其屬陰屬陽,因此陰陽八綱的總綱,一般表、實、熱證屬於陽證,裏、虛、寒證屬於陰證陰證陽證的臨牀表現、病因病機、治療等已述於表裏寒熱虛實六綱之中。但臨牀上陰證多指裏證虛寒證陽證多指裏證實熱證

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綱的區分並不是單純的、彼此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錯綜複雜、互相聯繫、互相轉化的。歸納起來,八綱之間存在着“相兼”、“夾雜”、“轉化”的關係。

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3.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