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狗又名黃耳,古代稱地羊,列六畜之一。狗肉味道醇厚,芳香四溢,有的地方也叫香肉,與羊肉同爲冬令進補的佳品。
狗肉的形態特徵,因年齡和飼養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通常狗肉的肌肉堅實,肌纖維細嫩,其間雜有少量脂肪。但是狗肉肌束較粗,切面呈顆粒狀,有腥味;肉色暗紅,脂肪爲白色或灰白色、柔軟滑潤,其熔點一般爲23~27℃。
就其營養成分,肥的狗肉可與中等肥度的羊肉相比擬,而且脂肪的熔點較之羊脂肪要低得多,基本上與豬脂肪相接近。因此,狗肉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3 狗肉的營養價值
1. 狗肉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蛋白質質量極佳,尤以球蛋白比例大,對增強機體抗病力和細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顯作用;
2. 食用狗肉可增強人的體魄,提高消化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性功能。狗肉還可用於老年人的虛弱症,如尿溺不盡、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等。冬天常喫,可使老年人增強抗寒能力。
4 狗肉適合的人羣
一般人皆可食用;老年人更佳。
1. 適於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小便頻數、浮腫、耳聾、陽痿、脘腹脹滿、腹部冷痛者食用;
2. 凡患咳嗽、感冒、發熱、腹瀉和陰虛火旺等非虛寒性疾病的人均不宜食用;腦血管病、心臟病、高血壓病、中風後遺症患者不宜食用;大病初癒的人也不宜食用。
6 狗肉的食用建議
1. 一般用炒、爆、燒、燉、滷等烹調方法。
2. 狗肉用白酒、薑片反覆揉搓,再用稀釋的白酒泡1-2小時,清水沖洗後入熱油鍋微炸再烹調可有效降低其腥味。
8 《*辭典》:狗肉
8.1 出處
《別錄》
8.2 拼音名
Gǒu Ròu
8.3 來源
爲犬科動物狗的肉。
8.4 原形態
狗(《左傳》),又名:犬(《左傳》),黃耳(崔豹《古今注》),地羊(《本草綱目》),家犬(《醫林纂要》)。
小型家畜,體形大小和毛色,隨品種而異。通常顏面部向前突出成口吻,吻長而尖。口有深裂,齒常外露;舌長而薄,表面平滑。耳短,直立或稍下垂,能自由轉動。四肢矯健,前肢5趾,後肢4趾,具爪,爪不能伸縮。趾行性。雌體有乳頭4~5對,1對在胸部,其餘分列於腹壁兩側。尾大多向上捲曲,有叢毛或只具短毛。狗的視覺、聽覺、嗅覺均極靈敏。
8.5 生境分佈
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8.6 化學成份
狗肉的一般化學組成,與其它獸肉類似,但因情況之不同,變化亦頗大。狗肉(以氮的克數計)含嘌呤類0.027%,肌肽0.109%。新鮮狗肉含肌酸0.266~0.472%。又含固形物25.2%,水分74.8%,鉀0.325%,鈉0.049%,氯0.028%。
8.7 性味
鹹,溫。
①《別錄》:"味鹹酸,溫。"
②《日用本草》:"鹹酸,平。"
③《醫學入門》:"鹹酸,有毒。"
8.8 歸經
入脾、胃、腎經。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腎。"
8.9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溫腎助陽。治脾腎氣虛,胸腹脹滿,鼓脹,浮腫,腰膝軟弱,寒瘧,敗瘡久不收斂。
①《別錄》:"主安五藏,補絕傷。"
③《日華子本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
④《本經逢原》:"治敗瘡稀水不斂。"
8.10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
8.11 注意
熱病後忌服。
③《本草經疏》:"發熱動火,生痰發渴,凡病人陰虛內熱,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天行病後尤爲大忌,治痢亦非所宜。"
8.12 附方
①治脾胃冷弱,腸中積冷,脹滿刺痛:肥狗肉半斤,以米、鹽、豉等煮粥,頻喫一、二頓。(《食醫心鏡》
②治氣水鼓脹浮腫:狗肉一斤,細切,和米煮粥,空腹喫,作羹臛喫亦佳。(《食醫心鏡》)
8.13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脾胃屬土,喜暖惡寒。犬性溫暖。能治脾胃虛寒之疾,脾胃溫和,而腰腎受蔭矣。若素常氣壯多火之人,則宜忌之。"
8.14 摘錄
《*辭典》
9 參考資料
- ^ [1] 崔述生,張浩主編.精編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