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Yújì LU10[中國鍼灸學詞典]
yúj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1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經穴名·魚際
穴位 | 魚際 | ||
---|---|---|---|
漢語拼音 | Yuji | ||
羅馬拼音 | Yuchi | ||
美國英譯名 | Fish Seam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LU10 | |
日本 | P1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P10 | |
富耶氏 | |||
德國 | L10 | ||
英國 | LU10 | ||
美國 | 10 |
魚際爲經穴名(Yújì LU10)。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魚際爲手太陰肺經五輸穴的滎穴,五行屬火。魚即魚類,際即邊際,掌中屈拇肌隆起似魚,此穴處其邊,故名魚際。主治咳嗽,咳血,頭痛,外感,感冒,發熱,傷寒汗不出,咽炎,咽乾,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失音,肺炎,支氣管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乳癰,掌中熱,手腕部腱鞘病,肘攣指痛,指麻,肘攣,肩痛,腹痛食不下,嘔吐,胸背痛,小兒疳積,小兒營養不良,善悲易恐,精神失常,心律失常等。
4.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肺出於少商……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爲滎。
4.2 穴名解
魚即魚類,際即邊際,掌中屈拇肌隆起似魚,此穴處其邊,故名魚際。
《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類經·經絡類》:“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注:“手足掌兩旁豐肉處皆謂之魚。”際,合邊之義。《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吳崑注:“凡手足黑白肉分之處,如魚腹色際,皆曰魚際。”此穴在手拇指本節後,掌內側豐肉際,形如魚腹,古稱此處爲魚,或手魚。《黃帝內經靈樞·經脈》雲:“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爲“魚際”。楊上善謂:“水出井流而動也,脈出指流而上行,大指本節後象彼魚形,故以魚名之,赤白肉畔,故曰魚際也。”張隱庵:“有如魚腹,因以名之。”蓋謂魚處之邊際也。楊上善曰:“腕前大節之後,狀若魚形,故曰手魚也。”以鄰近而得名。[2]
4.3 特異性
4.4 所屬部位
掌[3]
4.5 定位
標準定位: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4][5]。
魚際的位置
4.6 取法
快速取穴:一手輕握另手手背,彎曲拇指,指尖垂直下按第1掌骨中點肉際處即是[8]。
4.7 穴位解剖
魚際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拇短展肌、拇對掌肌、拇短屈肌。有從拇指流向頭靜脈的小靜脈支。分佈着橈神經淺支。皮膚手掌與手背皮膚移行部,由橈神經淺支和正中神經的第一掌側總神經分佈。上列諸肌除拇短屈肌深頭由尺神經支配外,其他各肌則由正中神經指掌側總神經的返支支配。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正中神經皮支和前臂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肌支、尺神經肌支和拇主要動脈分佈。
4.8 功效與作用
魚際爲手太陰肺經之滎穴,“滎主身熱”,所以本穴具有清肺熱的特點,凡外感風熱、燥熱傷肺,或陰虛內熱、熱傷肺絡等所導致的病證,均可取魚際治療。
魚際有理氣利咽作用,主治咳嗽、咯血、失音、喉痹咽乾、乳癰、肘攣。
4.9 主治病症
魚際主治咳嗽,咳血,頭痛,外感,感冒,發熱,傷寒汗不出,咽炎,咽乾,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失音,肺炎,支氣管炎,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乳癰,掌中熱,手腕部腱鞘病,肘攣指痛,指麻,肘攣,肩痛,腹痛食不下,嘔吐,胸背痛,小兒疳積,小兒營養不良,善悲易恐,精神失常,心律失常等。
魚際主要用於外感及呼吸系疾患等:如傷寒汗不出、頭痛發熱、咽炎、扁桃體炎、咳嗽、咳血、肺炎、支氣管炎、手腕部腱鞘病、肘攣指痛及腹痛食不下、乳癰、小兒疳積等。
魚際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腫痛,發熱;以及扁桃體炎,小兒營養不良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1寸。
一般直刺0.5~0.8寸。局部疼脹。
4.10.2 灸法
可灸。
4.11 配伍
魚際配合谷,有宣肺清熱,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腫痛,失音。
4.12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各按揉魚際200次。按摩時用拇指指腹在魚際處用力向下按壓,並配合左右按揉,以有酸脹感爲宜,可治痰熱咳嗽。
4.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鍼灸甲乙經》: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溼癢,腹痛不可以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魚際主之。痙,上氣,魚際主之。唾血,時寒時熱,瀉魚際,補尺澤。短氣心痹,悲怒逆氣,怒,狂易,魚際主之。胃逆,霍亂,魚際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產後宜勤擠乳,不宜令汁蓄積,蓄積不去,便結不復出,惡汁於內,引熱溫壯結堅,牽掣痛,大渴引飲,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癰也。急灸兩手魚際各二十七壯。斷癰狀也。
《鍼灸大成》:主酒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煩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痹悲恐,乳癰。
4.14 研究進展
平喘:針刺魚際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很好的平喘作用。有人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哮喘患者和正常人血漿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的濃度,發現哮喘發作患者血漿cAMP較正常對照組明顯降低,表明哮喘的發作與血漿和肺組織中cAMP降低有關。針刺2周後,血漿cAMP含量及cAMP/cGMP的比值均較針前顯著升高,兩者有顯著相關性,患者的臨牀症狀明顯改善,哮鳴音消減,肺最大通氣量增加。
魚際配天突、大椎、肺俞等穴治療哮喘發作期患者有較好療效。另有單針魚際對哮喘而伴有口乾舌燥者有良好治療作用。
據報道,選哮喘發作期患者,配氣海、關元、足三裏、大椎,毫針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連續2周。測定患者針刺前後及針後2周血漿cAMP、cGMP和皮質醇含量發現,哮喘發作期患者血漿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漿皮質醇含量較正常人低。針後即刻及針後2周,哮鳴音消減,症狀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漿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漿皮質醇含量均明顯升高。說明針刺魚際能調整環核苷酸與皮質醇的不平衡狀態。又以同樣的方法和穴位治療發作期支氣管哮喘,測定治療前後皮質醇。針前大多數患者血漿皮質醇含量較正常人低,針後及針後2周皮質醇含量均較針前顯著升高。
當誘發豚鼠哮喘後,肺臟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較對照組顯著降低,針刺魚際穴後,肺臟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都比非穴點和對照組顯著增高。當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魚際部位後再針刺,則肺臟cAMP和cAMP/cGMP比值明顯下降。
改善肺呼吸功能:動物實驗表明,針刺“魚際”可改善肺呼吸功能,使呼吸平穩。
改善因開胸而引起的縱隔擺動:針刺郄門、魚際、太溪,可改善因開胸而引起的縱隔擺動,其效果遠比肺門周圍神經封閉的古老方法優越。
割治魚際對營養不良患兒發鋅含量的影響:實驗表明,割治魚際後,即使在未補充相應藥物(鋅)的情況下,也能提高患兒體內鋅(發鋅)含量。說明割治魚際可使機體通過自身調節改變對鋅的吸收、利用和排泄,保持體內鋅含量的穩定和提高。
5 人體部位名·魚際
魚際爲人體部位名。指拇指球肌羣所形成的隆起的邊際。相當於拇指(趾)屈肌處。《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吳崑注:“凡手足黑白肉分之處,如魚腹色際,皆曰魚際。”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55.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1.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6.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0-151.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