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病机十九条)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由情志、饮食、劳倦等病因所引起,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气血、阴精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共同的病机。阴虚发热:症状: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可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鳖甲滋阴潜阳;方中丹皮、栀子清肝泻热;
-
解结
“解结”的指导思想是经络辨证:“解结”的临床应用是以《内经》中的经络、脏腑学说为基础,以经络辨证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整体辨病辨证论治。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药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符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10mg,一日2~近年来,各地也广泛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如利用纤维胃镜技术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作客观研究;加减:伴肠上皮化生者加水蛭10克,乌梢蛇8克;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举,多采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思食丸,酸甘化阴,俾胃阴得复。
-
尿石病
概述尿石病是泌尿道结石病的总称,本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病,以粤、桂、滇、黔、川、湘、赣等省发病率为高,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高发区。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倾向于分以下三型:1.气结型腰痛,腰腹胀痛或隐痛,舌质正常,脉弦或弦紧,或腰腹绞痛,牵引少腹,伴有血尿,小便滴沥不畅,舌质暗红有瘀斑,亦可无明显症状。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活血化瘀中药对本病患者的巨核细胞形态及血小板表面相关IgG的影响;辨证分型:总结各地经验,一般可分为下述四型:1.血热妄行起病急暴,可有发热,继之皮下出血及鼻衄、齿衄,紫癜往往密布成片,色紫红明亮,伴头晕,体怠,掌热心烦,口干欲饮,大便艰难,小便深黄,月经超前或量多。皮下紫癜加紫草、茜草、益母草;
-
白内障
此外,金针拨障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眼科手术,现在应用得也非常广泛。加减:中气不足加茯苓、山药、白术;枸杞子既有滋补肝肾,又有明目作用,故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其他应用频率较高及报道文献较多的药物为补益药和明目药,这与目前对本病的病机及治法的认识是一致的。截囊术及囊膜剪除术:适用于后发性白内障。
-
脊髓炎
一般认为,其主要病机如下:湿热浸淫本病常由外邪湿热侵袭所致,故病初常有发热、头痛等外感症候。久病精血亏损,肝肾阴虚,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津亏不能濡润,致使肌肤干燥,肢体萎缩,强直不柔,而呈痉挛性瘫痪。分型治疗(1)肺热阴伤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3)脾肾虚损治法:补脾益肾,濡养精髓。
-
燥
外感六淫之一·燥:外燥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燥邪致病,易伤津液,使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临证时,应当分辨肺胃津伤和肝肾阴亏的不同。主要脉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
湿
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主要脉证脘腹闷胀,不思纳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苔白腻,脉濡缓。湿、痰、饮的病理为本虚而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水湿困阻、痰饮停聚为标,临证时应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标实者,治予化湿、祛痰、蠲饮,本虚者,重在健脾温肾。
-
气
气的分类:从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原气、营气、卫气和宗气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实证:气滞:病机概要:常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或感受外邪等而引起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
中医眼科学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如将金针拨内障手术方法,在《审视瑶函》所归纳的八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分别以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命名,称为金针开内障八法。此后,渐称眼镜。
-
血证
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久病或热病使阴津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如《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外感咳血,壅于肺者易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
-
内风
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阴(血)虚风动:病机概要:阴(血)虚风动由阴亏血少,筋脉失养所致。
-
风
外感病因之一·外风: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炙甘草病证之一·风:风为病证之一。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
-
风湿性心脏病
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疗效:共治疗48例风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治愈24例,好转21例,无效3例。短气乏力,腹内胀气为阳虚症状。其次,从表中看到补气药之黄芪、炙甘草和补血和血之当归、生地、川芎等,亦为临床所常用,进一步揭示风心病患者以气血两虚为本的病理机制。心动过缓加素醪、百会;
-
RHD
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疗效:共治疗48例风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治愈24例,好转21例,无效3例。短气乏力,腹内胀气为阳虚症状。其次,从表中看到补气药之黄芪、炙甘草和补血和血之当归、生地、川芎等,亦为临床所常用,进一步揭示风心病患者以气血两虚为本的病理机制。心动过缓加素醪、百会;
-
风心病
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疗效:共治疗48例风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治愈24例,好转21例,无效3例。短气乏力,腹内胀气为阳虚症状。其次,从表中看到补气药之黄芪、炙甘草和补血和血之当归、生地、川芎等,亦为临床所常用,进一步揭示风心病患者以气血两虚为本的病理机制。心动过缓加素醪、百会;
-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现根据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归纳为以下五型:1.肝肾阴虚头晕耳鸣,心烦易怒,阵阵烘热,汗出,兼有心悸少寐,健忘,五心烦热,腰膝痉软,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从上表可知,治疗本病专方中用药频率最高的是疏肝调经的白芍、当归、生地、柴胡,补肾壮阳的仙灵脾、仙茅和健脾益气的白术、茯苓、甘草;
-
遗尿症
这说明中医中药对本病有肯定的疗效。病因病机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可有下列几种:①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肾主封藏,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亏虚,致下焦虚寒,膀胱失其温养,气血制约功能失调。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病因病机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本病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体质因素、饮食和水土失宜。处方:黄药子15克,海浮石25克,海蛤粉15克,广木香7.5克,醋三棱15克,醋莪术15克,陈皮10克,大黄7.5克,生牡蛎25克,夏枯草25克,漏芦25克。
-
气闭
概述:气闭:1.癃闭之一;4.病机名称。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之属,兼四苓散而用之。内热不堪温补者,宜补阴化阳,用化阴煎等方。是指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碍气机,使气机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
岩
表示未发现原发肿瘤;Nl—,,表示淋巴结的大小和受累范围;(五)扶正补虚岩肿的形成与正气先虚有密切关系,岩肿形成后也可以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引起气血虚亏,脏腑功能失调,造成恶性循环,故临床见到阴、阳、气、血不足之症时,治宜扶正补虚,常用的扶正补虚法有健脾益气、养血滋阴、养阴生津和温补肾阳等。
-
肾阴虚
肾阴虚的表现: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兼见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等。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的症状。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伤肾,或房事不节,或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伤,暗耗肾阴所致。
-
尿血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健脾补肾,益气摄血。针灸治疗:可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
五脏咳
概述:五脏咳:1.病名;内伤咳嗽的分类:内伤咳嗽由于内伤性质和脏腑病变的不同,有肺经咳嗽、脾经咳嗽、心经咳嗽、肝经咳嗽、肾经咳嗽、气虚咳嗽、血虚咳嗽等。又称肺咳。又称脾咳。多因肝气怫郁,木火刑金,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木燥火生所致。治疗如劳伤肺气,金不生水,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左尺滑数,知柏天地煎;
-
溲血
概述:溲血为症状名。血证之一。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气虚下陷而见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参、芪、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
-
病理模型
动物病理模型是研究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可以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性观察,从而得出比较客观而明确的结论。制造的中医病理模型目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理模型,包括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及伤寒六经病机;
-
尿血病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健脾补肾,益气摄血。针灸治疗:可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用灸法。
-
多形红斑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可分为寒和热两大类,其主要病机分达如下:风热枚湿患者素体脾运不健,或因恣食肥甘辛辣炙膊,积湿黢生热或为湿热之体,复受风邪所扰,内外邪气淫郁肌肤而发病。后者好发于耳面及手足突出部位,但皮损无虹膜样改变。(2)风寒血瘀治法:温经散寒,通络化瘀。加减:形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
-
溺血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及血淋两种情况。溺血的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气虚下陷而见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参、芪、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症状:患者久病尿血,色淡红,甚或兼见齿衄、肌衄,头晕耳鸣,面色萎黄,精神困惫,气短声低,腰脊酸痛,耳鸣,饮食减少,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弱。
-
血瘀动血
2.证候名。指瘀血阻塞,血溢脉外的病机。血瘀动血症状可出现出血而血色紫暗、夹瘀块,或局部刺痛、固定,或见青紫肿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指热入血分,耗血动血,导致络脉瘀阻,可出现瘀斑及出血并见证候。
-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为医经著作,秦伯未撰。分上、下篇。上篇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之“病机十九条”予以逐一阐解,并予分析研究,联系临床、探讨其病机病理。下篇将“病机十九条”予以合并研究,综合统计其病因,并予审评。书末节录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病机论”一篇,意在互相发明。
-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指《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参见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上为治则之一。如脱肛取百会;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厥固泄;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
大肠虚寒
概述:大肠虚寒:1.病机;指阳气虚衰,温煦失职,大肠功能减退,虚寒内生,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备急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症见下利稀薄,完谷不化,便次增多,兼见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润,脉沉迟。
-
内热
概述:内热:1.病机;2.一种治法。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心气实
概述:心气实:1.病机;2.病证名。即心气盛。治以清心泻火为主。《太平圣惠方》:“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惊,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经疏》:“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谵语,属心家邪热;
-
液脱
病名·液脱:液脱(fluiddepletion)是指津液大量急剧耗失,气阴欲脱,以形体消瘦,口唇焦裂,皮肤枯瘪,眼眶凹陷,关节不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无津,脉细弱,血压显著降低等为常见症的脱证。《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
刘河间伤寒三书
概述:《刘河间伤寒三书》为医学丛书。包括《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书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整理归纳为五运、六气主病十一条病机,共277条。作者长于应用寒凉清热解毒之法,故本书在研究《内经》病机理论和医疗方法、途径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阳不足
概述:阳不足:1.病机;2.脉学名。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
-
火
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黄芩、黄连肝火亢盛:病机概要:多由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所致。主要脉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如潮,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
-
阳病治阴
概述:阳病治阴:1.病机;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疾病的症状在阳经,如足阳明胃经的呕吐,可针刺阴经的穴位,如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寒
病机之一·内寒:内寒为病机,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寒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寒。阴寒内盛:病机概要: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主要脉证:面色 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
-
脉络学说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中医病机及治疗,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
-
阳气盛
概述:阳气盛:1.证候名;是指阳气偏盛出现的热证。《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阳气盛则梦大火燔焫。”病机·阳气盛:阳气盛为病机。是指阳气旺盛。《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疾病观
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知识来解释疾病,注重形态结构上的定位性改变、可测量的理化指标的改变、病原微生物或理化因子的特异性损伤等,对疾病的微观细节和空间形态的认识大大深化了,但对疾病的整体特性、功能特性认识不足,带有很大的机械性。
-
阴虚则内热
概述:阴虚则内热为病机。此种内热实际上是脾气虚而发热,脾属阴,故称脾虚为阴虚。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
阴虚阳浮
概述:阴虚阳浮为病机。病因病机: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状: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疗:治宜滋阴降火。
-
气结
气结为病机。由于思虑过度、情志抑郁而致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有气结,痰在喉间吞吐不得,膈痞呕恶者,宜四七汤。”《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