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弓反張

中醫症狀名 中醫診斷學 望診 望形態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ǎo gōng fǎn zhāng

2 英文參考

opisthotonu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角弓反張症狀[1] 。指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導致身體向後挺仰,狀如彎弓的表現,是全身劇烈抽搐時的身體姿態[2] 。因項背強直,使身體向後反折如角弓狀,故名[2]。《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多見於痙,破傷風等病證[2]

參見痙、破傷風條。

痙又稱痓。以項背強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爲主症。《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痙有虛實二證。實證多因風、寒、溼、痰、火邪壅滯經絡而成。虛證多因過汗,失血,素體虛弱,氣虛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養,虛風內動所致。《金匱要略心典》捲上:“蓋病有太陽風寒不解,重感寒溼而成痙者,亦有亡血竭氣,損傷陰陽,而病變成痙者。……陰陽既衰,筋脈失其濡養,而強直不柔矣。此痙病標本虛實之異,不可不辨也。”實證治以祛邪爲主,可兼扶正虛證益氣養血爲主,兼予息風。痙有剛痙柔痙陽痙陰痙三陽痙三陰痙風痙風寒痙風痰痙、痰火痙、溼熱痙、熱甚發痙、血虛發痙虛痙等。[3]

破傷風又名傷痙金瘡痙、金瘡中風痙。多因風邪侵入破傷或瘡口所致。初起四肢無力、頭痛、兩腮痠痛口噤、頸部轉動不靈、發熱發冷,進而面肌痙攣,呈苦笑面容,牙關緊閉,舌強口噤流涎,甚則全身肌緊張,角弓反張,頻頻發作,最後語言、吞嚥、呼吸均困難,甚或窒息而死。治法初宜祛風定痙,服玉真散五虎追風散,或脫凡散(蟬衣30g,研極細末)熱黃酒送下,取微汗。外治宜清創、擴創及敷玉真散後期祛風解毒、鎮痙,用木萸散加減,並配合鍼灸。或注射破傷風抗毒素[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3.

治療角弓反張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