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癰

中醫男科 男性前陰病 中醫學 中醫病名 中醫外科學 子癰 中醫診斷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ǐ yōng

2 英文參考

epididymitis and orch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cute or chronic orchitis and epididymit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cute orchitis and epididym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esticular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epididy mitis and orch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子癰(testicular abscess;epididy mitis and orchitis)爲病名[1]。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卷一。是指以腎子腫痛爲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2]。爲皋丸及附睾感染性疾病。中醫稱皋丸和附皋爲腎子,故以名之。子癰急性子癰慢性子癰,兩者都有睾丸或附皋腫脹疼痛的特點。臨牀表現以一側或雙側睾丸附睾急性腫痛、拒按爲特徵。急性子癰急性發病,睾丸或附皋紅腫熱痛,並伴有全身熱證表現;慢性子癰多繼發於急性子癰後,或併發於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僅表現爲睾丸或附皋的硬結,微痛或微脹,輕度觸痛等。

外科全生集》:“子癰腎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觀紅色者是也。遲則成患,潰爛致命;其未成膿者,用枸橘湯一服即愈。”

子癰相當於西醫的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2]。(包括腮腺炎性皋丸炎)。

4 子癰病因病機

子癰多由感受寒溼,鬱而化熱,壅而作痛;或嗜食肥甘,溼熱下注,結於睾丸附睾;或房事不節,忍精不泄,瘀精濁血與溼熱交作,結而成癰;或房事不潔,或應用不潔尿道器械,爲毒邪污染,發爲癰腫。

肝脈會陰,絡陰器腎子屬腎。子癰的發病與肝腎有關。

一、溼熱下注外感六淫,如坐臥溼地,鬱化溼熱;或過食辛辣炙博,溼熱內生,溼熱下注肝腎之絡,結於腎於,阻隔經絡,凝滯氣血,鬱久則熱勝肉腐。或因不潔房事,外染溼熱穢毒,鬱滯化火成膿,膿腐肉潰,經精道逆傳腎子,濁毒壅結而成。亦有跌僕挫打,腎子受損,絡傷血瘀,瘀久化熱,腐化血肉,終致釀膿,發爲本病。

二、瘟毒下注時毒痄腮餘毒未盡,邪毒從膽經傳人肝經,壅結腎子而發。

三、氣滯痰凝情志不暢,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結經脈不利血瘀痰凝,發於腎子,延成硬塊,則爲慢性子癰

子癰有急慢之分[2]

急性子癰多因溼熱下注氣滯血凝所致[3]

慢性子癰爲肝腎陰虧,痰溼之邪凝聚而發[3]

5 子癰的診斷

5.1 診斷要點

1、睾丸附睾一側或雙側突發腫痛,輕角即有劇痛畏寒發熱小便澀痛等者,可診斷爲子癰

2、本病應與卵子瘟囊癰腹股溝斜疝嵌頓、水疝子痰精液囊腫相鑑別。

5.2 急性子癰

附睾睾丸腫大疼痛,突然發作,疼痛程度不一,輕者僅有不適,重者痛如刀割,行動或站立時加重。痛域可爲侷限性,也可沿輸精管放射至腹股溝、宜腸及下腹部。伴有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食慾不振,口苦口渴欲飲,尿黃,便祕等全身症狀附睾睾丸拒按,觸摸時痛覺敏銳,觸痛常傳導至患側精索附近的下腹部。化膿性急性子癰潰膿後疼痛程度減輕,但膿毒波及陰囊,可引起陰囊紅腫,甚至化膿,膿腫自潰或切開引流後,膿出毒泄,症狀消退迅速,瘡口容易癒合。

外傷瘀血引起者,有明顯外傷史,初起腫痛較劇,但全身症狀不顯,以後僅有皋丸、附睾腫硬隱痛。如因繼發感染,纔會出現陰囊紅腫和全身發熱

痄腮併發的子癰腮腺炎性睾丸炎),多在痄腮消退後又突然發熱,同時皋丸腫痛,一般不會化膿,病程多爲7~10天。

5.3 慢性子癰

臨牀較多見。大部分慢性子癰急性子癰病史,但常伴有鄰近性腺的慢性感染,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患者常有陰囊疼痛、發脹、下墜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側的大腿根部。檢查時可觸及附皋增大,變硬,有結節,伴輕度壓痛,同側輸精管增粗。

6 需要子癰相鑑別的疾病

6.1 睾丸扭轉

睾丸扭轉所引起的陰囊內劇烈疼痛,並放射至腹股溝或下腹部,局部壓痛,與急性子癰很類似,但睾丸扭轉的發病過程更爲急驟,常有劇烈運動或陰囊損傷的誘因,疼痛呈絞窄狀,無發熱。托起陰囊可使疼痛加劇(子癰則減輕)。陰囊觸診檢查發現睾丸上移或呈橫位,可捫及精索呈麻繩狀扭曲。

6.2 子痰

附皋有痛性腫塊,但自覺疼痛輕微,僅有觸摸時感覺隱痛。同時,子痰一般爲慢性病程,常有結核病史,易出現局竈性冷膿腫,潰破,竇道形成,病竈與陰囊壁層粘連,輸精管增粗,或形成串珠狀結節

7 子癰的治療

7.1 辨證論治

子癰有急慢之分[3]

急性子癰多因溼熱下注氣滯血凝所致[3]。多爲一側睾丸腫硬,疼痛劇烈、灼熱陰囊皮膚緊張光亮[3]。治宜清利溼熱,疏肝理氣[3]。宜龍膽泄肝湯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或服枸橘湯柴胡黃芩山梔,外用金黃膏[3]。若不消散,成膿破潰,按外癰治療[3]

慢性子癰爲肝腎陰虧,痰溼之邪凝聚而發[3]睾丸大,形成硬結,疼痛不著,陰囊不紅不熱,病程較長,數月乃至數年,亦有成膿破潰、膿稀而成竇道者,纏綿難愈[3]。治宜滋陰除溼湯小金丹,外用沖和膏[3]

子癰按病理進程,結合病因可分爲初期、釀膿期、潰膿期及慢性期等四期。初期伴有惡寒發熱小便短赤等。釀膿期伴有陰囊焮紅灼熱壯熱不退等。潰膿期伴有腫痛大減、收口而愈、熱退等。慢性期伴有結塊,按之較硬而痛,陰囊下墜等。總的治法清熱解毒,活血透膿益氣養陰化瘀散結。

7.1.1 溼熱下注

子癰·溼熱下注證(testicular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溼熱下注,以睾丸附睾腫大疼痛陰囊皮膚紅腫,皺摺消失,焮熱疼痛少腹抽痛,膿腫形成時,按之應指,伴有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子癰證候[3]

7.1.1.1 症狀

多見於成人。皋丸或附睾腫大疼痛陰囊皮膚紅腫,皺紋消失,掀熱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壓痛明顯,膿腫形成時,按之應指;伴惡寒發熱;苔黃膩,脈滑數。

7.1.1.2 辨證分析

溼熱下注腎子氣血壅阻,經絡不暢,故見睾丸附睾腫大疼痛陰囊皮膚紅腫,皺紋消失,掀熱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壓痛明顯;熱盛肉腐,則局部形成膿腫,按之應指正邪相爭營衛不和,故見惡寒發熱;苔黃膩、脈滑數爲溼熱之象。

7.1.1.3 治法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

7.1.1.4 方藥治療

枸橘湯龍膽瀉肝湯加減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金鈴子;已成膿者,加透膿散

7.1.2 瘟毒下注

7.1.2.1 症狀

多見於兒童。常因患痄腮併發(又稱卵子癰),睾丸腫大疼痛,一般不化膿;伴惡寒發熱;苔黃,脈數。

7.1.2.2 辨證分析

多在痄腮消退之後,瘟毒下注腎於,氣血壅阻,經絡不暢,故見睾丸腫大疼痛正邪相爭營衛不和,則惡寒發熱;苔黃、脈數爲瘟毒熱勝之象。

7.1.2.3 治法

清熱解毒

7.1.2.4 方藥治療

普濟消毒飲合金鈴子散加減。

7.1.3 氣滯痰凝

子癰·氣滯痰凝證(testicular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氣滯痰凝,以附睾結節,子系粗腫,觸痛輕微,牽引少腹不適,一般無全身症狀舌苔薄膩,脈滑爲常見症的子癰證候[3]

7.1.3.1 症狀

見於慢性子癰附睾結節,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多無全身症狀;苔薄膩,脈弦滑。

7.1.3.2 辨證分析

肝氣鬱結,痰凝阻滯,局部經絡不暢,氣血不利,到腎子處凝結成塊,故見附睾結節,局部觸痛;病變波及子系,而見子系粗腫,牽引少腹不適;苔薄膩、脈弦滑爲氣滯痰凝之象。

7.1.3.3 治法

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7.1.3.4 方藥治療

橘核丸加減。

7.1.4 陽虛寒凝

子癰·陽虛寒凝證(testicular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是指陽虛寒凝,以附睾結節,子系粗腫,無觸痛感,陰囊寒冷,可有腰痠陽痿遺精舌質淡或有齒痕,脈沉或細爲常見症的子癰證候[3]

7.1.5 初期

7.1.5.1 證見

一側或雙側睾丸附睾腫痛,質硬,拒按惡寒發熱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7.1.5.2 治法

清熱利溼解毒消癰

7.1.5.3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處方參見“陽強肝膽溼熱型方藥。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口眼,每次2片,每日3次。

(2)西黃丸,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複方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清熱瀉火湯(餘孟學驗方處方龍膽草20克,茯苓20克,荔枝核20克,橘核20克,川楝子2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生牡蠣20克(先煎),海浮石20克(先煎),柴胡15克,黃芩15克,白朮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桅子10克,沉香2克(研未沖服)。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7.1.6 釀膿期

7.1.6.1 證見

睾丸附睾腫硬劇痛,或有跳痛,陰囊掀紅、灼熱,膿成,按之中軟,有波動感,壯熱不退。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

7.1.6.2 治法

清熱解毒,活血透膿

7.1.6.3 方藥

1、主方:仙方活命飲陳自明婦人良方》)處方金銀花15克,甘草6克,防風6克,陳皮9克,當歸尾6克,乳香6克,沒藥6克,貝母6克,天花粉15克,穿山甲6克,皁角刺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活血消炎丸,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加味活血消癰湯(趙炳南驗方處方夏枯草9克,紫草9克,牡丹皮9克,紅花9克,桃仁9克,澤蘭葉9克,叄棱9克,莪術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小茴香6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7.1.7 潰膿期

7.1.7.1 證見

穿潰流膿,其色黃稠,睾丸附睾腫痛大減,繼出黃色脂水,收口而愈,熱退,微熱,膿出清稀,身困乏力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7.1.7.2 治法

益氣養陰,清熱除溼。

7.1.7.3 方藥

1、主方:滋陰除溼湯(冷方南《中醫男科臨牀治療學》)處方當歸12克,川芎9克,熟地黃24克,炒白芍15克,知母12克,黃芩9克,柴胡1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0克,貝母10克,陳皮6克,生薑3片,甘草5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7.1.8 慢性期

7.1.8.1 證見

睾丸附睾有結塊,或大或小,按之較硬而痛,陰囊下墜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澀。

7.1.8.2 治法

軟堅散結,化瘀止痛。

7.1.8.3 方藥

1、主方:橘核丸嚴用和《嚴氏濟生方》)處方橘核10克,木香6克(後下),川楝子12克,桃仁9克,延胡索9克)桂心3克(沖服),枳實9克,厚朴9克,海藻9克,昆布9克,海帶9克,木通9克,水煎兩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橘荔散結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2)橘核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其他療法外治療法:用金黃膏玉露膏外敷,每日更換1次,並用陰囊託帶托起陰囊,若膿已成,則應及時切開排膿,暢通引流。必要時可行病睾切除。膿腐未去者,可用紅粉紗條引流,外蓋黃連膏紗布;膿盡而漸生新肉者;則用生肌玉紅膏紗布換藥,直至傷口癒合。

7.2 外治法

7.2.1 急性子癰

未成膿者,可用金黃散玉露散水調勻,冷敷。病竈有波動感,穿刺有膿者,應及時切開排膿引流。膿稠、腐肉較多時,可選用九一丹八二丹藥線引流膿液已淨而潰口未愈時,外用生肌白玉膏

7.2.2 慢性子癰

蔥歸溻腫湯坐浴,或沖和膏溫敷。溫熱藥液的局部應用,如時間較長,對睾丸細精管的生精功能有一定影響,因此未生育患者不宜採用。腫塊日久,治療無效,尤其是診斷不明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8 子癰患者日常保健

1.外生殖器部位有包莖龜頭炎尿道狹窄,以及炎性疾患,應及時治療。

2.急性子癰患者,應臥牀休息,抬起陰囊。對已切開排膿者,要注意引流通暢。

3.飲食清淡,忌菸禁酒。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