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中藥材 食材 植物學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cōng

2 概述

大蔥百合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蔥的莖與葉,上部爲青色蔥葉,下部爲白色蔥白

蔥原產於西伯利亞,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佈廣泛,而以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爲重要產地。大蔥耐寒抗熱,適應性強,四季均可上市。普通大蔥,原產我國,遍及南北各地。葉圓而中空,葉鞘基部抱合成“假莖”,幼嫩時葉和蔥白都能食用。

根據蔥白的長短又分爲兩個類型。大蔥植株高大,蔥白潔白而味甜,在北方栽培較多。

蔥是日常廚房裏的必備之物,北方以大蔥爲主,它不僅可作調味之品,而且能防治疫病,可謂佳蔬良藥

大蔥多用於煎炒烹炸;南方多產小蔥,是一種常用調料,又叫香蔥,一般都是生食或拌涼菜用。

3 大蔥的別名

大蔥又稱蔥、青蔥四季蔥事菜

4 大蔥營養成分

大蔥營養物質是很豐富的。每500克大蔥蛋白質3.6克,脂肪1.1克,糖22.4克,粗纖維1.8克,胡蘿蔔素4.26克,硫胺素0.28毫克,核黃素0.18毫克,尼克酸1.8毫克,維生素C 50毫克,鈣43毫克,磷163毫克,鐵2.1毫克,熱量478千焦。蔥的這些營養都是人體所必需的。[1]

5 大蔥營養價值

蔥的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糖類維生素A原(主要在綠色蔥葉中含有)、食物纖維以及磷、鐵、鎂等礦物質等。

1. 生蔥像洋蔥大蔥一樣,含烯丙基硫醚。而烯丙基硫醚會刺激胃液的分泌,且有助於食慾的增進。同時與維生素B1含量較多的食物一起攝取時,維生素B1所含的澱粉及糖質會變爲熱量,而提高恢復疲勞的作用

2. 蔥葉部分要比蔥白部分含有更多的維生素A、維C及鈣。蔥中含有相當量的維生素C,有舒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作用,有助於防止血壓升高所致的頭暈,使大腦保持靈活和預防老年癡呆作用

3. 經常喫蔥的人,即便脂多體胖,但膽固醇並不增高,而且體質強壯。蔥含有微量元素硒,並可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含量,對預防胃癌及多種癌症有一定作用

4. 蔥含有具有刺激氣味揮發油和辣素,能祛除腥腥羶等油膩厚味菜餚中的異味,產生特殊香氣,並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揮發性辣素還通過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統排出時能輕微刺激刺激相關腺體的分泌,而起到發汗祛痰利尿作用。是治療感冒中藥之一。

5. 蔥還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作用,如果與蘑菇同食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作用

6 適合喫大蔥的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大蔥

1. 腦力勞動者更宜;

2. 患有胃腸道疾病特別是潰瘍病的人不宜多食;另外蔥對汗腺刺激作用較強,有腋臭的人在夏季應慎食;表虛多汗者也應忌食;過多食用蔥還會損傷視力

7 大蔥食療功效

大蔥入藥,歷代有之。中醫認爲,蔥性味辛平、甘溫,入肺、胃經。能治寒熱外感和肝邪氣解表發汗、散風寒,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陰寒腹痛蟲積二便不通痢疾,癰腫等症。食療時治風寒感冒多取蔥白煎服。胸腹作痛,用青蔥[1]

蔥白頭並須與豆豉合煎,可治傷風感冒初起的表症,具有通宣營衛、透散寒邪發汗退熱等功效。用老蔥白、鮮蒲公英蜂蜜各等份,共搗爲泥,貼患處,可治惡瘡療毒。[1]

現代醫學研究認爲,大蔥刺激汗腺,有發汗解表作用,並有促進消化液分泌的健胃功效。此外,還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在冬季呼吸道疾病和夏季腸道疾病流行的時候,喫些蔥有防治作用。平時嚼食一棵蔥,就足以殺死口腔中的病菌。[1]

蔥常作調味品,炒菜作餡時加蔥可去腥氣,增香味[1]

蔥能通陽活血、驅蟲解毒發汗解表

蔥主治風寒感冒輕症、癰腫瘡毒、痢疾脈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

蔥對感冒風寒頭痛陰寒腹痛蟲積內阻、痢疾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表虛多汗者不宜用。狐臭患者忌食用。[1]

8 大蔥的食用建議

1. 每天食用蔥,對身體有益。蔥可生喫,也可涼拌當小菜食用,作爲調料,多用於葷、腥、羶、以及其他有異味的菜餚、湯羹中,對沒有異味的菜餚、湯羹也起增味增香作用

2. 根據主料的不同,可切成蔥段和蔥末摻合使用,均不宜煎、炸過久。

3. 蔥葉因富含維生素A原,不應輕易丟棄不用

4. 蔥中含有的烯丙基硫醚由於是屬於揮發性,因此泡在水裏或煮得過久,都會使其效果喪失。

5. 在加入味增汁熄火之後,再灑上蔥花,即可使香味更可口,且可發揮烯丙基硫醚的效果。

6. 蔥與維生素B1含量較多的食品一起攝取。因爲具有消除臭味的作用,因此像豬肉羊肉等帶有腥味的菜餚務必要使用蔥來調味。

9 大蔥的推薦食用量

每次10~30克

10 參考資料

  1. ^ [1] 高崇新等編著.養生保健湯茶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8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