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眩暈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gǎn xuàn yūn

2 英文參考

exogenous verti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外感眩暈(exogenous vertigo[1])是指外感六淫邪所致的眩暈,包括風寒眩暈暑溼眩暈燥火眩暈[1]

4 關於眩暈

眩暈(vertigo[1][2])爲病名[3]。是指以頭暈目眩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3]。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4]眩運頭旋眼花[4]。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4]

醫碥·眩暈》:“眩,惑亂也,從目從玄。玄,黑暗也,謂眼見黑暗也,虛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

證治匯補·眩暈章》:“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

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暈動病[4]

4.1 眩暈症狀

病人自覺頭昏眼花、視物旋轉、難以坐立爲主證[4]

氣血虧損,髓海空虛者屬虛證;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者多屬實證(或本虛標實[4]。輕者閉目自止[4]。重者旋轉不定,伴噁心嘔吐、汗出等症[4]。本病症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內耳眩暈(美尼爾氏症、暈動症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症貧血等病中[4]

耳源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血管病、貧血神經衰弱等引起眩暈均屬本證範疇。

4.2 眩暈病因病機

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衰弱,臟腑陰陽失調等所致[4]

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4]

東醫寶鑑·外形篇》:“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溼。”歷代醫家有不同論述[4]。如劉河間主風火[4]。《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爲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爲之旋轉。”朱丹溪主痰[4]。《丹溪心法·頭眩》:“無痰則不作眩。”張景嶽主虛[4]。《景嶽全書·雜證謨》:“無虛不能作眩。”

常與憂鬱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和氣血虛弱有關。

素體陽盛,情志不舒,氣鬱化火,風陽升動致肝陽上亢眩暈

恣食肥厚,脾失健運痰溼中阻,清陽不升亦發眩暈

勞傷過度,腎精虧損,不能上充於腦可發眩暈

病後體虛,氣血虛弱,腦失所養亦能發生眩暈

4.3 眩暈辨證分型

根據病因症狀之不同,可分爲風暈溼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4]

頭暈目眩,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僕。

肝陽上亢:兼見頭痛耳鳴,急躁易怒,口苦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痰溼中阻:兼見頭重如裹,胸悶噁心神疲睏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腎精虧損:兼見遺精耳鳴腰膝痠軟,舌淡,脈沉細。

氣血虛弱:兼見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脈細。

4.4 眩暈的治療

鍼灸治療效果較好,如屬眩暈綜合徵應查明原因,先治療原發病。

眩暈發作時囑患者閉目,保持安靜,如伴嘔吐應防嘔吐物誤入氣管

注意飲食,少食肥膩生痰之品。

4.4.1 刺灸法

鍼灸治療:虛證百會風池腎俞脾俞足三裏等穴爲主[4]耳鳴聽宮心悸內關;少寐加神門[4]實證中脘陰陵泉行間豐隆印堂風池等穴爲主[4]。脅脹加陽陵泉頭重如裹加頭維[4]

4.4.1.1 肝陽上亢

治則 平肝潛陽滋水涵木

處方 風池 肝俞 腎俞 行間 俠溪

方義 肝膽兩經同爲風木所寄,取風池俠溪行間清泄肝膽上亢之陽,肝俞平肝潛陽腎俞滋水涵木,是治本之法。

隨證配穴 耳鳴翳風頭脹痛-太陽

操作 毫針刺,風池肝俞行間俠溪瀉法,腎俞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爲一療程。

4.4.1.2 痰溼中阻

治則 運脾和中,除溼滌痰

處方 頭維 內關 中脘 豐隆 陰陵泉

方義 頭維足陽明足少陽交會穴,爲治目眩要穴內關寬胸止嘔中脘和中,豐隆降逆祛痰陰陵泉脾經合穴利溼降濁。

隨證配穴 胸悶膻中,納差-足三裏

操作 毫針刺,頭維豐隆陰陵泉均瀉法,內關中脘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10次爲一療程。

4.4.1.3 腎精虧損

治則 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處方 百會 懸鐘 腎俞 太溪

方義 百會督脈,入絡於腦以止眩暈懸鐘髓會補益精髓腎俞太溪俞原相配,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隨證配穴 遺精關元三陰交耳鳴翳風

操作 毫針刺,均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4.4.1.4 氣血虛弱

治則 調理脾胃,補益氣

處方 百會 足三裏 脾俞 胃俞

方義 氣血不足,腦脈失養,補足三裏脾俞胃俞調理脾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百會升提氣血,充益髓海腦髓得養則眩暈自除。

隨證配穴 心悸失眠神門

操作 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可灸。

4.4.2 耳針法

耳針:取腎、神門、枕、內耳、腦等穴。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4]

選穴 腎上腺 皮質下

隨證配穴 肝陽上亢-肝、膽;痰溼中阻-脾;腎精虧損-腎、腦;氣血虛弱-脾、胃。

方法 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4.4.2.1 頭針法

選穴 頂中線

方法 沿頭皮刺入,快速捻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60min。

4.4.2.2 穴位注射法

選穴 參照刺灸法

方法 維生素B1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