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睛障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中醫眼科學 混睛障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黑睛病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ún jīng zhàng

2 英文參考

murky-eye neb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tromal kera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mixed neb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terstitial kera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混睛障(murky-eye nebula;stromal keratitis)爲病證名[1]。見《審視瑤函》。又名混睛(《世醫得效方》卷十六)、混障證(《證治準繩·雜病》)、混睛外障(《祕傳眼科龍木論》)、氣翳(《目經大成》)。是指以黑睛深層起灰白色翳障一片,混濁如霧,漫掩黑睛,妨礙視力,且羞明流淚眼珠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眼病[2]。病程經過緩慢,往往進行數月治療,方能逐漸減輕,但多數仍留瘢痕而影響視力

混睛障相當於西醫的角膜基質炎[2]

混睛障類似西醫的角膜實質炎[2]。此外,沙眼角膜血管翳的某些病情亦與之相似[2]

4 混睛障病因病機

混睛障多因肝經風熱或肝膽熱毒蘊蒸於目,邪伏風輪,熱灼津液瘀血凝滯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損陰液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

5 混睛障症狀

混睛障初起,患者怕熱羞明眼瞼難睜,眼珠疼痛視力下降,抱輪暗紅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層呈圓盤狀混濁,或混濁自中央或周邊開始,逐漸漫掩整個黑睛,致黑睛晦暗無華,如磨砂玻璃狀。細察之,隱約可見黑睛探層有灰白線條,赤脈黑睛邊際蔓入中心,最後侵及整個黑睛,呈現一片赤白混雜的翳障,嚴重障礙視力,甚至難辨人物。經數月翳障可逐漸變薄,但不能全部恢復,遺留厚薄不等的翳障,影響視力。與黑睛病變同時,即可發生瞳神緊小或幹缺,故須注意,以免處理不當,導致失明

醫宗金鑑·眼科心法要訣》:“混睛之證,初起白睛混赤,漸生赤脈,遮漫烏睛,或白或赤,漫珠一色,白忌光滑如苔,赤忌赤脈外散,其證初起則先癢後痛,漸致磣澀淚出,羞明隱痛,視物昏矇。”

6 混睛障的診斷

一、黑睛深層呈灰白色混濁增厚,晦暗無光澤,如磨砂玻璃狀。

二、抱輪暗紅或白睛混赤

7 需要混睛障相鑑別的疾病

混睛障應與宿翳相鑑別。宿翳黑睛疾患痊癒後遺留之瘢痕翳障,其表面光滑,邊緣清楚,無眼赤痛。

8 混睛障的治療

醫宗金鑑·眼科心法要訣》:“混睛之證……此乃肝臟毒風與瘀血上凝所致。先宜劆洗去瘀,後服地黃散,外點磨障靈光膏。”

混睛障辨證,須細審因。肝經風熱所致者,治宜疏風清熱;肝膽熱毒所致者,治宜瀉肝解毒陰虛火炎者,治宜滋陰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擴瞳爲要。

8.1 辨證治療

8.1.1 肝經風熱

8.1.1.1 症狀

黑睛混濁,抱輪紅赤畏光流淚頭眼俱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8.1.1.2 證候分析

黑睛風輪,內應於肝。風熱上犯,燻灼黑睛,使之混濁不清,抱輪紅赤畏光流淚。頭爲清陽之會,眼爲清竅之所,風熱上擾,故頭眼疼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爲風熱在表之徵。

8.1.1.3 治法

祛風清熱。

8.1.1.4 方藥治療

羌活勝風湯加減。方中羌活防風獨活白芷前胡荊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辛散輕揚,善治外風,以清利頭目;黃芩清熱,且能監製羌防辛溫之性;白朮枳殼調理胃氣。《原機啓微》認爲:“竅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故用白朮枳殼健脾和胃,若體健脾胃不虛者亦可去之。全方以祛風爲宅,清熱爲輔。若嫌清熱力弱,可酌加銀花、連翹梔子;若系先天性梅毒所致者,宜重加土茯苓驅梅解毒

8.1.2 膽熱

混睛障·肝膽熱毒證(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膽熱毒,以黑睛混濁,赤脈貫布,抱輪暗赤,疼痛流淚便祕溺赤口苦苔黃,脈數爲常見症的混睛障證候[2]

8.1.2.1 症狀

黑睛混濁,赤脈貫布,抱輪暗赤,刺痛流淚便祕溺赤口苦苔黃,脈數。

8.1.2.2 證候分析

膽熱毒熾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濁。因熱致瘀,故赤脈貫布,抱輪暗紅,刺痛流淚便祕溲黃,口苦苔黃脈數,爲熱毒熾盛之候。

8.1.2.3 治法

瀉肝解毒

8.1.2.4 方藥治療

銀花解毒湯加減。方中膽草清瀉肝膽黃芩桑白皮花粉清熱瀉火;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大黃枳殼通腑瀉下以清熱;蔓荊子疏風清熱,合之爲瀉肝清熱解毒之方。若熱毒熾盛者,重用銀花、蒲公英,再加野菊花、止茯苓清熱解毒;若瘀滯甚者,可加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若大便數日不解,可加玄明粉,以協助大黃通腑瀉下。

8.1.3 陰虛火旺

混睛障·陰虛火旺證(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陰虛火旺,病情日久,以黑睛混濁,赤脈蔓入,疼痛不顯,抱輪微紅,眼乾不舒,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爲常見症的混睛障證候[2]

8.1.3.1 症狀

病情反覆發作,疼痛不顯,抱輪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8.1.3.2 證候分析

邪毒久伏,傷陰耗液,陰津不足,虛火上炎,故見症較輕。津液不足,故舌紅少津;脈細數爲陰虛火旺之徵;若兼咽燥乾咳等,爲肺陰不足,津不上承;若兼頭暈耳鳴等,爲肝腎陰虧,相火妄動

8.1.3.3 治法

滋陰降火

8.1.3.4 方藥治療

肺陰不足者,宜滋陰潤肺,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方中百合、生地、熟地、貝母滋陰清熱潤肺化痰玄蔘麥冬桔梗甘草滋陰生津,降火利咽當歸白芍質潤養血,滋陰柔肝。若肝腎陰虧,相火妄動者,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8.1.4 溼熱上攻

混睛障·溼熱上攻證(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attacking upward)是指溼熱上攻,以黑睛漫珠混濁,赤脈自周邊伸入,呈毛刷狀,黑睛後壁有沉着物,白睛混赤,眼痛,畏光流淚頭痛而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混睛障證候[2]

8.1.5 脾氣虛

混睛障·脾氣虛證(murky-eye nebula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虛氣弱,以黑睛灰白色混濁增厚,抱輪微紅,視物模糊,肢楚乏力納呆便溏,舌淡有齒痕,苔薄,脈細爲常見症的混睛障證候[2]

8.2 遺留瘢痕翳障的治療

病至後期,遺留瘢痕翳障者,參照宿翳處理。

8.3 艾灸治療

8.3.1 方一

取穴陽溪穴(左眼病取右側陽溪穴,右眼病取左側陽溪穴)[3]

灸法:採用艾炷隔蒜灸法或隔姜灸法,取直徑約1.5cm,厚約0.1cm的蒜片(或生薑片)1片,用針在上面穿刺一些小孔,上面放置黃豆大小艾炷,點燃施灸。每次灸5~7壯,每日1~2次,約灸3~5天。[3]

8.3.2 方二

取穴太陽合谷[3]

灸法:採用溫鍼灸法,用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後,用2cm長艾條從裏側點燃,插入針柄,每穴燃盡2節艾條,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3]

8.4 外治法

(一)局部點用退雲散犀黃散以消障退翳。

(二)從早期起即應結合滴用1%阿託晶液充分擴瞳。若擴瞳不及時,愈後往往遺留瞳神幹缺,嚴重影響視力

(三)內服藥渣煎水過濾溼熱敷,日3次。

9 混睛障的預後

混睛障病程長,往往要經過數月治療,混濁才能逐漸減輕,赤脈才逐漸消退,但也可復發,也有部分愈後仍遺留瘢痕,影響視力。在治療過程中,若擴瞳不及時,愈後往往遺留瞳神幹缺,嚴重影響視力

10 文獻摘要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混睛障證:謂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證,赤者易治於白者,赤者怕赤脈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樣牽帶者,必難退而易發。若先因別證而生混障,則障去而原病見矣。若無別證,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觸發者,則變證出,先治變證,後治本病。”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治療混睛障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