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經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證名 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uán jīng

2 英文參考

the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transmits from one channel to anoth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傳經傷寒六經病傳變,病邪從一經傳入另一經的證候[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爲傳也。”《傷寒論大全·辨張仲景傷寒論》:“蓋風寒之初中人也,無常,或入於陰,或入於陽,皆無定體,非但始太陽厥陰也。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邪氣不傳而愈者,亦有不罷再傳者,或有間經而傳者,或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景嶽全書·傷寒典·傳經辨》:“傷寒傳變不可以日數爲拘,亦不可以次序爲拘。如內經言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之類,蓋言傳經之大概,非謂凡患傷寒者必皆如此也。”病邪輕重正氣強弱,以及治療得當與否,是傳經不傳經的重要因素[1]。觀察疾病的傳經與否,決定於脈證有無變化[1]六經傳變,有循經傳越經傳表裏傳合病並病直中三陰[1]

4 循經傳

循經傳病機[2]。指外感熱病六經順序傳變所出現各經證候的傳變方式[2]。《此事難知·太陽六傳》:“太陽陽明胃土者,名曰巡(循)經傳,爲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裏也。”《醫學心悟·傷寒綱領》:“傳經者,由太陽陽明,由陽明少陽,由少陽太陰,由太陰少陰,由少陰厥陰。此名循經傳也。”

5 越經傳

越經傳病機[3]。指外感熱病不按六經次序傳變[3]。《此事難知·太陽六傳》:“太陽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越經傳有多種傳入途徑[3]。《醫學心悟·傷寒綱領》:“亦有越經傳者,如寒邪初客太陽,有不傳陽明而徑傳少陽者,有不傳陽明經而徑入陽明腑者,亦有由陽明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亦有少陽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亦有傳一二經而止者,亦有始終只在一經者。雖所傳各各不同,其爲傳經則一也。”

6 表裏傳

表裏傳爲專指太陽表證直接向少陰裏證傳變[4]。《此事難知》:“太陽少陰腎水者,名曰表裏傳。爲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之,所以傳也。”太陽少陰表裏[4]。如外感熱病,見發熱頭痛,而脈反沉,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不愈,雖有身疼痛表證,亦當先救其裏,宜四逆湯[4]。此外,陽明太陰表裏少陽厥陰表裏,因此,他們之間的相互傳變,亦稱爲表裏傳[4]

7 合病

合病傷寒病二經或三經同時受邪,起病即同時出現各經主症[5]。見《傷寒論》。《景嶽全書·傷寒典》:“合病者,乃兩經三經同病也。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者,此太陽之證,而更兼不眠,即太陽陽明合病也,若兼嘔惡,即太陽少陽合病也,若發熱不眠嘔惡者,即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陽合病。”《傷寒溯源集·合病並病總論》:“合病者,兩經三經一時並受,見證齊發,不似傳經之以此傳彼也。”“以其並感齊發,無先後之不齊,故謂之合。”合病多見於三陽經,陰經陽經亦可見合病[5]。《醫宗金鑑·辨合病並病脈證並治》:“論中所著合病並病,雖單舉陽經,未及陰經,然陽經既有合病並病,則陰經亦必有之可知矣。如太陽病脈反沉,少陰病反發熱,是少陰太陽合病也。”《傷寒論翼·合併啓微第三》:“夫陰陽互根,氣雖分而神自合。三陽之裏,便是三陰三陰之表,即是三陽。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反發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少陽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併之名,而有合併之實。”

8 並病

並病傷寒經證候未解,而另一經證候已見[6]。出《傷寒論》。《傷寒論大全·傷寒合病並病》:“並病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爲並病。”《景嶽全書·傷寒典》:“並病合病不同,合病者,彼此齊病也;並病者,一經先病,然後漸及他經而皆病也。如太陽先病,發熱頭痛,而後見目痛鼻幹不眠等證者,此太陽並於陽明也;或後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等證者,此太陽並於少陽也;或後見腹滿嗌幹等證者,此太陽並於太陰也;或後見舌幹口燥等證者,此太陽並於少陰也;或後見煩滿囊縮等證者,此太陽並於厥陰也。若陽明並於三陰者,必鼻幹不眠而兼三陰之證;少陽並於三陰者,必耳聾嘔苦而兼三陰之證。陰證雖見於裏而陽證仍留於表,故謂之並。”陽經並病,如表證未罷,宜先解表[6]。《傷寒括要·合病並病論》:“太陽陽明並病,若並未盡,所謂太陽證不罷,面赤怫鬱,煩燥短氣,是傳未盡,尚有表證,當麻黃桂枝各半湯汗之。”

9 直中三陰

直中三陰病機[7]。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陰[7]。《醫學入門·傷寒》:“若不自陽經傳來,直中三陰之經,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陰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嘔吐少陰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陰自受寒也。”《景嶽全書·傷寒典》:“若初起本無發熱頭痛等證,原不由陽經所傳而徑入陰分者,其證或厥冷、或嘔吐、或腹痛瀉利、或畏寒不渴、或脈來沉弱無力,此皆元陽元氣之不足,乃爲真正陰證。”《醫述·五法大旨》引陳養晦:“蓋邪不由陽經而入,徑中三陰,名臼直中內寒盛極,陽氣衰危,故曰救。救者,救陽危也。”《醫學心悟·直中三陰諸證》:“直中者,初起不由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中太陰,宜用理中湯;中少陰,宜用四逆湯;中厥陰,宜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臨牀上以直中少陰爲多見,由於腎陽虛衰陰寒極盛,治宜急救回陽,用四逆湯之類[7]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7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9.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8.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9.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