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膜

中醫耳科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人體部位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mó

2 英文參考

der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membrana dermal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皮膜鼓膜[1]

耳膜(tympanic membrane)爲鼓膜的俗稱[2]。又稱皮膜(《血證論》卷六)。爲彈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3]耳膜耳孔之底,是傳導聲音的重要器官[3]

血證論》卷六:“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爲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聾,有爲大聲所震而聾者,皮膜破也,或聾或不聾者,心腎不交也,宜磁珠丸。”

4 皮膜解剖結構

鼓膜.jpg

4.1 鼓膜的位置與形態

鼓室的外側壁大部分由鼓膜構成,故又名鼓膜[4]。在鼓膜的上方爲骨部,即鼓室上隱窩的外側壁[4]

耳科醫生藉助額鏡可觀察到鼓膜,其外觀灰白色、有光澤。

鼓膜位於外耳道與鼓室之間[4]。距離外耳道口約2.5~3cm。爲橢圓形半透明薄膜,直徑約lcm,與外耳道底形成約45°~50°的傾斜角[4]。其外面朝向前、下、外方向。小兒的鼓膜更爲傾斜,幾乎呈水平位[4]鼓膜的高度約0.9cm,寬約0.8cm,厚約0.1cm。

鼓膜邊緣的大部分附着於顳骨上,中心向內凹陷,稱鼓膜臍(umbo of tympanic membrane),爲錘骨柄末端附着處[4]。在其內面,錘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並略向後傾斜,止於鼓膜的中央,向內牽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狀由鼓膜臍沿錘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後分別形成錘骨前襞和錘骨後襞。兩襞之間,鼓膜上1/4的三角形區,薄而鬆弛,稱爲鬆弛部,活體呈淡紅色[4]

鼓膜下3/4區,堅實緊張,爲緊張部,活體呈灰白色[4]。緊張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區,稱光錐(coneof light)[4]。臨牀上做耳鏡檢查時,常可窺見光錐[4]。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錐改變或消失,嚴重時可使鼓膜穿孔,影響聽力[4]

4.2 鼓膜組織結構

鼓膜雖然薄,但它的組織結構分爲3層[4]。外層爲復層鱗狀上皮,與外耳道的皮膚相續連;中層爲纖維層(放射狀和環狀纖維),鼓膜的鬆弛部無此層;內層爲黏膜,與鼓室黏膜相連續[4]

鼓膜有一定的彈性和張力。

5 皮膜作用

鼓膜具有集音和擴音作用,還可保護中耳,避免細菌直接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鼓膜也保護內耳,使之不受聲波的過分干擾損傷

6 關於耳

耳爲五官之一[5][6][7]。是位於頭部兩側對稱的聽覺器官[7][7]。耳的功能靠精、髓、氣、血的充養,尤賴腎氣的和調[7],所謂“腎開竅於耳[7]。耳的疾患多與腎有關,也和心、脾、肝等髒有關[7][7]。耳通過經脈與臟腑和全身廣泛地聯繫,因此有將耳殼分區分別隸屬於人體各部,並以此作爲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依據。

詳見條。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 ^ [4] 柏樹令,應大君主編.系統解剖學.—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3.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9.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