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病(隱球菌病)

兒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 bù zhēn jun1 bìng (yǐn qiú jun1 bìng )

2 疾病分類

兒科

3 疾病概述

根據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爲致病性真菌和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觸後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3.1 治療原則

1.應首先在感染部位採取標本進行塗片檢查及培養,找到病原真菌時方可確診。自無菌部位採取的標本培養陽性者爲疑似病例。2.根據感染部位、病原菌種類選擇用藥。3.療程需較長,一般爲6~12周或更長。4.嚴重感染的治療應聯合應用具有協同作用抗真菌藥物,並應靜脈給藥,以增強療效並延緩耐藥菌株的產生。5.在應用抗真菌藥物的同時,應積極治療可能存在的基礎疾病,增強機體免疫功能。6.有指徵時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4 疾病描述

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真菌不僅侵犯皮膚、黏膜而且侵犯深入部組織內臟所致的疾病。真菌廣泛分佈自然界,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體而致病。致病真菌分爲兩大類:①原發病原菌:如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芽生菌等。②條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黴菌、毛黴菌等。深部真菌病常爲繼發感染,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惡性腫瘤、大面積燒傷、嚴重營養不良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基礎上發病。或長期應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使機體內菌羣失調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 隱球菌病是一種侵襲性真菌疾病,由單相莢膜酵母菌引起。新型隱菌是人類主要的致病菌,主要侵襲中樞神經系統,亦可播散至肺部、皮膚、黏膜、骨骼關節和其他內臟,呈急性或慢性病程,各年齡均可發病。

5 症狀體徵

1、隱球菌腦膜炎真菌腦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起病緩慢,不同程度發熱、陣發性頭痛並逐漸加重、噁心嘔吐、暈眩。數週或數月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及顱神經受累的表現,常伴有眼底滲出和視網膜滲出性改變。有時出現精神症狀:抑鬱、淡漠、易激動。晚期可出現偏癱共濟失調抽搐昏迷等。臨牀表現頗似結核性膜,但有間歇性自然緩解,如隱球菌肉芽腫侷限於耨某一部位,臨牀表現與腦膿腫或腦腫瘤相似

2、肺隱球菌病常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共存,亦可單獨發生。起病緩慢,常無明顯症狀而被忽略。如出現症狀、則與肺結核不易區分,如低熱、乏力、輕咳、盜汗體重減輕等,多趨自愈。少數患兒呈急性肺炎的表現,如病竈延及胸膜,可有胸同和胸膜滲出。X線片可顯示單側或雙側塊狀病變,亦能合乎爲廣泛性浸潤支氣管周圍浸潤或粟粒狀病變,但不侵犯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肺部感染一般預後良好。

3、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皮膚黏膜隱球菌病很少單獨發生,常爲全身性隱球菌病的局部表現。可能由腦膜、肺部或其他病竈播散所致。皮膚隱球菌病主要表現爲痤瘡樣皮疹、丘疹、硬結、肉芽腫等。中央可見壞,形成潰瘍瘻管等,粘膜損害見於口腔鼻咽部、表現爲結節潰瘍和肉芽腫樣,表現覆蓋粘性滲出性薄膜。

6 疾病病因

新型隱球菌酵母菌,在腦脊液、痰液和表早組織中呈圓形或板圓形,直徑約5—20μm,四周包括肥厚的膠質樣夾膜。該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不生成假菌絲,芽生孢子成熟後脫落成獨立個體。新型隱菌廣泛分佈自然界,存在土壤、幹鴿糞、水果、蔬菜、正常人皮膚和糞便中。在乾燥鴿糞中可以生存達數年之久,是人的主要傳染源。一般認爲該菌可經呼吸道或皮膚黏膜破損處侵入人體,血行播散至腦、骨骼皮膚。有80%病例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能隱球菌鼻腔沿嗅神經淋巴管傳至腦膜所致。正常人血清中存在可溶性抗隱球菌因子,而腦脊液中缺乏,故利於隱球菌生長繁殖。

本病常繼發於白血病淋巴瘤組織細胞增生症X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和接受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部分原發患者可無明顯誘因,近年,隨艾滋病發病率的迅速增高,本病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

7 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變化有兩種:早期爲瀰漫性浸潤滲出性改變,晚期爲肉芽腫形成,在早期病竈組織中有大量的新型隱球菌集聚,因菌體周圍包繞膠樣莢膜,使菌與組織沒有直接接觸,故組織炎症反應不明顯。肉芽腫的形成常在感染數月後,可見巨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生,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偶見壞死竈及小空洞形成。腦組織較其他更易形成小空洞,腦膜增厚,有肉芽腫形成,偶見壞死竈及小空洞形成。腦組織較其他組織更易形成小空洞,腦膜增厚,有肉芽腫形成,以基底節及皮層的灰質受累最嚴重,肺部病變可見少量淋巴細胞浸潤,肉芽腫形成,廣泛纖維化。

8 診斷檢查

1、病原體檢查  ①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簡便、可靠的方法,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取所需檢查的新鮮標本,如腦脊液、痰液、病竈組織或滲液等,置於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蓋玻片,在顯微鏡視野下找隱球菌,可見圓形菌體,外軸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莢膜,內有反光孢子,但無菌絲。反覆多次查找陽性率高,腦脊液離心後取沉澱塗片。②真菌培養:取標本少許置於沙氏培養基中,在室溫或37℃培養3—4天可菌落長出。

2、血清檢查  由於病人血清中可測到的抗體不多,因此檢測抗體陽性率不高,特異性不強,僅作輔導診斷。通常檢測新型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以乳膠凝集試驗靈感而特異,且有估計預後和療效的作用

9 治療方案

(一) 一般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並,去除病因

2、嚴格掌握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用藥指徵,儘可能少用或不用這些藥物

3、加強護理和支持療法,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

(二) 抗真菌治療

1、制黴菌素

(1)局部用藥:可製成油劑、霜劑、粉劑溶液等,濃度爲含制黴菌素10萬U/g或/ml基質,依患者具體情況援用一種劑量一型局部塗擦,每日2—4次。

(2)口服:腸道念珠菌病可給予制黴菌素口服,新生兒每日20—40萬U,2歲以下每日40—80萬U,2歲以上每日100—200萬U,分3—4次飯前服用,療程7—10日。口服不易吸收,全部由糞便排出。不良反應噁心嘔吐、輕瀉。

(3)霧化吸入:適用於呼吸系統念珠菌病制黴菌素5萬U溶於2ml0.9%氯化鈉溶液霧化吸入

2、二性黴素B爲多烯類抗生素,與真菌胞膜上的固醇類結合,改變膜的通透性,使菌體破壞,起殺菌作用。是目前治療隱球菌病組織胞漿菌病和全身念珠菌病的首選藥物,對麴黴素菌病效果較差。

(1)靜脈滴注:開始義用小量,每日0.1mg/kg,如無不良反應,漸增至每日1—1.5mg/kg,療程1—3個月。靜注時用5%葡萄糖液稀釋,濃度不超過0.05—0.1mg/ml,緩慢靜脈滴注,每劑不少於6小時滴完。濃度過高易引起靜脈炎,滴速過快可發生抽搐心律時常、血壓驟降,甚至心跳停搏。

(2)椎管內注射或腦室內注射:限於治療隱球菌性膜的病情嚴重或靜脈滴注失敗的病例。兒童鞘內注射,首次0.1mg用蒸餾水不用0.9%氯化鈉溶液)稀釋,濃度不超過0.25mg/ml(偏稀爲宜)或將藥物與腰穿時引流出的腦脊液3—5md混合後一併緩慢注入。以0.5mg爲止不低超過0.7mg。療程一般約30次,如有副作用可減量或暫停用藥,腦脊液藥物過多可引起蛛網膜炎腦脊液細胞增多,暫時性神經根炎、感覺消失、尿瀦留、甚至癱瘓抽搐,如及早停吆五,大多能緩解。

(3)二性黴素的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寒戰頭痛頭暈貧血血小板減少,血栓性靜脈炎等,對炎、腎、造血系統有一定毒性。爲減輕副作用,可於治療前半小時及治療後3小時給阿司匹林,嚴重者可用靜脈滴注氫化可地松地塞米松。用藥期間,應每隔3—7天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血清肌酐>2.5mg/dl時用藥應減量,尿素氮>40mg/d應停藥,停藥2—5周恢復正常,再從小劑量開始給藥,注射部位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最初輸液部位宜先從四肢遠端小靜脈開始。

3、5—氟胞嘧啶是一種口服系統性抗真菌化學藥物,對隱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糧食抑制作用。可與二性黴素B合用,治療全身性隱球菌病劑量爲每日50—150mg/kg,分4次口服,療程4—6周。嬰兒劑量酌減。口服吸收良好,血清濃度高,腦脊液濃度可達血清的64—88%,容易產生耐藥性副作用噁心嘔吐、皮疹、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減少,肝腎損害,與二性黴素B合用時可減少耐藥性,藥量可稍減,毒性反應可減輕,可縮短療程。

4、克黴唑爲廣譜抗真菌藥,1—5%軟膏皮膚外用,口服易吸收劑量每日20—60mg/kg,分3次口服。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可與二性黴菌B聯合使用。副作用有胃腸症狀興奮失眠蕁麻疹白細胞減少、ALT升高等。

5、酮康唑合成的口服咪唑類抗真菌藥,系咪唑類衍生物。通過抑制麥角甾醇的合成,改變真菌細胞的通透性,導致真菌死亡。抗菌譜廣,口服體內吸收良好,毒性反應低,對念珠菌病、曲黴菌病、組織胞漿菌病等療效均顯著。開始劑量體重30公斤以下者每日口服100mg,30公斤以上每日口服200—400mg,1—4歲者每日口服50mg,5—12歲,每日口服100mg,如小兒每日達400mg高劑量時,可有噁心嘔吐、一過性的低膽固醇症狀和肝功能異常。

6、氟康唑(Fluconazol)雙三唑類抗真菌藥作用機理和抗菌譜與酮康唑相似,體內抗真菌性比酮康唑強,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對念珠菌、隱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治療濃度>3歲每日3—6mg/kg,一次口服或靜滴,副作用有胃腸反應,皮疹、偶致肝功能異常。

深部真菌病(隱球菌病)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