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痹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íng bì

2 英文參考

migratory arthralg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igratory b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wind arthralg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行痹(migratory arthralgia[1]、migratory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2])爲病名[3]。又稱風痹,是指以遊走性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痹病[3][3]。出《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行痹又稱風痹、走注、筋痹[3][4]。俗稱鬼箭風[5]

痹即閉阻不通,泛指邪氣閉阻軀體或內臟經絡而引起的病症,通常多指風、寒、溼三種邪氣侵入肢體經絡而導致肢節疼痛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的病症[6]。根據病邪偏勝及病症特點,痹分爲行痹痛痹着痹熱痹四種類型[6]行痹者,風氣偏勝,肢體關節走竄疼痛,此起彼伏,遊走不定[6]

4 病因病機

“痹”是閉阻不通之意[7]。歷代醫家對痹證的論述頗豐,但概括起來主要是素體虛弱,衛陽不固,感受風寒溼邪,流注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而爲痹證[7]患者受病有淺深輕重的不同,大抵皮膚肌肉受病者,其病淺而輕;筋脈、骨節受病者,其病深而重[7]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其風氣勝者爲行痹。”

證治準繩·雜病》:“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

太平聖惠方》卷二十一:“夫風走注者,是風毒之氣,遊於皮膚骨髓,往來疼痛無常處是也,此由體虛,受風邪之氣,風邪乘虛所致,故無定止。是謂走注也。”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三:“風勝爲行痹,遊行上下,隨其虛處,風邪正氣相搏,聚於關節,筋弛脈緩,痛無定處,古名走注。……俗有鬼箭風之說。”

4.1 虛邪

素體陽虛,衛外不固,勞累之後,汗出當風;或涉水冒寒,久臥溼地,以致風寒溼邪乘虛侵入,經絡痹阻,發爲風寒溼痹[7]。由於感受風寒溼三氣各有偏勝,故以風氣勝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溼氣勝者爲着痹[7]

4.2 邪從熱化

素有蘊熱,或陰虛陽亢之體,復感風寒溼邪,寒從熱化,則爲風溼熱痹[7]

4.3 邪實正虛

痹證遷延日久,正氣虛憊,風寒溼熱之邪,亦可內轉於臟腑,則產生相應的臟腑病變[7]。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說:“心痹者,脈不通,煩則,L、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這是類似風溼性心臟病的描述[7]

5 症狀和體徵

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痛無定處關節屈伸不利,伸則痛麻難忍,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或淡黃,脈浮弦[7]

6 證候分析

風寒溼邪外襲,閉阻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7]筋脈關節乏氣血的濡養,故屈伸不利[7]。因風性善行走竄,故疼痛遊走不定、痛無定處[7]。舌脈爲外邪侵襲之象[7]

7 行痹的治療

7.1 方藥

症因脈治》卷三:“風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風痹之治:風寒攻痛,防風湯表裏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溼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7]

7.2 鍼灸治療

7.2.1 治法

祛風通絡,散寒除溼。以督脈、局部穴爲主[7]

7.2.2 選穴

分部循經取穴及隨證選穴爲主。

7.2.2.1 處方

風池膈俞血海大椎[7]

7.2.2.2 隨證配穴

循經分部取穴如下[7]

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尺澤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脊背:水溝身柱腰陽關

髀部:環跳、居韶、懸鐘

股部:秩邊承扶陰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崑崙丘墟解溪

以上各部之痹,都可加用阿是穴[7]

7.2.3 方義

風池屬屬膽經陽維脈交會穴陽維主一身之表;大椎督脈,爲諸陽經交會穴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故兩穴相配,可祛風散寒[8]膈俞爲血之會,配血海活血散瘀以祛風[8]

7.2.4 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

除針刺外,可酌情配合艾灸、放血及特定電磁波治療等[8]

水針:選用當歸防風威靈仙注射液,注射於肩、肘、髖、膝等部阿是穴及有關穴位[8]。每次選用3~5穴,每穴注入0.5~1.0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8]。一般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爲1個療程[8]

耳針:取相應區壓痛點神門下腳端等穴,強刺激[8]。用於肢體關節疼痛較劇者[8]

皮膚針:主要用於腫脹較著之關節部位[8]。在腫大關節周圍及脊柱兩側相應的節段部位輕叩,每隔3日叩1次,5次爲1個療程[8]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4.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9.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0.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9.
  7.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3.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