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yè níng gù

2 英文參考

blood coagulation

3 註解

血液凝固簡稱血凝。指在某些條件下(如血液出血管,或血管內皮損傷),血液由流體狀態變成凝膠狀的血塊。

血液凝固發生外傷出血血管內膜受損時,是機體的一種自身保護機制。

血凝是一系列複雜的化學連鎖反應過程,參與各鏈鎖反應的多種物質稱凝血因子,其化學本質,除鈣離子外,絕大多數爲蛋白質,正常情況下,都以無活性的形式存在於血漿中,只有因子Ⅲ來自血管以外的組織。目前已被公認的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共有12種。現在國際上統一按凝血因子發現的順序以羅馬數字命名。

參與血液凝固的因子

注:因子Ⅵ已不再認爲是一個獨立因子,認爲與因子Ⅴ相同而被取消,故未列入表中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圖):第一階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其形成途徑,分爲內源性凝血系統和外源性凝血系統。外源性凝血系統又稱組織系統凝血,是受傷的組織釋放凝血因子Ⅲ,進入血漿,與因子Ⅶ和Ca2一起形成複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變成活化因子X(Xa)。Xa、V、Ca2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內源性凝血系統又稱血液系統凝血,指參與凝血的全部物質都存在於血液中。在動脈粥樣硬化脈管炎等病理情況下,血管內膜損傷血液並沒流出血管外,而在血管內凝固形成血栓),血漿中的因子Ⅻ接觸到損傷血管暴露膠原纖維而被激活,在血小板釋放的血小板因子和Ca2參與下,相繼激活某些凝血因子(Ⅺ、Ⅸ、Ⅷ、Ⅹ,Ⅴ),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後,外源性與內源性凝血過程就無區別了。由於組織損傷後的出血必然伴有血管損傷,所以血液流出體外的凝血過程,既有外源性凝血系統也有內源性凝血系統參與。第二階段,在Ca2參與下,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Ⅱ)轉化爲具有活性的凝血酶(Ⅱa)。第三階段,在凝血酶Ca2和因子ⅩⅢ的催化下,血漿中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轉變爲不溶性的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呈細絲狀,縱橫交錯,網羅大量血細胞,形成凝膠狀的血凝塊,從血液流出體外起,至出現細絲狀的纖維蛋白所需的時間,稱凝血時,正常爲2~8分鐘(玻片法)。

凝血機制的研究,促進了對許多出血性疾病的認識,如血友病(病人凝血過程非常緩慢甚至微小的損傷出血不止)的成因,主要是由於血漿中缺乏凝血因子Ⅷ。又如發現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臟中合成,在它們形成過程中需要維生素K參與。缺乏維生素K,將會出現出血傾向;應用維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不良的症狀。此外,在實驗室或臨牀工作中,可按需要針對凝血過程中的各個五一節,採取不同措施,達到延緩凝血或有效止血的目的。如手術後爲防止出血,可在手術部位施加凝血酶纖維蛋白等凝血物質,還可用溫熱的紗布、棉花明膠海綿按壓傷口促凝止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