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睛病

中醫學 中醫病名 疾病 中醫眼科學 黑睛病 中醫診斷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ēi jīng bìng

2 英文參考

cornea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iseases of black of ey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cornea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黑睛病(diseases of black of eye cornea disease)是黑睛部位眼病的統稱[1]

黑睛(black of the eye cornea)爲中醫眼部解剖名稱,又名黑眼(《黃帝內經靈樞·大惑》)、黑珠見明·鄧苑一草亭目科全書》)、黑仁(見《銀海精微》)、烏珠(見《證治準繩·雜病》)、烏輪(見《銀海精微》)、烏睛(見《銀海精微》)、神珠(清·黃庭鏡《目經大成》:)、青睛(清·黃庭鏡《目經大成》),西醫稱爲角膜。是指眼球外壁前部中央佔外層的1/6無色透明的組織,是光線透進眼內必經的通路,是通光體之一,有保護眼珠作用[1][2]黑睛位於眼珠端正中央,形圓,無色透明[3]。因透見其後內黃仁之黑褐色而得名[3]黑睛邊緣緊接白睛,二者病變常相互牽累[3]

4 黑睛疾病

黑睛病變常易失卻其透明而致視力障礙[3]黑睛邊緣緊接白睛,二者病變常相互牽累[3]

黑睛暴露於外,直接與外界接觸,除易受外傷外,也易受風熱邪毒侵襲,還可由胞瞼、兩眥、白睛瞳神等病變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響而發病,故黑睛疾病發生率高,是眼科的常見病。

4.1 黑睛疾病的特點

黑睛晶瑩透明,發病易致混濁,爲星點翳膜,導致視力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嚴重影響視力;愈後結成厚薄不一、程度不等的瘢痕翳障,從而影響黑睛透明度,障礙視力,是外障眼病中危害視力最爲嚴重的一類眼病。

黑睛感覺敏銳,—旦發病,自覺症狀劇烈.可出現畏光、況沼、疼痛等。

黑睛血絡分佈營養供應差,抵抗力低,病變修復慢,發生病變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痊癒。病情若向縱深發展,可引起黑睛潰爛,甚至黃液上衝。若黑睛潰破,可變生蟹睛等惡候。

圍繞黑睛四周有豐富的血絡分佈黑睛疾病常出現抱輪紅赤

抱輪紅赤常出現於黑睛瞳神疾病,臨證需與白睛紅赤鑑別。抱輪紅赤是環繞黑睛周圍發紅,顏色紫暗,其血絡位於深層,呈放射狀,推之不移動;白睛紅赤起自白睛周邊,顏色鮮紅,其血絡位於淺層,呈樹枝狀,推之可以移動。若兩者同時存在,則謂之白睛混赤

4.2 黑睛疾病的辨證

黑睛內應於肝,爲五輪中之風輪,肝膽相表裏,故黑睛疾患常與肝膽有關[3]辨證從肝膽着手。如翳障浮嫩,病情輕者,多爲肝經風熱;翳障色黃,潰陷深大者,多爲肝膽實火;翳障時隱時現,反覆發作者,多爲肝陰不足等。但也有兼其他臟腑病機者,故要全面辨證,而不能專責之於肝膽。

由於其他各輪病變均可蔓延黑睛,而黑睛病變常涉及瞳神,故於辨證時應分清主次,論治時才能澄源堵流,從而防止黑睛病的發展和傳變

4.3 黑睛疾病的治療

治療黑腈疾病的主要法則是祛除邪氣消退翳障,控制發展,防止傳變,促使早期癒合,縮小和減薄宿翳,諸如祛風清熱、瀉火解毒清肝瀉火退翳明目等爲最常用的治法

其他如點眼、滴眼、燻洗、熱敷等,亦不可忽視。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25.

治療黑睛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