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丁点白
丁点白即丁瓒。丁瓒为明代官吏。字点白,江苏镇江人。嘉靖丁丑(1577)进士,曾任温州知府。在当官时,见当地医生多不习《黄帝内经素问》,遂以滑寿的《素问钞》一书为基础,参考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本,编纂成《素问钞补正》一书,并将五运六气主客图和滑寿的《诊家枢要》一书附于书后。
-
七疝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 疝也。”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
-
脊中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伏卧取穴。黄疸,刺脊中。
-
丁瓒
明代官吏丁瓒:丁瓒为明代官吏,兼通医学。在当官时,见当地医生多不习《黄帝内经素问》,遂以滑寿的《素问钞》一书为基础,参考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本,编纂成《素问钞补正》一书,并将五运六气主客图和滑寿的《诊家枢要》一书附于书后。
-
勿听子
勿听子即熊宗立。曾对《内经》、《难经》、《脉经》、伤寒、外科、妇科、儿科、本草等方面的医籍加以编纂和注释。编著有《医书大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伤寒运气全书》、《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等。
-
脊俞
脊俞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
张志聪
张志聪为清代著名医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医道,通针灸。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黄帝内经灵枢》是针灸专著,认为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其著作尚有《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俱行于世。另有《针灸秘传》,未见传世,门徒甚众,高世栻最为有名。
-
素问直讲
《素问直讲》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清·高亿注。刊于1867年。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次分段引录原文,其后分注、浅讲二项。其中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七十三两篇,谓得自三峰山道士原本,与通行本之《素问遗篇》不同,亦属本书特点之一。有一定参考价值。
-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
伏瘕
《儒门事亲》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指邪热伏于大肠所致的瘕病。《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宣明论方》卷一:“虙瘕证,主女病,大肠小肠移热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秘涩。”可用槟榔丸等方。
-
四肢别离
四肢别离为症状名。又称四支别离。指四肢好像与躯体分离的感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吴(昆)云:胸中病,则四支无以受气,故若别离于身,不为已有也。张(隐庵)云:清阳实四支,阳虚则四支不为用。”
-
神宗
神宗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
-
液
又:“故五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素问绍识》:“汤液,是煮米取汁,醪醴是酝酿所成。”《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汤液十日,以去其八风五痹之病。”
-
素问直解
《素问直解》医经著作。又名《黄帝素问直解》。清·高世栻注。刊于1695年。作者为张志聪的学生,曾参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的编注,深感《素问》一书注本虽多,但往往有“义意艰深”或“字句文义重复”,甚至于“以讹传讹”的缺点,为了“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故校订《素问》全书重予编注。
-
四支别离
四支别离为症状名。见《素问识》卷八。指四肢好像与躯体分离的感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吴(昆)云:胸中病,则四支无以受气,故若别离于身,不为已有也。张(隐庵)云:清阳实四支,阳虚则四支不为用。”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寒疝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类证治裁》卷七:“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言脾受肝尅,气逆上升,《卫生宝鉴》当归四逆汤、苦楝汤。”
-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素问遗篇
《素问遗篇》医经著作。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刘温舒撰)。本书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问题为主,刺法论篇还明确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等疫病的传染问题。
-
马仲化
马仲化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元台
马元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玄台
马玄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全元起
全元起(六世纪)为隋代医家。《南史·王僧孺传》记述他曾任太医侍郎,较早注解《黄帝内经素问》。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注文中,对研究《黄帝内经素问》有相当参考价值。在学术上他“悉祖《内经》,以医鸣隋”,有“一时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评论。
-
扪
概述:扪指循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参见切诊:切诊为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王冰注:“扪循,谓手摸。
-
热论
热论①《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本篇对热病的概念、分类、成因、症候、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②古医籍,现已亡佚。《素问·评热病论》:“且夫《热论》: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
脉静
脉静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脉势和缓,从容均匀的脉象。《素问·疟论》:“在阴则寒而脉静。”如伤寒表证,脉象和缓平静,为不传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
疝
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
-
鬲中热
鬲中热证名。鬲通膈。指心热。出《素问·刺热篇》。《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天年
概述:天年: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天年,即天赋之年岁。本篇从先天禀赋和后天发育,指出了寿天与精神、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关系,并分别论述了生命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变化。因本篇之论以终寿为旨,故以“天年”名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为诊断学专著。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诊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开鬼门
开鬼门为治法。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汗法又称发汗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
皮腠
皮腠指皮肤腠理,为人体卫外的屏障。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
脑泻
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控脑痧、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
-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病机十九条)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素问释义
《素问释义》医经著作。清·张琦注。刊于1829年。本书根据王冰注本的《素问》篇次,逐篇对原文重予注释。作者认为王冰旧注多“牵合附会”,故于注释中不取其说,主要参考黄元御《素灵微蕴》、章合节《素问阙疑》二书。其实张氏对王冰的批评欠公允。本书的贡献远不如王冰素问。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为医经著作。又名《素问类纂约注》,三卷。清·汪昂撰。本书选录《素问》、《灵枢》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象、诊候、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参考历代《内经》注家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特点有二:其一,所选《内经》原文较为精要;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辟。
-
正骨八法
概述:正骨八法为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八种整复治疗手法。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
林澜
林澜(1627-1691年)明末清初医家。杭州(今属浙江)人。清顺治初(约1645年)补诸生。后弃儒研医,尤邃于医经。以《灵枢》早于《素问》,互为表里,故纂《灵素合钞》十五卷。仿滑寿《素问钞》,自摄生至运气,分十二类。又集中外历代医籍数千卷,考辨参订,辑为《伤寒折衷》十二卷,附以《伤寒类证》八卷。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大肠咳
或用回风养脏汤等方。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心瘥
指食入易消的疾患。《证治准绳·杂病》:“心瘥,亦痰饮所致,俗名饮瘥。《黄帝内经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胃中热,宜二陈汤加黄连一钱,或五苓散去桂加辰砂。又称消中、痟中、消脾。用白虎汤、抽薪饮、黄连猪肚丸、生地八物汤、调胃承气汤等方。或因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游于胃而成中消者,宜八味丸。
-
徵
《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②指代属火音类人的具体类型。如“上徵”、“少徵”等。详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及《灵枢·五音五味》。㈡(chéng,音惩)通“惩”。如《素问》中“徵四失论”篇。㈢(zhēng,音争)同“征”。
-
压法
压法为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等作用。又名抑法。用手指、手掌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按压穴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厘正按摩要术·按法》:“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动也。
-
蹠跛
蹠跛证名。《素问·通评虚实论》:“蹠跛,寒风湿之病也。”《素问吴注》卷八:“足前点步谓之蹠,一足偏引谓之跛。”多由风寒湿三气侵袭所致,伴有疼痛。可见于风湿痹证、脚气等病。
-
胸中热
指上焦心肺之热。出《素问·刺热篇》。治宜清泄心肺热邪。《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泻肺热也;膈中热者,泻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