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脹·痰熱壅肺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肺脹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èi zhàng ·tán rè yōng fèi zhèng

2 英文參考

lung distension with syndrome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肺脹·痰熱壅肺證(lung distension with syndrome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1])是指痰與熱邪,蘊結於肺,以發熱,不惡寒,氣急脹滿,咳喘煩躁,痰黃黏稠,不易咯出,面紅,目脹睛突,口渴欲飲,溲赤,便幹,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肺脹證候[1]

4 肺脹·痰熱壅肺證症狀

肺脹·痰熱壅肺證患者咳逆喘息氣粗,煩躁胸滿,痰黃或白,粘稠難咯。或身熱惡寒有汗不多,溲黃,便幹,口渴舌紅舌苔黃或黃膩,邊尖紅,脈數或滑數。[2]

5 證候分析

痰溼內阻,鬱而化熱;或外感風熱邪氣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3]

痰濁內蘊化熱,痰熱壅肺,故痰黃、粘白難咯;肺熱內鬱,清肅失司,肺氣上逆,則喘咳氣逆息粗煩躁胸滿,便於,溲黃;復感外邪風熱犯肺,故見發熱惡寒有汗不多等表證口渴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滑數均爲痰熱內鬱之徵。[3]

6 肺脹·痰熱壅肺證的治療

6.1 治法

肺脹·痰熱壅肺證治宜清肺化痰,降逆平喘[3][3]

6.2 方藥治療

肺脹·痰熱壅肺證可用越婢加半夏湯[備註]越婢加半夏湯(《金匱要略方論》):麻黃石膏生薑大棗甘草半夏桑白皮湯[備註]桑白皮湯(《景嶽全書》):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黃芩黃連山梔加減治療。越婢加半夏湯宣肺泄熱,用於飲熱鬱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氣,目如脫狀,身熱,脈浮大;桑白皮湯清肺化痰,用於痰熱壅肺,喘急胸滿,咳吐痰黃,或粘白稠厚者。痰熱內盛,膠粘不易咯吐者加魚腥草、瓜萎皮、海蛤粉、風化硝清熱滑痰利肺;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瀉肺平喘;痰熱傷津口乾舌燥,加花粉知母蘆根生津潤燥;陰傷而痰量已少者,酌減苦寒之味,加沙蔘麥冬養陰[3]

6.3 食療方法

[3]

6.3.1 推薦食材

浙貝母冬瓜杏仁粳米石膏竹葉桔梗陳皮等。

6.3.2 推薦食療

1.羅漢果川貝(《食療養生》):羅漢果1個,敲破,川貝母10g,搗碎。同放入瓷碗中,加水200mL,蓋好,隔水蒸熟。分1~2次服。

2.貝母粥(《鍼灸資生經》):粳米100g煮粥,將熟時加入川貝母粉末5~10g和適量冰糖(或白糖).煮沸即可食用。

3.蘿蔔杏仁豬肺湯(《百病食療》):白蘿蔔500g,杏仁15g,豬肺250g,生薑10g,食鹽大蒜大蔥胡椒粉醬油味精各適量。豬肺洗淨放沸水中燙過,汆去血水,切成塊備用。自蘿蔔洗淨去皮切片生薑切碎,二味同豬肺塊一起在食油熱鍋中煸炒後,加適量清水,置砂鍋中武火燒沸,改用文火煨燉,至熟爛後加入調味品服食。喫豬肺白蘿蔔,飲湯。每日1劑,分3次食完,連續服5~7日。

7 關於肺脹

肺脹(lung-distention[4]、lung distention[4])爲病證名[5]。是指肺葉久脹不斂,以胸中脹悶,咳嗽咯痰氣短而喘,脣舌紫紺爲主要表現的疾病[5][5]脹病之一[5]。《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肺脹者,虛滿喘咳。”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牀表現爲胸部膨滿,脹悶如塞,喘咳上氣,痰多,煩躁心慌等。其病程纏綿,時輕時重,日久則見面色晦暗,脣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甚或喘脫等危重證候。病久可見面脣紫紺身腫,甚或昏迷抽搐以至喘脫等危重證候。根據其症狀表現與咳喘痰飲心悸水腫、喘厥等證有關。[5]

病因以久病肺虛爲主,由於反覆感邪,而使病情進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後期及心。病理性質多由氣虛氣陰兩虛發展爲陽虛,在病程中且可形成痰、飲、瘀等病理產物。標本虛實常相兼夾或互爲影響。最後因邪盛正虛,而致發生氣不攝血,痰蒙神竅,或喘脫等嚴重變端。[5]

治療肺脹當根據感邪時偏於邪實,平時偏於正虛的不同,有側重地分別選用扶正與祛邪的不同治法[5]

臨牀常見痰濁壅肺,痰熱鬱肺,痰蒙神竅,肺腎氣虛陽虛水泛等五個證候。各證常可互相兼夾轉化。臨證既需掌握其辨證常規,又要根據其錯雜表現靈活施治,其中以痰蒙神竅,肺腎氣虛陽虛水泛尤爲危重,如不及時控制則預後不良。[5]

肺脹是臨牀常見的老年性疾病,病理演變複雜多端,還當與咳嗽痰飲支飲溢飲)等互參。注意心悸水腫(喘腫)、喘厥等病證的聯繫。老年、久病體虛的後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惡化,但因正氣衰竭,無力抗邪,正邪交爭之象可不顯著,故凡近期內咳喘突然加劇,痰色變黃,舌質變紅,雖無發熱惡寒表證,亦要考虛有外邪的存在,應注意痰的色、質、量等變化,結合全身情況,綜合判斷[5]

詳見肺脹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1-75.
  3. ^ [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7-41.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9.

治療肺脹·痰熱壅肺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肺脹·痰熱壅肺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肺脹·痰熱壅肺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