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黃·溼重於熱證

黃疸 陽黃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huáng ·shī zhòng yú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predominating over he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陽黃·溼重於熱證(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predominating over heat[1])是指溼熱蘊結,溼邪偏重,以身目發黃如橘,無發熱身熱不揚頭重身困,嗜臥乏力,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厭食油膩,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膩微黃,脈濡數或弦滑等爲常見症的陽黃證候[1]

4 陽黃·溼重於熱證症狀

陽黃·溼重於熱證患者身目俱黃發黃如橘),但不如溼重於熱者鮮明,無發熱身熱不揚頭重身困,嗜臥乏力,胸脘痞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厭食油膩,口黏不渴,小便不利腹脹,或大便溏垢,舌質紅,舌苔厚膩微黃,脈象濡數或弦滑[2][2][3]

5 證候分析

溼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溼遏熱壅,膽汁不循常道,溢於肌膚,故身目色黃。因溼重於熱,溼爲陰邪,故其色不如前者鮮明。頭重身困,爲溼邪內阻,清陽不得發越之故。胸脘痞滿,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便溏,乃溼困脾胃,濁邪不化,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所致。舌苔厚膩微黃,脈象弦滑或濡緩,均爲溼重熱輕之徵。[3][3]

6 陽黃·溼重於熱證的治療

6.1 治法

陽黃·溼重於熱證治宜利溼化濁,佐以清熱[3]

陽黃·溼重於熱證治宜利溼化濁運脾,佐以清熱[3]

6.2 方藥治療

溼重於熱者,可用茵陳五苓散[4]

陽黃·溼重於熱證可以茵陳五苓散[備註]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方論》):茵陳蒿桂枝茯苓白朮澤瀉豬苓甘露消毒丹[備註]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蔻仁加減治療。前方以茵陳主藥,配以五苓散化氣利溼,使溼從小便而去。後方用黃芩木通等之苦寒清熱化溼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濁之品,以宣利氣機化溼濁。本證遷延日久,或用藥過於苦寒,可轉入陰黃,則按陰黃施治。[4]

陽黃初起見表證者,宜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備註]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生梓白皮、連軺、赤小豆甘草生薑大棗解表清熱利溼。如熱留未退,乃因溼熱未得透泄,可加用梔子柏皮湯[備註]梔子柏皮湯(《傷寒論》):梔子甘草黃柏以增強泄熱利溼作用。在病程中如見陽明熱盛,灼傷津液,積滯成實,大便不通,宜用大黃硝石湯[備註]大黃硝石湯(《金匱要略方論》):大黃黃柏硝石梔子瀉熱去實,急下存陰[4]

6.3 鍼灸治療

陰陵泉肝俞膽俞至陽足三裏中封等穴爲主[5]陽黃陽陵泉太沖建裏腹脹嘔惡加內關通谷便溏天樞神闕[5]

6.4 食療

6.4.1 推薦食材

陽黃·溼重於熱證患者建議食用雞骨草藿香玉米鬚茯苓薏苡仁[5]

6.4.2 推薦食療

[5]

1.雞骨草棗湯(《嶺南草藥志》):雞骨草30g,大棗10枚。雞骨草大棗一同放入陶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即可。食棗飲湯,每日2次。

2.玉米鬚蚌肉湯(《中國藥膳學》):玉米鬚50g,蚌肉120g。先將蚌肉放入陶鍋文火煮熟,再放玉米鬚一起煮爛。每次食蚌肉30g,喝湯約150mL,每日2次。

7 關於黃疸

黃疸(jaundice[5][6])爲病名[7]。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爲主要表現的疾病[7][7]。古代亦稱黃癉[7][7]目睛黃染尤爲黃疸的主要特徵[7]。主要由脾溼胃熱燻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7]黃疸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7]。《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燻黃,陰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陰黃[7][7]陽黃邪熱亢盛,以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7]。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7]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爲難治。

黃疸在急性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於西醫的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7]。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8]

現常將黃疸分爲陽黃(包括熱重於溼證溼重於熱證溼困脾胃證溼熱兼表證肝膽溼熱證膽腑鬱熱證等證)、陰黃(包括寒溼證血瘀肝鬱證溼熱蘊結證肝脾不調證陽虛寒凝證脾虛溼困證等證)進行辨治,詳見黃疸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3. ^ [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5-79.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8. ^ [8]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治療陽黃·溼重於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古籍中的陽黃·溼重於熱證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