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鰾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ú biào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魚鰾

2.1 拼音名

Yú Biào

2.2 別名

鱘魚、七粒浮子、中華鱘、鰉魚、鱔、苦臘子、鮪、黃魚

2.3 來源

鱘形目鱘科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中華鱘A. sinensis Gray,以鰾入藥。

2.4 生境分佈

黑龍江、長江流域。

2.5 功能主治

滋補強壯。主治腎虛遺精吐血白帶惡性腫瘤

2.6 用法用量

3~5錢。

2.7 附方

白帶魚鰾2錢,豬蹄1只,供放砂鍋內,加適量水,慢火燉爛喫。

惡性腫瘤魚鰾3錢,(炒)伏龍肝4錢,共研細末,每次2錢,日服3次。

2.8 備註

魚鰾的來源不一,鱘科鱘屬Acipenser及鰉屬Huso的鰾均做魚鰾入藥。

2.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魚鰾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鰾,即諸魚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鰾。可治爲膠,亦名漩膠。諸鰾皆可爲膠,而海漁多以石首鰾作之,名江鰾,謂江魚之鰾也,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記籍多略之。

3.2 拼音名

Yú Biào

3.3 英文名

Air bladder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Air bladder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3.4 別名

鱁鮧、鱁鯷、魚白、鰾、魚膠、白鰾、魚脬、縼膠、魚肚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黃姑魚或鱘科動物中華鱘、鰉魚等的魚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Miichthys miiuy(Basilewsky)Acipenser sinensis GrayHuso dauricus (Georgi)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剖腹,取出魚鰾,剖開,除去血管及粘膜洗淨,壓扁曬乾或洗淨鮮用。溶化後,冷凝成的凍膠,稱爲“魚膠”。

3.6 形態

1.大黃魚,體側扁,一般體長爲40-50cm,大者長達75cm。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吻鈍尖,有4個吻孔。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圓凸。口前位,寬闊而斜,下頜稍突出牙細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擴大;下頜牙2行,內行牙較大。頦部具4個不明顯小孔。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端有一扁棘,鰓孔大,鰓耙(8-9)+(16-18),細張。頭部和體的前部被圓鱗;後部被櫛鱗。側線鱗56-58(8-9/8)。背鰭鰭條部及臀鰭鰭膜上被小圓鱗。體側下部各鱗片均有一金黃色皮腺體背鰭Ⅷ-Ⅸ,Ⅰ-31-34,連續,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臀鰭Ⅱ-8,第2鰭棘較長。胸鰭15-17。尾鰭楔形。鰾大,前端圓形,兩側具側枝31-33對,每一側枝最後分出的前後兩小支等長,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體背面和上側面黃褐色,脣橘紅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腹面金黃色。

2.小黃色,體側扁,一般體長23-26cm,大者可長達50cm。外形與大黃魚近似。主要差別如:鰓耙10+(8-20)。側線鱗50-62(5-6/8),背鰭Ⅸ-Ⅹ,Ⅰ-31-36。臀鰭II-9-10。鰾大,前部圓,兩側具側枝26-32對,每一側枝最後分出的前、後兩小支不等長;後小支短,前小枝細長。耳石梨形,較小。體黃褐色,脣橘色,各鰭灰黃色,腹面金黃色。

1.白鱘,體長梭形,一般體長2米餘,大者可達3m,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吻突出如長匙形,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兩側具柔軟的皮膜。口大,弧形,下位,能伸縮,上下凳均具細尖齒,口前具短鬚1對。眼小,鰓孔大。體裸露光滑,或僅有已退化的小鱗狀痕跡,在尾鰭上葉具8個棱形鱗板。側線後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後,鰭條46-61。臀鰭50-55。尾鰭歪形,上葉長於下葉。體背灰綠色,頭部和尾鰭均爲暗灰色,腹部白色。

2.中華鱘,體延長,可達2m以上,背部略彎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部寬厚,頂端尖,略向上翹。頭部被有光滑骨板。口下位,成一橫裂,上下脣不發達,有細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吻須2對,等長,平行排列。眼小,鰓孔大,鰓耙薄而尖,約22枚。兩側凳部各有1塊骨板。體被骨板5行,縱列,背部正中一行較大,在背鰭前有8-14塊;後有1-2塊,體、腹側面各2行,體側骨板24-37塊;腹側骨板8-15塊。另在臀鰭前後各有1-2塊,尾鰭上葉有棘狀骨板1行。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54-66,位於臀鰭上方。胸鰭發達,着生於腹面,臀鰭32-41。尾鰭歪形,上葉發達。體背、頭部、鰭均爲青灰色,腹面白色。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爲暖溫性迴游魚類。棲息於60m以內近海的中下層。喜集羣,食性廣,主要攝食小型魚類、節肢類等動物。能發聲,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產卵產卵場均在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近岸淺清潔工我。產卵期分春秋二季。懷卵量一般爲20萬-50萬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無色油球1個。秋冬隨水溫下降。魚羣向南迴游越冬

2.爲溫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息於軟泥或泥沙質海底食性廣。能發聲,在生殖期常發出“咯咯”、“沙沙”聲。生殖期在北方海區於4-5月間產卵,懷卵量平均爲7萬-15萬粒,卵浮性,球形,直徑1-1.45mm,有油球1個。秋末冬初,魚羣南下作適溫迴游。

1.爲近海和大江下層魚類,偶亦進入沿江大湖中以食魚類爲主,並食蝦、蟹等動物。7-8齡始達性成熟生殖期約爲3-4月,產卵場可能在長江上游一帶,精巢呈乳白色,極鬆軟。成熟卵巢呈灰黑色,卵徑約爲2.7mm,譽爲珍品。

2.爲近海和大江底層魚類,加遊性或半迴游性。5-6月間喜羣集河口,主食動物性食物。性成熟需10年左右,10-11月溯江產卵,懷卵量約120萬粒,卵膜青灰色,徑約3.6mm,稍具粘性,成熟卵近黑色,甚爲名貴。

資源分佈:1.我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和南海。

2.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

1.我國主要分佈於長江水系,亦見於錢塘江和甬江口及黃海、東海沿岸。

2.我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南海蔘及長江、黃河、錢塘江等流域。

3.8 性狀

乾燥的鰾多壓制成長圓形的薄片,淡黃色,角質狀,略有光澤。黃魚的鰾較小,鱘魚及鰉魚的鰾大,並附有垂帶2條。質堅韌,不易撕裂,裂斷處呈纖維性;入水易膨脹,煮沸則幾乎全溶,濃厚的溶液冷卻後凝成凍膠,粘性很強。氣微腥,味淡。商品統稱爲魚肚鱘魚、鰉魚的鰾稱爲黃脣肚或黃鱘膠。有切成線條的稱爲線魚膠

3.9 藥理作用

純系大白鼠以42%的魚鰾溶液(1.05%/kg)灌胃,可使實驗性幽門結紮性潰瘍模型動物的潰瘍指數降低,但對胃液分泌、胃液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均無顯着影響。

3.10 炮製

1.魚鰾:烘軟、切段,晾乾。

2.蛤粉炒魚膠: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斷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松泡爲度,取出篩去蛤粉即成。(每魚膠10斤,用蛤粉2.5斤)。

3.11 性味

味甘;性平

3.12 歸經

腎;肝經

3.13 功能主治

補肝腎;養 血止血散瘀消腫。主腎虛遺精;腰膝無力;腰痛眩暈耳鳴白帶習慣性流產血虛筋攣;產後風痙破傷風癲癇再生障礙性貧血吐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陰疽;瘻管;慢性潰瘍皸裂痛風痔瘡

3.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研末,3-6g。外用:適量,深化或燒灰塗敷。

3.15 注意

胃呆痰多者禁服

3.16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鰾膠合沙苑蒺藜聚精丸,爲固精要藥。丹方又以一味炒研,砂糖調,日服一錢匕,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燒灰,治產後風搐破傷風痙,取其滋榮經脈,而虛風自息也。

2.《本草新編》:魚鰾膠稠,入腎補精,恐性膩滯,加入人蔘,以氣行於其中,則精更益生,而無膠結之弊也。

3.《本草拾遺》: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4.《海藥本草》:主月蝕瘡陰瘡痔瘡,並燒灰用。

5.《飲膳正要》: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

6.《本草綱目》:鰾,止折傷血出不止;鰾膠,燒存性,治婦人難產,產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

7.《本草新編》:補精益血。

8.《本草求原》:養筋脈,定手戰,固精

3.17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