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飲內停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uǐ yǐn nèi tíng

2 英文參考

fluid retention stagnating in the interio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水飲內停人體水液運行輸布失常,停積爲飲的病機[1]。水飲可聚積於機體胸腹、胃腸,或四肢等不同部位,多由脾虛不能運化水溼,也可由他髒陽氣虛弱不運、氣化不利所致[1]。多見於內傷雜病[1]。因水飲停積的部位不同,故其臨牀表現及證名特點亦有所異[1]

參見飲、水腫

飲爲病證名[2]飲證的總稱[2]。出《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諸飲者,皆由榮衛氣否澀,三焦不調,而因飲水多停積而成痰飲。”《證治匯補》卷二:“飲分各經,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痞滿,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爲溺結與癃閉相似,在陽分不去,久則化氣黃腫相似,在陰分不去,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在左脅者形同肥氣,在右脅者形同息賁。”治療初宜分消爲主,次宜調養,虛宜溫中,久宜暖腎[2]

水腫爲病名[3]。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3]。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指體內水溼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疾患[3]。《黃帝內經靈樞·水脹》:“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類,《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亦有以五臟而分,如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3]。後世又分爲陽水陰水兩類[3]。《丹溪心法·水腫》:“陽病水陽證者,脈必沉數;陰病水陰證者,脈必沉遲。……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木香流氣飲。”《景嶽全書·水腫論治》:“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髒相干之病……。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脾而膚肉浮腫,傳入肺則氣息喘急。”水腫治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其汗。”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氣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爲主[3]。用疏風宣肺利溼逐水等法[3]。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越婢加術湯五苓散等方[3]虛證,多由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溼,治宜扶正爲主,用溫腎健脾益氣通陽等法[3]。如真武湯理苓湯等方[3]虛證常由陽證轉變而來,病情常虛實夾雜,治應兼顧[3]。亦需注意飲食起居的調護,如忌食鹹、慎風寒[3]。本病證可見於心源性水腫腎病水腫肝病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疾患[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