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法
概述: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指以治疗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病证采用的具体治疗方法与手段。如药物、针灸、导引、气功、推拿、外敷、手术、心理治疗等各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在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精神而确立的治病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泻、活血祛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正治、反治等。
-
功能性不射精
本病中一部分患者伴有勃起长久不痿的情况,故古人论及的“强中”、“阳强”症中,可能包括本病,治疗以清火育阴为法。基本痊愈:每次房事均能正常射精。分型治疗(1)肾阳亏虚治法:温肾壮阳,通关利窍。腰膝酸加杜仲、牛膝。心烦易怒加山栀;肾虚肝郁加柴胡、郁金、香附、王不留行、仙灵脾、肉苁蓉。路路通善于通络利窍。
-
白内障
此外,金针拨障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眼科手术,现在应用得也非常广泛。加减:中气不足加茯苓、山药、白术;枸杞子既有滋补肝肾,又有明目作用,故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其他应用频率较高及报道文献较多的药物为补益药和明目药,这与目前对本病的病机及治法的认识是一致的。截囊术及囊膜剪除术:适用于后发性白内障。
-
阴茎异常勃起
治法以滋阴与泻火为主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于80年代初。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恣情纵欲,过伤阴精,或过服壮阳之品,灼伤阴津,阴虚则不制阳,虚火上炎则阴器勃起不痿。夹湿热加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疗效:治疗1例,基本痊愈。苔薄白,根稍黄,脉弦滑,初诊辨证为阳强,精瘀络滞,予滋肾散瘀法。
-
从
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江氏伤科学
概述:《江氏伤科学》又称《伤科方书》、《江氏伤科方书》,清代医家江考卿(又名祥,字国兴,号瑞屏)著。“左乳下一分名中气穴”;再以“十三味加减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配合七厘散、夺命丹、紫金丹进行跌损治疗。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
-
寻常痤疮
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病因病机:古今资料表明,引起痤疮的病因主要与外邪、饮食、血热、湿热之邪为患有关,其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邪袭腠理肺为娇腑,易受外邪侵犯,劳累汗出当风,迫于肌肤,正邪之气相搏,闭阻卫阳之气,卫气郁滞则脂液津血运行不畅,蓄于玄府,发为痤疮。
-
发汗
《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去毒生肌
去毒生肌为治法。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脉数无力等症,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金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
-
中医大事年表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周(公元前1100-221年):人物事件/成就《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1103宋政府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1901郑肖岩《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
伤寒五法
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救里:救里为治法。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医术名·《伤寒五法》:《伤寒五法》为医书名。
-
温疫论
概述:《温疫论》为中医温病著作。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
跟师学习,通过跟随有一定专长及临床特色的指导老师学习,使中医全科医师在全面学习各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预期发展方向,学习和整理带教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熟悉并基本掌握带教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基本技能、技艺并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耳鼻咽喉主要疾病的病因病机;
-
以补为攻
疾病出现邪实证名,但病邪之所以不能除去,系因正气虚衰不能驱邪外出,且病情又属正气不能耐受攻邪治法者,则宜补虚以扶助正气,正气得复则能驱邪外出,这就是以补为攻的治法。如温病胃肠津液亏损,燥热内结而便秘不通,用增液汤增水行舟以除去肠中燥热所结,即属此法。
-
清热法
概述:清热法为治法,又称清法,也可简称为清。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清虚热法:用于治疗温病后期或肝肾阴血亏损所致的长期低热或骨蒸潮热之证。常用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白薇、生地、鳖甲等。
-
升
概述:升:1.气机运动形式之一;参见升降出入:升降出入为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其他如肺失肃降、肾不纳气、气虚下陷、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等,亦与升降失常的病机有密切关系。如升陷汤、补中益气汤等。
-
夹色伤寒
舌质红,少苔,脉细[证见]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恶寒发热,午后发热,咽干口渴,食入即吐,咳嗽,痰中带血。[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方药]1、主方:鬼羽箭岗梅细叶榕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处方:鬼羽箭30克,岗梅根30克,细叶榕树须30克,熊胆草15克,路兜簕15克木患根12克,蛇泡簕15克。
-
六经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
色欲伤
疾病科属:男科疾病概述:色欲伤即房劳。兼见细数、弦、芤为阴虚。阳虚型:证见:腰膝酸软,疾行喘喝,五更溏泻,阳痿,精冷不育,夜尿多,小便清长,少气,自汗。阴阳两虚型:证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阳痿遗精,小便清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唇燥,不欲饮水。
-
和解法
概述:和解法为治法,八法之一,又称和法。《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2.调和肝脾法用于治疗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证。常用方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注意事项: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用和解法,可分别选用解表法、清里法。
-
反治法
概述:反治法为治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凉
概述:凉:1.天气;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指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治疗温热性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如凉血。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癍色紫黑等。
-
中医防治学
包括预防和治疗两部分内容:预防,包括精神调摄、服食适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房室有节、加强锻炼、人工免疫、药物预防、避免外邪、环境卫生和劳动保护等;治疗,包括基本治则、治疗八法、六淫治法、脏腑治法,气血痰食虫治法、六经治法、卫气营血洽法、三焦治法、外治法,针刺法、推拿法、气功疗法等。
-
胎漏 胎动不安
实者,常因血热、血瘀,而致养胎、载胎之气血失调,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本病的治法以安胎为主。(3)补肾安胎饮(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处方:菟丝子、川续断、杜仲、狗脊、益智仁、补骨脂、党参、白术、阿胶、艾叶。治法清热养血,滋肾安胎。或孕前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包块等癥瘕病史。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处方:党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黄精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0克,蒲黄10克,鸡内金10克,山萸肉10克,肉苁蓉10克,鹿衔草10克,甘草10克。(2)右归丸加减组成:熟地、淮山药、茯苓、丹参各15克,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各12克,鹿角胶、龟版胶、附子各10克,肉桂5克,田七粉3克,甘草3克。
-
瘀证
疾病科属内科疾病概述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或久病入络等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如虚证血瘀,宜配伍益气、养血、滋阴或温阳等治法。正虚血瘀证见治法方药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黄芪20克,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牛膝15克。
-
开窍法
概述:开窍法为治法。根据症情不同,临床上有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凉开法:凉开法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或痰火内闭神昏证。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治风法
风邪有内、外之异,治法有疏、熄之别,治风法又分为疏散外风法、平熄内风法2类。常用药如川芎、防风、白芷、白附子、南星、蝉蜕、僵蚕、全蝎、蜈蚣、地龙、川乌、草乌等。阳亢动风者,方如镇肝熄风汤;常用药如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珍珠母、天麻、白芍、阿胶、龟板、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等。
-
透营转气
透营转气为治法。又称透热转气。适用于热性病邪初传入营分的治法。热邪初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或癍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治法宜于清营解毒之中,配以清气分之药,引邪出气分,从外而解。可用清营汤之类。
-
平调寒热
平调寒热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药性平和,具有清热、祛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阴阳寒热不调病证的治法。通常选用寒热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药物组方,治疗往来寒热,或上热下寒、上寒下热,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之类的病证,以期平调康复。如黄连汤、小柴胡汤等。
-
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为治法。又称透营转气。《温热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指在清营解毒方药之中,配以清气分药,以治热性病邪初入营分的证候,使邪转出气分而解的治法。热邪初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或癍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可用清营汤之类。
-
消导法
概述:消导法为治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者。如食滞脾虚者,宜消食健脾,方如枳术丸、健脾丸等。此法多为攻补兼施,常用方如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等。常用药如上类消导药及厚朴、槟榔、大黄、三棱、莪术等。
-
滑胎
本病辩证仍以辨脏腑、气血虚实为主。辨证分型:滑胎·脾肾气虚证:滑胎·脾肾气虚证(habitualabortion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脾肾两虚,冲任不固,胎元失于摄养,以屡孕屡堕,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神疲气短,纳少便溏,夜尿频多,眼眶暗黑或面有暗斑,舌淡苔薄,脉沉弱等为常见症的滑胎证候。
-
生肌定痛
生肌定痛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具有生肌行滞止痛作用的方药,缓解疮口痛疼,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治疗痛势明显之疮疡后期的治法。适用于脓水将尽,疮口未收而疼痛,微有红肿者。代表方剂如生肌定痛散。
-
润燥法
概述:润燥法为治法。指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作用的方药,治疗燥证的治法。清宣外燥法:清宣外燥法用于治疗外燥证。外感凉燥证,宜清宣温润,方如杏苏散;外感温燥证,宜清宣凉润,方如桑杏汤等。滋润内燥法:滋润内燥法用于治疗内脏津亏或感受温邪,化燥伤阴所致的各种内燥证。肺燥阴伤,宜清燥润肺,方如清燥救肺汤;
-
生肌收口
生肌收口为治法。外治法之一。指用具有生长肌肉、加速疮口愈合作用的方药,治疗疮疡后期的治法。药物配伍不同,作用可有不同的侧重。选用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作用的药物,经炮制后研极细末,掺布疮面,可促使疮面加速愈合。常用的生肌收口药有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
从治
从治为治法。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平肝降逆
平肝降逆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具有调肝理气降逆作用的方药,治疗肝气上逆所致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肝阳上逆、上盛下虚所致的病证。症见头痛晕眩,面红目赤,甚则昏仆、口眼 斜而脉弦有力等。代表方如镇肝息风汤。
-
平肝潜阳
平肝潜阳为治法。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指用具有平肝潜阳重镇作用的方药,治疗肝阳上亢证的治法。适用于阴虚阳亢、气火上扰的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常用药物有天麻、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等。代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
-
回乳
是指用具有消食、通经作用的药物,以制止乳汁分泌的治法(采用药物或针灸等方法中断乳汁分泌而言)。又称消乳。见《本草纲目》卷四。回乳的治法: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g水煎频服。针灸可取足临泣、光明二穴,针后加灸10分钟,每日1次,连针3~
-
祛湿法
由于病位、兼邪的不同,治法有别,故又分为芳香化湿法、清热利湿法、利水渗湿法、温化水湿法、祛风胜湿法5类。常用药如茵陈、栀子、黄连、黄柏、苍术、车前子、木通、滑石、瞿麦、海金砂等。常用方如五苓散、猪苓汤、五皮饮、防己黄芪汤等。常用药如羌活、独活、秦艽、五加皮、威灵仙、木瓜、海风藤、防风等。
-
祛痰法
概述:祛痰法为治法。依据生痰的病因,化痰法约分六种: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实热顽痰之癫狂、惊痫者,方如礞石滚痰丸;瘰疬、痰核、瘿瘤,方如消瘰丸。内生风痰者,宜健脾祛湿化痰熄风。如痰饮停聚胁下,咳嗽咯痰时引起胁下疼痛,舌苔滑,脉沉弦,用十枣汤。
-
脾病
《内经》曾载述脾风、脾热、脾疟、脾咳、太阴呕吐、泄泻、脾胀、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阴腰痛、脾疝等多种病证,后世临床文献又有较多的补充。《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
通脉
概述:通脉为治法之一:1.温通阳气,振奋心脉;用治少阴病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表现为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色浮红的戴阳证。用补益气血作用的穴位,使乳汁充盈而下者·通脉:通脉是指妇女产后气血虚弱,无乳或少乳,用补益气血作用的穴位,使乳汁充盈而下者,亦称通脉。参见催乳:催乳又称通乳、下乳。
-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外科著作。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后因兵火,所汇方书多散失,仅存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安神法
概述:安神法(tranquillizationmethod)为治法。又称安神定志。分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如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心烦失眠,则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常用方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常用方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甘麦大枣汤等。常用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等。
-
固涩法
概述:固涩法为治法。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嗽虚喘、久痢久泻、精关不固、小便失禁、崩中漏下、久带清稀等症。止遗尿,常用方如桑螵蛸散、缩泉丸等。常用药如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禹余粮、补骨脂、肉豆蔻等,尚须配伍健脾益气或温阳药。常用方如固冲汤、清热固经汤、升阳举经汤、安冲汤、完带汤、清带汤、易黄汤等。
-
驱虫法
概述:驱虫法为治法。驱蛲虫选用榧子、雷丸、芜荑、使君子、大蒜、苦楝根皮、百部、槟榔等。安蛔止痛法:安蛔止痛法用于治疗脐腹绞痛的蛔厥证。常用方如驱蛔汤、胆蛔汤、化虫丸等。常用药如苦楝皮、川楝子、乌梅、使君子、南瓜子、槟榔、贯众、榧子、雷丸等。注意事项:1.驱虫方药多是攻伐有毒之品,应注意剂量及用法。
-
久惯小产
概述:久惯小产为病名,即习惯性流产,出《妇科易知》。治疗参见气虚滑胎、肾虚滑胎。宜益气安胎,以防滑坠,用举元煎;阴道下血者,加阿胶、艾炭。治法·滑胎:滑胎为治法。《经效产宝》用诃子丸(诃子、槟榔、川芎、吴茱萸)自妊娠七八个月服至分娩前,或用束胎丸(白术、枳壳)自妊娠八个月服至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