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

問診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問胸脅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xià pǐ

2 英文參考

epigastric fullnes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pigastric oppress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心下痞爲病證名[1]。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指自覺心下胃脘部滿悶堵塞,按之卻柔軟不痛的表現[2]。多因傷寒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或內傷元氣不足,痰溼、鬱熱蘊結所致[2]。《註解傷寒論》卷四:“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陰入裏,結於心下爲痞。”若誤下後,心下痞氣逆嘔吐者,宜用半夏瀉心湯;又見胃中虛弱者,宜用甘草瀉心湯;若誤下後,心下痞陽氣不足者,宜用附子瀉心湯[2]。《丹溪心法·痞》:“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實黃連青皮陳皮枳殼;如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朮山楂、麴櫱、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溼痰,宜蒼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鬱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壽世保元·痞滿》:“內傷元氣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補元氣也,服加減補中益氣湯。如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醃悶,加白芍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砂仁五味子……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

參見痞、心下痞滿

痞爲病證名[3]。指胸腹部痞滿、按之不痛的疾患[3]。《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赤水玄珠·痞氣門》:“劉宗厚曰:痞之爲病,由陰伏陽蓄,氣上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然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爲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爲痞;溼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爲痞。既痞與溼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症,庶可略與疏導。”根據病因症狀、部位之不同,可分氣痞、痰痞虛痞實痞上痞中痞下痞[3]

心下痞滿症狀[4]。見《脾胃論》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脹滿。多因氣滯鬱結所致[4]。《古今醫鑑·痞滿》:“因憂鬱氣結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治用木香化滯湯散滯氣湯[4]。若心下痞滿,壅滯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黃連消痞丸等方[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7.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