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癮疹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經行風疹,又叫經行癮疹。本病特點爲每月行經前或行經期間或月經將淨時,證見皮膚瘙癢,搔之起疹如粟或起團起塊,周身皮膚可出現紅色或蒼白色疹塊、風團,發無定處,時隱時現,瘙癢異常,消退後不留痕跡,每月隨月經週期反覆發作,病情遷延數月以上。西醫稱爲“月經疹”。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採用中藥週期治療經行風疹患者,頗有療效。

2 病案

[1]患者某,女,26歲,職員。2008年6月於本院皮膚科初診。主訴:反覆經前全身皮疹瘙癢2年餘。病史:平素體健,2006年起因農曆6月中旬月經期,戶外植樹汗出後即吹空調,此後每逢經前全身起皮疹,色紅隆起,初以下肢爲甚,3個月後遍及全身,甚頭面、耳朵見皮疹腫脹瘙癢。用手搔之,很快融合成片,奇癢甚。月經乾淨後數日皮疹自行緩解,緩解後有皮膚乾燥不適感,四肢爲甚,伴經後頭痛失眠不適。曾服多種抗組胺藥未見效果,皮疹反覆發作。初診皮膚科予外用藥物,治療無效。2010年5月14日轉至本院婦科治療,時值經前,全身皮疹腫脹,納眠正常,大便祕結,數日l行,查體:舌紅苔厚膩,脈浮滑微。中醫診斷爲經行風疹辨證陽明積熱於內,風熱外侵皮毛

2.1 辨證

患者汗出後腠理不固,立即吹風,風邪腠理而入,風爲陽邪,其性開瀉,具有生髮、向上向外的特點,所以風邪常傷及人肌表,而出現皮疹等。《素問·風論》雲:“風者,善行而數變”。善行,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性。數變,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發無定處,此起彼伏之特點,故本病風疹塊及皮膚瘙癢此起彼伏。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併侵犯人體,農曆6月爲長夏之季,風邪常與溼邪侵襲脾胃,往往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便祕等脾胃受損的症狀,故患者常見大便祕結,數日方行。辨爲風邪挾溼後,風邪還要分清內風還是外風內風多見面色不華,肌膚枯燥。可見疹色淡白;外風患者,多見遇風即作,瘙癢尤甚,疹色發紅而高起,治療宜養血祛風爲主。本病全身起皮疹,色紅隆起,可見爲外風爲患。故本病爲衛外不固,風邪溼邪乘虛侵襲所致,致使營衛失調。

2.2 治療

患者2010年5月14日本科首診時給予疏風養血,清熱除溼之消風散加減,日l劑,服藥5d。5月19日月經來潮,患者未複診,至5月27日月經乾淨後患者複診,訴5月份經期風疹團塊範圍減少,瘙癢減輕,故再次求診,給予養血熄風薯蕷丸加減治療,日l劑。1周後,改予消風散加減,日1劑,服藥12d。6月16日患者月經來潮,經期7d每日菊花烏梅甘草泡水飲用。患者6月經期皮疹再無發作,且大便正常。7月14日複診皮疹亦無發作。

清代《瘍醫大全·斑疹門主論》雲:胃與大腸之“熱……怫鬱皮毛腠理之間,輕則爲疹”。筆者經前期運用《醫宗金鑑消風散治療,效果滿意。此方見於《醫宗金鑑》中:“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苦蔘蒼朮(炒)、蟬蛻胡麻仁牛蒡子(炒、研)、知母(生)、石膏(煅)各一錢,甘草(生)、木通各五分”。此方治風溼侵淫血脈而致的瘡疥瘙癢,或風疹溼疹。癢自風來,此癢必先疏風,故方用荊芥防風疏風止癢,透邪外達,爲君藥。’蟬蛻牛蒡子疏風熱爲臣藥風溼相搏而致水液流溢,則用蒼朮祛風除溼苦蔘清熱燥溼木通利溼熱,亦爲臣藥風邪易於化熱,故用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風熱風溼侵淫血脈,易傷陰血,苦寒滲利之品也易傷陰血,故用當歸生地黃以養血活血,滋陰潤燥,既補已傷之陰血,亦可制約諸藥之溫燥胡麻仁養血疏風止癢,《馮氏錦囊一藥性》雲其:“專治三十六種風,內有紫點,風瘙癢徹骨者”,皆爲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爲使藥。合而用之,共奏疏風養血,清熱除溼之功。本方集疏風、養血、清熱、祛溼於一方,而特以祛風見長,既可疏散風邪使之外出,又可滲利溼熱自下而去,上疏下滲,內清外解,並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用,使邪氣得去,血脈和暢,瘙癢自止。故經前筆者予消風散加減以疏風養血,清熱除溼。

月經期,給予菊花烏梅甘草各l09泡水飲用。患者皮疹色紅,大便祕結,符合劉完素的火熱論六氣皆能化火說。經期皮疹色紅,並伴有化熱的表現,故祛風清熱仍爲首要。而柔肝熄風祛風的主要途徑。烏梅丸張仲景厥陰病主方,該方從肝治肺,獨具斂肝熄風之功效。方中重用烏梅烏梅酸屬木味,其先入肝;酸性收斂而主陰主靜,風性疏散而屬陽主動,故“酸以制肝”,旨在斂肝而熄風。酸性藥物可助肝之疏泄,《素問·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故予烏梅,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瀉之”。患者大便祕結,且正直經期血液外溢,故治肝時須注意固護脾氣,使經期不至津液愈虧,肝火愈旺,大便津虧,故給予生甘草。《素問·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即甘味之品除補脾之外,尚可緩肝之急,也體現了肝之體用兼備之意。烏梅甘草還有酸甘化陰之用,起到補養肝陰之效。菊花亦爲平肝熄風清熱之藥。

皮膚陰血濡養,大便亦賴津液濡養,經後血海空虛,清竅失養患者可見經後頭痛。血不濡外,故患者經後皮疹消退後以全身皮膚緊繃、乾燥感爲主要不適,大便仍然祕結肝風旁走四肢,故皮膚不適感四肢爲甚。故經後主要予以養血熄風治療。《金匱要略·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篇中見薯蕷丸,原文有:“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若一味祛風,重傷陽氣,反使風邪不得外解,內不能疏泄,外不能透達,鬱於肌膚。經後血海空虛,故更需注意固護正氣張仲景薯蕷丸健脾爲主,因爲脾胃爲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方中薯蕷山藥)專理脾胃,四君,乾薑豆黃卷,大棗神曲益氣調中,四物,麥冬阿膠補血柴胡桂枝防風祛邪散風;杏仁桔梗白蘞理氣開鬱,諸藥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具有養血祛風止癢之功效。並加予養肝之品,補肝血之味枸杞,再加人平肝之品天麻,效更佳。

3 參考資料

  1. ^ [1] 李凌."經行風疹的中藥週期性治療".中華中醫藥雜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