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絡脈

絡脈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sì luò mài

2 英文參考

fourteen collateral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十四絡脈十二經脈任脈督脈絡脈[1]。見《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絡者又稱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絡脈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

4 十四絡脈詳述

4.1 手太陽絡脈

手太陽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手太陽之別,又稱支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自腕關節後5寸處的支正穴分出,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絡於肩髃部。其病:實證關節弛緩,肘部廢痿不用虛證皮膚贅生小疣。取手太陽絡穴支正治療[2]

4.2 手太陰絡脈

手太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手太陰之別,又稱列缺。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的分肉間,腕後1.5寸處。一支走向手陽明經脈;一支與本經並行,直入掌中,散佈在大魚際部。其病:實證見手掌和腕部灼熱虛證呵欠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3]

4.3 手少陽絡脈

手少陽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手少陽之別,又稱外關。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手少陽經脈別出的絡脈,起於腕關節後2寸處的外關穴,繞行於臂部的外側,沿本經進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會合。本絡脈病變: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弛緩不能收屈。均可取本經絡穴外關治療[4]

4.4 手少陰絡脈

手少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手少陰之別,又稱通裏。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從腕關節後1寸處的通裏穴分出,沿本經上行進入心中,再向上聯繫舌根部,歸屬於目系(眼後聯繫於腦的組織)。分支在通裏穴處走向手太陽經脈。其病症:實證見胸膈脹滿、支撐不適;虛證見不能說話。可取手少陰絡穴通裏治療[5]

4.5 手陽明絡脈

手陽明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手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脈自腕關節後3寸處的偏歷穴分出,向內側匯入手太陰經脈以溝通表裏兩經;支脈向上沿臂經肩髃部上行至下頜角,遍佈於牙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聚集在耳部的諸多經脈宗脈)會合。本絡脈病變,實證齲齒耳聾虛證可見齒冷,經氣痹阻則胸膈痞悶。均可取手陽明絡穴偏歷治療[6]

4.6 手厥陰絡脈

手厥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手心主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於腕關節後2寸的內關穴處,在掌長肌腱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沿經脈向上連繫於心包,散絡心繫。分支在內關穴處走向手少陽經,以溝通手厥陰少陽表裏兩經的聯繫。其病症:實證心痛虛證見心中煩亂。可取手厥陰絡穴內關治療[7]

4.7 足太陽絡脈

足太陽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足太陽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足太陽膀胱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7寸處的飛揚穴分出,走向足少陰經脈以溝通表裏兩經。本絡脈病變:實證鼻流清涕鼻塞、頭背疼痛虛證鼻流清涕出血。均可取本經絡穴飛揚治療[8]

4.8 足太陰絡脈

足太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足太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足太陰脾經別出的絡脈。自足大趾本節後1寸處的公孫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陽明經以加強表裏兩經的聯繫;另一支進入腹腔,與腸胃聯絡。本絡脈病變:實證可見腹中疼痛如絞;虛證可見腹部脹氣氣逆就會產生上吐下瀉。取本經絡穴公孫治療[9]

4.9 足少陽絡脈

足少陽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足少陽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足少陽膽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5寸處的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陰經脈以溝通表裏兩經,再向下絡於足背。本絡脈病變:實證,足部厥冷;虛證,下肢痿軟難以步履,坐而不能立起。均可取本經絡穴光明治療[10]

4.10 足少陰絡脈

足少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足少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足少陰腎經的別出絡脈。脈起於大鐘穴,在內踝後繞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別行走向足太陽經;另一支與本經並行向上,走於心包下,再向外貫穿腰脊。本絡脈病變,脈氣厥逆,則心煩胸悶實證二便不通虛證腰痛。均可取本經絡穴大鐘治療[11]

4.11 足陽明絡脈

足陽明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足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足陽明胃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8寸處的豐隆穴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脈以加強表裏兩經聯繫;另一支沿脛骨外側緣向上,聯絡頭項(交會大椎),與行經該處的各經脈氣相會,向下繞絡於咽喉。其病症:實證發生癲狂虛證可見足脛部弛緩無力,肌肉萎縮氣逆可產生咽喉腫痛,突然失音。取本經絡穴豐隆治療[12]

4.12 足厥陰絡脈

足厥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原稱足厥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足厥陰肝經別出的絡脈。脈自內踝上5寸處的蠡溝穴分出,走向足少陽經脈;其分支經過脛部上行到睾丸部,結於陰莖。本絡脈發生病變,脈氣厥逆就會引起睾丸腫大,突發性疝氣實證則見強陽不倒虛證見陰部暴癢。均可取本經絡穴蠡溝治療[13]

4.13 任脈絡

任脈絡十五絡脈之一。原稱任脈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任脈的別出絡脈。脈起於尾翳鳩尾穴),在鳩尾骨(胸骨劍突)下面散佈腹部。本絡脈發生病變,實證腹皮痛虛證則爲腹皮瘙癢。均可取本經絡穴鳩尾治療[14]

4.14 督脈絡

督脈絡十五絡脈之一,原稱督脈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爲督脈別出的絡脈。起於長強穴,挾脊柱兩旁肌肉上行至項部,散佈頭上,復向下行於肩胛的左右,分別走向兩側足太陽經,深入於脊旁肌肉。本絡病變,實證可見脊強反折角弓反張);虛證可見頭部沉重,搖晃不寧。可取本經絡穴長強治療[15]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0.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2.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4.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7.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0.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7.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1.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3.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6.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3.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9.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