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ǔ dān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牡丹散

2.1 處方

乾漆(炒)、蘇木鬼箭、蓬莪,各一分;甘草(半鹽湯炙.半生)、當歸、桂心、牡丹皮芍藥陳皮(去白)、紅花延胡索(炒)、沒藥(別研令細)、烏藥,各一兩。

2.2 炮製

上爲末。

2.3 功能主治

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利臍腹脹痛寒熱如瘧

又治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2.4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候。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仁齋直指》卷二十三:牡丹散

3.1 別名

牡丹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牡丹皮散(《外科發揮》卷四)。

3.2 處方

人蔘 牡丹皮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木香 當歸 川芎 辣桂 桃仁(浸,去皮,炒)各22克 白芷 薏苡仁 甘草(炙)各15克

3.3 製法

上藥研末。

3.4 功能主治

益氣活血,散寒排膿。治腸癰冷證,膿潰正虛,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3.5 用法用量

每服9克,井水煎,空腹時服。

3.6 摘錄

仁齋直指》卷二十三

4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4.1 方名

牡丹散

4.2 組成

牡丹皮半兩,芍藥半兩,檳榔(銼)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白朮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芎半兩,莎草根(炒去毛)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麥糵(炒)半兩,人蔘1兩。

4.3 主治

室女月水來不利,腰腹痛

4.4 用法用量

每服3鐵匕,水、酒共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未愈再服。

4.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5 《聖惠》卷七十二

5.1 方名

牡丹散

5.2 組成

牡丹半兩,土瓜根半兩,牛膝(去苗)半兩,虎杖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赤芍藥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川大黃(細銼,醋拌炒幹)半兩,檳榔半兩,荷葉半兩,紅藍花半兩,延胡索半兩,蒲黃半兩,虻蟲(炒微黃,去翅足)半兩,水蛭(微炒)半兩。

5.3 主治

婦人月水不調,及產後惡露不下,狂語悶亂,口乾寒熱往來,腹中疼痛

5.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當歸酒調下,不拘時候。

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6 《聖惠》卷七十一

6.1 方名

牡丹散

6.2 組成

牡丹2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延胡索1兩,沒藥半兩,麒鱗竭半兩,芎半兩。

6.3 主治

婦人血氣攻膀胱,連小腹疼痛

6.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7 《聖惠》卷八十

7.1 方名

牡丹散

7.2 別名

牡丹皮散牡丹飲

7.3 組成

牡丹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芒消1兩,冬瓜子1合,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7.4 主治

產後血暈腹滿欲狼狽。

7.5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7.6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7.7 附註

牡丹皮散(《產育寶慶集》捲上)、牡丹飲子(《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卷三)。

8 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見《濟生》卷四。

8.1 方名

牡丹散

8.2 別名

防風散

8.3 組成

牡丹皮2兩,防風2兩。

8.4 主治

(疒頹)疝,卵偏大,氣脹不能動。

8.5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8.6 製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

8.7 附註

防風散(《普濟方》卷二四七)。

9 《聖惠》卷六十七

9.1 方名

牡丹散

9.2 組成

牡丹1兩半,菴(艹閭)子1兩半,桂心1兩,當歸1兩(銼,微炒),鬼箭羽1兩,益州麻布1尺(燒灰),敗蒲1兩(燒灰),赤芍藥1兩,蒲黃半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

9.3 主治

打損瘀血在髒,攻心煩悶。

9.4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酒1大盞,煎至5分,入川芒消1分,攪令勻,空心溫服,如人行2-3裏再服,可3服。當利出瘀積,宿血出盡水愈。

9.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0 張文仲引《小品方》(見《外臺》卷二十六)

10.1 方名

牡丹散

10.2 別名

防風散

10.3 組成

牡丹、桂心、防風鐵精、豉(熬)各等分

10.4 主治

(疒頹)偏大氣脹。

10.5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調下;小兒1刀圭,20日愈。嬰兒每服大豆許,以乳汁和服。

10.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0.7 用藥禁忌

胡荽

10.8 附註

防風散(《 聖惠》卷四十四)。

11 《聖惠》卷六十一

11.1 方名

牡丹散

11.2 組成

牡丹2分,川大黃2兩(銼,微炒),木香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分,川消1兩,赤芍藥3分,敗醬3分,甜瓜子3分。

11.3 主治

腸癰未成膿,腹中痛不可忍。

11.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以利下膿血爲度。

11.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1.6 附註

本方組成、用法原缺,據《普濟方》補。

12 《聖惠》卷八十一

12.1 方名

牡丹散

12.2 組成

牡丹半兩,玄蔘半兩,黃芩半兩,芎半兩,射干半兩,赤芍藥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瞿麥半兩,海藻半兩(洗去鹹味),水蛭1分(炒令微黃),虻蟲1分(炒令微黃,去翅足頭),蠐螬20個(微炒),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12.3 主治

新產兒枕上下刺痛壯熱口乾,煩渴頭痛,汗出,或大小便不利,未得便下者。

1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薄荷3-7葉,煎至6分,去滓溫服,每日3-4次。

12.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13 普濟方》卷三四八

13.1 方名

牡丹散

13.2 組成

牡丹皮1兩半,紅芍藥1兩半,白芷5分,乾薑炮製)1兩,當歸(去苗)2兩,苦杖2兩,紅花2兩,延胡索2兩,官桂2兩,沒藥2兩,橘皮(去白)2兩,川芎2兩2分。

13.3 主治

產後血暈氣逆胸膈不利並月水不調,凝滯撮痛,或因產後經脈不和,惡物不盡。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酒水共1盞,生薑2片,同煎至7分,食前稍熱服。治產後惡物不盡,1月內日進2服,2月內日進1服。

1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4 《聖惠》卷七十七

14.1 方名

牡丹散

14.2 組成

牡丹1兩,赤芍藥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荷葉1兩,當歸1兩(銼,微炒),蒲黃1兩,薑黃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

14.3 主治

死胎下後,有敗血衝心悶絕,上氣不停。

14.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1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5 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15.1 方名

牡丹散

15.2 組成

牡丹去心)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切,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漏蘆去蘆頭)半兩,白芷半兩,五靈脂(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微炒)半兩,芎半兩,紅藍花半兩,乾漆(炒煙透)半兩。

15.3 主治

後血氣血塊,惡露不盡,攻築刺痛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生薑、溫酒調下。

15.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16 婦人良方》卷七引《衛生方》

16.1 方名

牡丹散

16.2 組成

牡丹皮1兩,桂心1兩,當歸1兩,延胡索1兩,莪術2兩,牛膝2兩,赤芍藥2兩,荊三棱1兩半。

16.3 主治

婦人久虛羸瘦,血塊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1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酒半盞,煎7分,溫服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6.6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足厥陰藥也。桂心、丹皮赤芍牛膝,以行其血;三棱莪術、歸尾、延胡,以行其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氣血周流,則結者散矣。

16.7 附註

本方方名,《醫統》引作“牡丹皮散”。

17 《局方》卷九(續添諸局經驗祕方

17.1 方名

牡丹散

17.2 組成

乾漆(炒)1分,蘇木1分,鬼箭1分,蓬莪術(炮)1分,甘草(半鹽湯炙、半生)1兩,當歸1兩,桂心1兩,牡丹皮1兩,芍藥1兩,陳皮(去白)1兩,紅花1兩,延胡索(炒)1兩,沒藥(別研令細)1兩,烏藥1兩。

17.3 主治

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利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17.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不拘時候。

1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8 《聖惠》卷六十八

18.1 方名

牡丹散

18.2 組成

牡丹半兩,鹽半兩,白蘞半兩。

18.3 主治

箭頭不出。

18.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18.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19 聖濟總錄》卷一四○

19.1 方名

牡丹散

19.2 組成

牡丹去心)1兩,白蘞1兩,桑根白皮(銼)2兩,藿香葉1分,丁香1分,麝香(研)1分。

19.3 主治

金瘡箭頭在骨,遠年不出。

19.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每日3次。淺者10日,深者20日,箭頭自出。

19.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0 《聖惠》卷七十九

20.1 方名

牡丹散

20.2 組成

牡丹3分,木香半兩,肉桂半兩(去皺皮),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延胡索3分,蓬莪術半兩,虎杖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乾地黃1兩,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去裙瀾),芎半兩,琥珀3分。

20.3 主治

產後經絡不調,臍腹疼痛

2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每於食前稍熱服

20.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1 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21.1 方名

牡丹散

21.2 組成

牡丹皮萆薢白朮、桂(去粗皮)各等分

21.3 主治

腎虛腰痛

21.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溫酒調下。

21.5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2 《直指》卷二十三

22.1 方名

牡丹散

22.2 別名

牡丹皮散

22.3 組成

人蔘3分,牡丹皮3分,白茯苓3分,天麻3分,黃耆3分,木香3分,當歸3分,川芎3分,辣桂3分,白芷2分,薏苡仁2分,甘草(炙)2分,桃仁(浸去皮,炒)3分。

22.4 主治

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22.5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井水煎,食前服。

22.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2.7 附註

牡丹皮散(《外科發揮》卷四)。本方改爲湯劑,名“牡丹湯”(見《校注婦人良方》)。

23 《雞峯》卷十五引《靈苑方

23.1 方名

牡丹散

23.2 別名

牡丹湯大效牡丹皮散牡丹皮散、大效牡丹散

23.3 組成

牡丹皮1兩,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芎1兩,延胡索半兩,木香3分,白朮3分,甘草3分(炙),芍藥3分,京三棱半兩(煨,銼),乾薑(炮)半兩,訶黎勒皮3分,半夏(湯洗去滑7遍,薑汁炒)半兩,羌活去蘆頭)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當歸(切,焙)1兩半。

23.4 功效

血海,退血風,消寒痰、實脾胃,理血氣。

23.5 主治

婦人血風攻注,頭目不利,不思飲食,手足煩熱肢節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腸不調,陰陽相干,心下忪悸,或時旋運。

23.6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23.7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23.8 附註

牡丹湯(《聖濟總錄》卷一五○)、大效牡丹皮散(《元戎》)、牡丹皮散(《普濟方》卷二二九)、大效牡丹散(《準繩·女科》卷五)。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