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命湯

溫陽化氣 祛風通絡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xù mìng tāng

2 英文參考

Small Emergency Decoc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xiaoxuming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小續命湯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七首。

4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小續命湯

4.1 處方

麻黃防己人蔘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1]

麻黃 防己 人蔘 黃芩 桂心 甘草 芍藥 芎藭 杏仁各3克 附子2克 防風45克 生薑15克

麻黃防己人蔘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2]

4.2 製法

上藥爲粗末[2]

上十二味,哎咀。

㕮咀

4.3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方功能祛風通絡,益氣溫陽。治中風口眼斜筋脈拘急半身不遂舌強不能語,或神情悶亂。[2]

主治中風垂危,身體緩急,口眼喎斜,舌強不能言語,神情悶亂者。

4.4 用法用量

上藥爲粗末,先以水煮麻黃去上沫,再入諸藥同煮,分三次服[2]

用水12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煎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2]。不愈,更合三四劑,必佳[2]。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2]。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2]

4.5 附註

外臺祕要》引崔氏方,無防己;引《古今錄驗》方,無杏仁,有白朮;引《古今錄驗》另一方無防己,同時劑量略有出入[2]

4.6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

5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註文)引《胡洽方》之小續命湯

5.1 方名

小續命湯

5.2 別名

續命湯黃芩湯、小續命加薑汁湯

5.3 組成

麻黃2兩,桂心2兩,甘草2兩,生薑5兩,人蔘1兩,芎1兩,白朮1兩,附子1兩,防己1兩,芍藥1兩,黃芩1兩,防風1兩半。

5.4 主治

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遺失便利。腳氣寒中

5.5 用法用量

以水1鬥2升,煮取3升,分3服。

5.6 附註

續命湯(《外臺祕要》卷十四引《深師方》)、黃芩湯(《聖濟總錄》卷七)、小續命加薑汁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6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註文)引《小品方》之小續命湯

6.1 方名

小續命湯

6.2 組成

麻黃1兩,防己1兩,人蔘1兩,黃芩1兩,桂心1兩,甘草1兩,芍藥1兩,芎1兩,杏仁1兩,附子1枚,防風1兩半,生薑5兩。

6.3 功效

扶正祛風

6.4 主治

正氣內虛風邪外襲中風卒起,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牙關緊閉,厥冷;或頑痹不仁風溼腰痛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八風五痹痿厥產後中風風溼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6.5 用法用量

以水1鬥2升,先煮麻黃3沸,去沫,納諸藥,煮取3升,分3服,良;不愈,更合3-4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

6.6 加減

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6.7 臨牀應用

1.歷節風:一婦人自汗盜汗發熱晡熱,體倦少食,月經不調,吐痰甚多,二年矣。遍身作痛,天陰風雨益甚。用小續命湯而痛止,用補中益氣、加味歸脾二湯;三十餘劑而愈。

2.中風:羅氏,男,年甫半百,賊風中經腧,營衛痹塞不行,陡然跌僕成中,舌強不語,神識似明似昧,嗜臥不醒,右手足不用脈象尺部沉細,寸關弦緊而滑,苔白膩。急擬小續命湯加減:淨麻黃四分,熟附片一錢,川桂枝八分,生甘草六分,全當歸三錢,川芎八分,姜半夏三錢,光杏仁三錢,生薑汁沖服)一錢,淡竹瀝沖服)一兩。兩劑後神識稍清,嗜睡漸減,舌強不能語,右手足不用,脈息尺部沉細,寸關弦緊稍和,苔薄膩。再擬維陽氣祛風邪,滌痰濁而通絡道。

6.8 各家論述

1.《千金方衍義》:小續命湯雖本古方,而麻黃桂枝兩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虛,必加人蔘駕馭麻、桂,發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陰,搜逐在裏之邪,不使外內交攻,正氣立斷,續命之名,信乎不虛。其餘川芎黃芩防風防己,不過爲麻黃之使,以祛標熱耳。方治卒中風欲死,病死於暴,故用麻黃必兼杏仁開發肺氣之逆滿,殊不可缺。

2.《醫方考》: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蔘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之以養血。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風淫未疾,故佐以防風溼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陰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故其用藥,亦兼該也。

3.《成方便讀》:方中用麻黃桂枝防風防己大隊入太陽之經祛風逐溼者,以開其表;邪壅於外,則裏氣不宣,裏既不宣,則鬱而爲熱,故以杏仁利之,黃芩清之;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蔘甘草益氣而調中;白芍川芎,護營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補藥之力,又能濟麻黃以行表也;姜、棗爲引者,亦假之以和營衛耳。

6.9 附註

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愈;有風疹家,天陰即變,輒合服之,可以防瘖。

7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小續命湯

7.1 處方

麻黃(去節.一錢) 人蔘去蘆.一錢) 黃芩(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炙.一錢) 川芎(一錢) 杏仁(去皮尖.麩炒.一錢) 防已(一錢) 肉桂(七分) 防風(一錢半)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7.2 功能主治

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戰掉,言語蹇澀。

7.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食遠服。中風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中風有汗惡風,加桂枝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加石膏知母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加葛根中風無汗身涼,倍加附子,加乾薑中風有汗無熱,倍加附子,加桂枝

7.4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8 普濟方》卷三五方小續命湯

8.1 方名

小續命湯

8.2 組成

麻黃半兩(制。可去,加葛),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防風去蘆)3錢,芍藥白朮(一作杏仁)、人蔘川芎附子防己

8.3 主治

中風剛柔二痙,血氣痹弱,不能轉側;小兒驚風,及婦人產後失血,冒昧不知痛處,四肢拘急

8.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取8分清汁,人生薑汁再煎1-2沸,溫服,日3服,夜2服。

8.5 加減

柔痙自汗者,去麻黃;夏間及病有熱者,去附子,減桂1半;冬及初春,去黃芩

8.6 附註

原書芍藥以下諸藥用量原缺。

9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方之小續命湯

9.1 方名

小續命湯

9.2 組成

甘草1兩(炙),桂1兩(去粗皮),麻黃3兩(去根節,煎,掠去沫,焙),芎半兩,當歸半兩(銼,炒),乾薑半兩(炮),黃芩半兩(去黑心),石膏半兩,杏仁40枚(去皮尖雙仁,炒)。

9.3 主治

產後中風,口面喎斜,手足不隨,語澀昏昧。

9.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9.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0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方小續命湯

10.1 方名

小續命湯

10.2 組成

麻黃3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石膏2兩,芎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黃芩3分,當歸半兩。

10.3 主治

腳氣痹攣,風毒所攻,口不能語,咽中如塞,或緩或急,身體不自收持,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0.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1 普濟方》卷九十六引龐安常方之小續命湯

11.1 方名

小續命湯

11.2 組成

麻黃(去根節)1兩(氣實者全用,氣虛者一半,以威靈仙代一半),木香1兩(不見火),縮砂仁1兩,人蔘去蘆)1兩,芎,甘草(炙)1兩,杏仁(去皮尖,炒)1兩,漢防己1兩,桂心(去粗皮)1兩,北防風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川烏(炮)3分,白芍藥1兩,黃芩7錢,獨活1兩。

11.3 主治

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思昏亂,頭目眩重,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屈伸轉側不便,涕唾不收。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半,加生薑5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12 脈因證治》捲上方之小續命湯

12.1 方名

小續命湯

12.2 組成

龍芽草、劉寄奴

12.3 主治

積痢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