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àng gǎn rǎn yào

2 英文參考

anti-infective

3 註解

4 概念

抗感染藥物係指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作用,可以口服、肌注、靜注等全身應用的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和喹諾酮類藥以及其他化學合成藥(異煙肼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哌酸等)。

抗生素係指在高稀釋度下對一些特異微生物細菌真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等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微生物產物(次級代謝物)。此後用化學方法合成的“仿製品”,具有抗腫瘤作用微生物產物,抗生素母核加人不同側鏈(半合成抗生素)等,也均稱爲抗生素

5 微生物活性

在各種病原微生物中,以細菌最爲常見和最重要。臨牀上一般將具有抗菌作用藥物分爲殺菌劑抑菌劑兩類,按應用普通治療劑量後在血清組織中的藥物濃度所具有的殺菌或抑菌性能而區分。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等可稱爲殺菌劑,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氯黴素類等可稱爲抑菌劑。但必須指出,“殺菌”和“抑菌”僅是相對的,對極敏感細菌,應用較大量抑菌劑,則血清組織中的藥物濃度也足以殺菌;而低濃度的殺菌劑對較不敏感細菌也只能起抑制作用。足量藥物及其組織穿透力爲維持殺菌效能的關鍵。

爲測定任一微生物對某一抗感染藥敏感性,通常應用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有時也採用最低殺菌濃度(minima]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均以mg/L表示。測定方法有稀釋法(包括試管法、微量法、平板法等)、擴散法(紙片法、E測定法)等。紙片法比較簡單,應用也最爲廣泛,但影響結果的因素較多,故應力求做到材料和方法標準化

6 耐藥性

病原微生物耐藥性可分爲天然及獲得耐藥性兩種,前者系遺傳特徵,一般不會改變,後者系由病原微生物體內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改變而產生。DNA的變化:①通過染色體DNA的突變;②通過質粒(plasmid)重新組合或獲得耐藥質粒而產生。耐藥質粒廣泛存在於革蘭陽性陰性菌中,經質粒介導的耐藥性自然界中最爲多見,也最重要。

耐藥性發生機制有:①鈍化酶或滅活酶(如β內酰胺酶氨基糖苷類鈍化酶、氯黴素乙酰轉移酶)的形成。臨牀上抗感染藥治療失敗也與此有關;②細菌細胞壁透性改變,使抗生素無法進人細胞內,從而難以作用於靶位;③靶位組成部位的改變,使抗生素不能與靶位結合而發生抗菌效能。此外還可由於代謝拮抗劑的增加或細菌酶系的變化等而產生耐藥性

細菌耐藥性發生與發展是抗菌藥物廣泛應用,特別是無指徵濫用的後果,因此臨牀上應特別注意合理用藥。

7 藥理

根據血藥濃度和時間的關係可制定藥時曲線,曲線下總面積可反映抗感染藥物的吸收狀況及體內利用率。抗感染藥物主要經腎排出,也可經肝代謝腸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藥物半衰期(T1/2)可自藥時曲線計算而得。據研究,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臨牀療效與其血藥濃度超過其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持續時間長短有關,持續時間越長則療效越好;而氨基糖苷類與氟喹諾酮類的臨牀療效則與血藥高峯濃度或藥時曲線下面積與MIC的比值有關,比值大者療效好。肝、腎功能不全,特別是腎功能不全時很多藥物半衰期明顯延長,必須及時調整劑量、延長給藥間期和(或)監測血藥濃度,保證安全用藥。

口服和肌注給藥後,抗感染藥的血藥峯濃度一般於1~4小時內即可到達,靜注或靜滴給藥後即刻到達,重症患者宜採用此給藥途徑藥物吸收後迅速分佈至各組織,胸、腹腔,關節腔和各種體液中,其濃度約爲血藥濃度的50%-100%,以至數倍以上,故除包裹性積液或膿液稠厚外,無局部用藥的必要。

抗感染藥口服後吸收很不一致,氯黴素阿莫西林克林黴素利福平多西環素磺胺藥異煙肼等的吸收比較完全,約可達90%或以上。四環素土黴素因易與鈣、鎂、鋁、鉍、鐵等金屬離子螯合而影響其吸收(一般在70%以下),其活性也可爲鹼性物質所抑制,故不宜與抗酸藥合用。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萬古黴素兩性黴素B等口服後的吸收很少,僅爲0.5%-3%。

抗感染藥進人血液後部分與血漿蛋白相結合,結合率自0-95%以上不等。結合的藥物無活性,也不易透過各種屏障,但結合一般疏鬆而可逆,當血藥濃度下降時即漸釋出遊離藥物

分泌至膽汁中的藥濃度因不同藥物而異,以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利福平等的濃度較高。除氯黴素磺胺藥異煙肼甲硝唑氟康唑阿昔洛韋等外,抗感染藥物很少透過正常血腦屏障進人腦脊液中,但腦膜炎症時則採用一些第三代頭孢菌素乙胺丁醇氨苄西林青黴素G等,在腦脊液中的濃度可達有效水平。排人痰及支氣管分泌液中的藥物濃度大多低於同時期血藥濃度,以紅黴素氯黴素、喹諾酮類、利福平甲氧苄啶等的濃度較高。

大多數抗感染藥的主要排泄途徑是腎臟,因此尿藥濃度大多較高。紅黴素複方磺胺甲嗯唑、喹諾酮類等應用後有一定量進人前列腺中;林可黴素類、磷黴素複方磺胺甲嗯唑在骨組織中有較高的濃度或可達治療水平。

8 合理使用

1.應熟悉選用藥物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藥動學、適應證和不良反應

2.要及早確立病原學的診斷。確立正確的病原爲合理選用抗感染藥的先決條件。有些病原採用常規方法不易分離者亦應儘量選用其他輔助診斷技術,包括各種免疫學試驗。分離鑑定病原菌後應儘可能作細菌藥物敏感度(藥敏)測定,必要時並進行聯合藥敏試驗,供選用藥物參考,這在處理嚴重全身性感染時尤爲重要。

3.應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狀態而合理用藥。新生兒體內酶系發育不全、血漿蛋白結合藥物能力較弱、腎小球濾過率較低,老年人血漿蛋白大多減少、腎功能也減退,應用常規劑量後血藥濃度和半衰期常有增高和延長,故用量以偏小爲宜,有條件時宜定期監測血藥峯、谷濃度。

4.預防或局部應用抗感染藥要嚴加控制或儘量避免,應當用於少數有明確指徵者;如用於預防昏迷休克患者併發感染,或清潔手術預防術後感染則往往徒勞無益。

應儘量避免皮膚、粘膜等局部應用抗感染藥,因易引起過敏反應,也易導致耐藥菌產生。故除主要供局部應用的藥物新黴素桿菌肽莫匹羅星磺胺米隆等外,其他主要用於治療全身感染藥物,特別是青黴素類的局部應用要儘量避免。

5.聯合應用抗感染藥需有明確的指徵。臨牀多數感染用一種抗感染藥即可控制,聯合用藥徒然增加不良反應和治療費用。

6.應選用適宜的給藥方案、劑量和療程。靜脈給藥不宜用於輕、中度感染。宜按藥動學參數制訂給藥方案。劑量過大或過小均不相宜,過小起不了治療作用,反可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劑量過大的突出例子是青黴素類,不僅浪費嚴重,且易誘發中樞神經毒性反應電解質平衡失調等不良反應

抗感染藥通常應持續應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72~96小時,但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骨髓炎化膿性腦膜炎傷寒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等不在此例。如用藥後效果不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時內應考慮改藥或調整劑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